“抟”的同源词浅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5979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抟”的同源词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抟”的同源词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抟”的同源词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抟”的同源词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抟”的同源词浅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抟”的同源词浅析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下面简称古汉语)1被学术界广为推崇。该书自1962年初版,到2003年6月第36次印刷,总印数已经超过160万册。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溪”。富金壁先生说:“此亦情理中事,它的主编和编写者都是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界的元老、领军人物,一流的著名学者。了一先生设计的体例,文选、通论、常用词三大部分的框架,就别巨匠心;选文宏富而有代表性,汇精粹于一编,示学者以门径;文选注释、通论、常用词部分的撰写,深入浅出,精辟扼要:无不体现了编者高人一筹的见地、渊博的学识与朴实无华的科学态度筚路蓝缕,鸿篇巨制,难免有疏失、遗漏。”2(P1)信哉斯言!笔者在既学又教古汉语的过

2、程中,亦有同感。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拙文对古汉语一注释的失当之处,提出己之愚见。下面的一例是从古汉语中择出的,试作分析,求教于编者与读者。 古代汉语•北冥有鱼:?C之言曰:“?i之徙於南冥也,水?羧?千里,?环?u而上者九?f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唬?指?h?着?w向上空。扶摇,旋风。” 笔者认为:古汉语对“?弧弊颓吠祝?注文有画蛇添足之嫌,仅注为“环绕”即可,不必增词为训。富金壁先生也指出:“抟(笔者按:“?弧毕衷诩蚧?为“抟”。)并无环绕着飞向天空的意思;况且,这样解释,抟与扶摇语义无法关联,也与而上语义重复。”3(P90)不过富金壁先生释“抟”为“拍击”2

3、(P90),恐更殊失其义。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下面“抟”的同源词: ?!?F(团)、?唬遥?、?i、?a、?、?、?H 以上一组同源词共同核心义素是“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骸端滴?•寸部:“?六寸簿也。一曰:?纺?!薄傲?寸簿”恐非本义。徐灏笺曰:“当以纺?本义,收丝之器谓之?其锤谓之缶?。谓之?撸?以其圆转收丝也。”可见“?!痹?“圆”义。周礼•地官•大司徒:“其民?长。”郑玄注:“?圆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制质文:“至汤,体长?小足,左扁而右便。” ?F(团):说文•囗部:“?F,圜也。”段玉裁

4、说文解字注:“许书?A圜?三字不同,今字多作方?A。”玉篇•囗部:“?F,圆也。”墨子•经下:“鉴?F景一。”孙诒让墨子间诂:“盖谓鉴正圆则光聚一。”“?F”又作动词用,指把东西揉弄成圆。如汉•崔四民月令:“齐人呼寒食为冷节,一?D为蒸饼样,?F枣附之,名曰枣糕。”又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F之人,皆是童子小儿。”茅盾尚未成功:“拿起那张写了题目的原稿纸,大书着生活该死四个字,就团皱了,丢进了字纸簏。”“?F”又进一步引申为“环绕、围绕”等之义。如唐•李贺屏风曲:“?F回六曲抱膏兰,将鬟镜上掷今蝉。”明•朱鼎玉镜台记&#

5、8226;拘温家属:“众兵?F住温家,一个个都?玻螅鹄矗?不可走了一人。”清朝野史大观•夏侍郎窘迫:“每日早晚二餐,诸人?F坐而食。”笔者的方言中仍有此说。“?F”又作“?!薄缍鸥冻踉隆罚骸鞍德?菊花?!背鹫作曜?:“朱注:韵会?F,或作?!庇帧都?韵•桓韵:“?F,周礼作?!崩?见上文。桂馥在说文解字义证•囗部中也认为“?F通作?!?”。“?F”又假借为“?弧薄缰炜?在说文解字通训定声中云:“?F借为?弧!? ?唬遥?:说文•手部:“?唬?圆也。”此注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弧笔切稳荽驶故嵌?词,其实两者兼而有之,这跟古人的语法观念很有关系。但段

6、玉裁并没有体会到古人这种观念,故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没能自圆其说。段氏先改说文解字原文为:“?唬?以手圆之也。”很明显这是“?弧钡亩?词用法;但又在该字注云:“凡物之圆者曰?弧!闭馊词恰?弧钡男稳荽视梅虼瞬环掣淖帧!?弧钡男稳荽省?词用法在古书都有用例。先看形容词用法例:周礼•考工记•梓人:“?簧矶?鸿。”郑玄注:“?唬?圆也。”楚辞•九章•橘颂:“曾枝剡棘,圆果?毁狻!蓖跻葑?:“?唬?圆也。楚人名圆为?弧!薄堵朗洗呵?•审时:“?幻锥?薄糠。”俞樾诸子平议•吕氏春秋三云:“?恢?言圆也?幻锥?薄糠,与上文其栗圆而薄

7、糠文义正同。”再看动词用法例:礼记•曲礼上:“毋?环梗?毋放饭。”孔颖达疏:“共器若取饭作?唬?则易得多,是欲争饱,非谦也。”汉•枚乘七发:“楚苗之食,安胡之?,?恢?不解,一啜而散。”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九引通俗文:“手团曰?弧!薄镀朊褚?术•作芥子酱法:“?蛔魍枳樱?大如李。”清•黄遵宪杂感之二:“黄土如?唬?今古何愚贤?” ?i:说文•竹部:“?i,圆竹器也。”段玉裁注曰:“盛物之器而圆者。?i与团音同。”钱坫?亿梗骸按擞胪抛滞?用,今俗有团箕、团匾等器。”可见“?i”有“圆”义。 ?a:玉篇•米部:“?

8、a,?a?F。”集韵•桓韵:“?a,粉饵或从团。”“?a”是用米或粉作成的圆形食品,因此“?a”的名称来源于“圆”。唐•白居易寒食日过枣?a店:“寒食枣?a店,春低杨柳枝。”官场现形记第八回:“其时新嫂嫂正坐在客堂窗下梳头;陶子尧坐在旁边坐着吃汤?a。” ?:说文•?H部:“?,蒲丛也。”“蒲丛”即“蒲穗”。广雅•释草:“蒲穗谓之?。”王念孙疏证:“蒲穗形圆,故谓之?,?之言团团然丛聚也。”因此“?”亦有“圆”义。 ?骸?笔枪糯?一种圆形、有耳、有盖的酒器,亦作“卮?!薄斡癫谩端滴慕庾肿?在“卮?!弊窒伦唬骸啊都本推?黄象本。?即卮?!?也。”说

9、文解字•卮部:“卮?小卮,有耳盖者。”又说文•卮部:“卮,圆器也。”急就篇:“匕箸。”王应麟补注:“碑本作?字当从卮。说文:卮?!?,小卮,有耳盖者。”所以“?焙?“圆”义。 ?:“?”字说文未收,但说文新附•水部:“?,露貌。”此义与“圆”的关系虽不甚紧密,但仍隐“圆”义,因为“露”有时是“圆”,“露珠”是也。笔者的看法并非无据,其理由如下: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兮。”马瑞辰通释:“释文:本又作?F。文选李善注引毛诗:零露?F兮。与释文所引一本合。”高亨也注:“?,露珠圆圆的状态。”唐•姚合松檀:“月中零

10、露垂,日出露尚?。”清放送万茂先应征北上诗:“我来自吴会,日出露已?。” ?H:说文•鱼部:“?H,鱼也。”“?H”字的“圆”义在说文中不显。不过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介语•鲎:“蒲鱼者,?H也,形如盘,大者围七八尺。”据此可知“?H”有“圆”义。另笔者方言称“鳖”为“?H鱼”,俗作“团鱼”,因为其背圆而得名。 上面一组同源词,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中只系“团抟”为源词3,刘钧杰先生在同源字典补4、同源字典再补【7】中又增“椽、?、卵”等词为源词,其实应当再增“?!?、?H”等词。 由上面分析可得出“抟”的词义引申脉络是:圆使圆环绕。这完全符合词义由具

11、体到抽象的引申方式。因此我们认为古汉语中的“抟”当释为“环绕”,这样在语义上、语法上都能与“扶摇”搭配。富金壁先生释“抟”为“拍击”,其理由是:“成玄英疏也说:鼓怒翅翼,奋迅毛衣;既欲抟风,方将击水。抟风与击水相对成文,抟风即抟扶摇,抟应作拍击解。”2(P90)笔者认为一味据古人的对文而下结论,恐不可靠。因为对文文义虽说有相同,但也有相近、相关、相反,如果据相近、相关、相反的词义,怠会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最后使结论更不可靠,正确的途径应当从词的本义出发,然后寻求其引申发展的脉络,最后佐之其它文献材料。富金壁先生据“抟风”与“击水”相对成文,而得出的结论正如此;况且“拍击风”,语义不能组合,因故笔者不从。辞源对“抟”的注释为“环绕、盘旋。”6(P1304)“盘旋”应删除,否则与“扶摇”在语法上不能搭配。因为“盘旋”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汉语大词典(缩印本)对“抟”的注释是“鸟类向高空盘旋飞翔”7(P3732),这种注释还不胜古汉语的注释。汉语大字典(缩印本)训“抟”为“萦回、盘旋”8(P816),此种训释不及辞源的训释。最后笔者还说明一下:古汉语释“扶摇”为“旋风”虽无不当,但如果释为“龙卷风”就能更形象地说明“大鹏”所凭借的风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