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开学生的思维.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6049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掰”开学生的思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掰”开学生的思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掰”开学生的思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掰”开学生的思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掰”开学生的思维.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掰”开学生的思维数学课上该做些什么?我们要带给学生的是什么?每次进入课堂之前你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吗?数学课堂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数学思维训练。数学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我们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一、“掰”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会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每个知识点的理解,我们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后续的知识内容。我们教学是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除以整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先出示例题中“125”这个算式,让学生试着计算,通过实践学生逐步产生了

2、疑问:有余数,还是以前的除法?还可以继续除吗?怎么除呢?我没有立即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而是从除法的意义入手,“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当出现余数时,提问:现在还能分吗?为什么?学生的答案基本统一:出现了余数就是不能再分了。当学生产生这样的疑惑时,我接着问如果还有余数或还不好分怎么办呢?学生自然想到了可以找更小的单位来表示。经过这样的推理演算,学生对除法的说理比较清晰了。为什么?怎么办?对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是一种良好的培养,使计算理性化,不再乏味,更有意义。 二、“修”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思考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

3、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起点。 在学习了一年级老师的“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后,基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我重新创设修钟表的情境,给学生展修好的钟表,再共同进行讨论。 师:(拿出其中一个8时过一点的钟表)师傅修好后,小明晚了一会儿去拿,你们知道现在是几时吗? 生:8时。 师:(不判断学生的答案,往后拨一小格)现在呢? 生:(开始讨论) 师:(拨到8时前一格)现在该怎样说? 生: 师:8时过一点,8时差一点,在数学中用大约8时来表示。10时差一点或10时多一点怎样说呢? 师:(出示几个用大约来表示的时刻)你们能读出这些时刻吗? “

4、大约”这个概念的出现,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原因是对于概念的内涵不熟悉,学说也是建立在一定的感知基础之上的。所以认识“大约”,要从其内涵开始,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合理的。让学生在不断回答的过程中不加判断,就是让学生能从中自己发现矛盾,发现已有知识已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但是我们还要借助它来帮助我们学习新的知识,这样理解就会更丰富了。 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我们该替刚入学3个月的孩子思考些什么?他们的习惯,他们的经验?直接把一个学生陌生的词语教给他,这是不是数学?我们要和学生在同一个起点出发,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要在数学思维过程中,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 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数学课堂中要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这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对学生思维训练要有目的和计划,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