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中的农村青年人口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6093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中的农村青年人口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改革开放中的农村青年人口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改革开放中的农村青年人口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中的农村青年人口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中的农村青年人口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改革开放中的农村青年人口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1 引言 十月的北京,秋高气爽,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主办的“改革开放中的农村青年人口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0月202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行。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校党委副书记王新清教授,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科学文化处刘疆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副代表杜铭那克女士,共青团中央农青部副部长陈迈,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司长李荣时,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副司长邓文奎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共收

2、到论文100多篇,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科院、社科院、上海华东师大、西安交大、西南财大、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厦门大学等3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03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代表就改革开放中农村青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涉及农民工问题、农村教育与发展、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以及流动儿童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此次会议为期三天,包括大会专题发言、分组发言和讨论以及分组总结和讨论几个部分,整个会议日程安排充实紧凑,富有成效。 2召开此次学术研讨会的背景 世界各国中,中国拥有最为庞大的青年人口群体,其中农村青年人口占据着主体。根据200

3、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农村35岁以下人口有454亿,占全国同龄人口的6378;其中1534岁人口达249亿,占全国同龄人口的5922。中国农村青年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未来。 现阶段,农村问题的突出,凸现了农村青年人口的问题。社会转型时期,大量农村青年人口进入城市,产生一系列诸如“农民工”问题,流动儿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都是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方面。社会变革反映的体制制度、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都在农村青年人口中得到最集中的反映,一定意义上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就是青年农村人口的现代化过程。 本次学术研讨会是从学术角度探讨有关农村青年及其面临的挑战,目的是促进学术沟通和成果交流,为政府提

4、出政策或项目建议。 3主要议题与讨论 31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现状及其如何正确认识农民工问题是本次会议的一个主要议题。王海涛分析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历史渊源在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农民工是农村户口,被排斥在城市的社会福利保障之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姚从容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艰难处境,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要结合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使失地农民能够转化为市民,从而促进城乡稳定与发展。罗熠等通过对安徽、陕西的实地调查,得出农民在是否流动这个问题上的选择是合理的,重要的是应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改善其工作生活环境,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和专业深造机会。姜向群等认为低收入是农民工的主要

5、经济特征,由于受到当前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就业制度等一系列限制,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与乡村农民和城市居民不同质的群体,成为我国目前社会群体结构的“第三单元”,建议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毕先萍分析了青年农民工的就业特性,主要在非正规部门,低层次岗位就业,工作不稳定,就业贡献与报酬不成比例,认为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实现机会平等,如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就业体制,完善技能培训,提升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 农村青年、农民工、“三农”等问题与农村发展全局问题,内在关系极为密切,刘书鹤认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吕学静的调查分析表明,赋予农民工与普通市

6、民平等的权利是政府和社会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青年农民工如何能够成为城市居民呢,刘纯彬认为他们要想成为当地居民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嫁于当地人;二是在打工城市购买商品房,但事实上这两种情况都是很少的,只有解决了青年农民工转变为城市居民的身份,他们的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才可以很好的解决。 杜铭那克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农民工在一起”项目,具体内容包括对农民工的培训,使他们获得生存的权利,为他们出版各种刊物,提供法律援助,提供计划生育及传染病预防知识培训,建立政府与非政府、学术界之间的网络,从而改善农民工问题。通过社会服务和活动,保障农村外出务工青年的权利,提高他们的能力从而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

7、使年轻的农村外出务工者与城市生活更加紧密而有机的联为一个整体。 32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 生殖健康是人类生命的核心,生殖健康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家庭的幸福。尤其是青年的生殖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决定了未来人口的发展。 和红研究了中国农村青年的生殖健康状况,指出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村青年面临严重的生殖健康问题。一方面,生殖健康的服务提供还比较缺乏,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地区青少年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青少年的自我保健意识比较薄弱。郑真真提出了三条改善农村未婚青年的生殖健康状况的途径:(1)改进农村中学的青春期教育使之适应当前青少年发展的需求;(2)在流动人口聚集的社区开展青春期教育;

8、(3)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工作场所开展青春期教育。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国目前艾滋病疫情十分严峻,艾滋病毒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大多在农村,局部地区正面临集中发病和死亡的高峰,艾滋病防治工作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柴馥蕾指出农村青年作为艾滋病高发地区的社会发展主流力量,在防治艾滋病的工作中无疑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有可能成为潜在传播源;二是农村大学生的宣传主力军作用。孟向京分析了农村中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现状与需求,认为农村青少年的艾滋病预防教育应该成为我国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和环节。建议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应该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9、相结合,使农村中学生能够拥有抵御非健康生活方式的免疫力。 关于迁移流动对农村人口的婚姻、生育观念与行为的影响也是本次会议的一个热点问题。 陈卫、吴丽丽利用2000年“五普”095抽样原始数据考察迁移流动对妇女生育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迁移流动对生育率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不仅显著低于农村本地人口,而且也低于城市本地人口。远期流迁人口的生育率要低于近期流迁人口的生育率。他们的研究得出了与迁移生育率理论并不完全一致的结论。 伍海霞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后,农村流动人口的期望子女数降低,且与城镇户籍人口无显著差异;流动人口的男孩偏好观念虽然有所弱化,但仍然强于城镇户籍人口;农村

10、流动人口的生育行为仍具有较强的男孩偏好特征,男孩偏好行为的改变滞后于观念的变化。 农村人口的流动也必然会对其婚姻家庭产生一系列影响。风笑天从青年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了外出打工的农村青年所遭遇和面临的各种婚姻家庭问题,如婚恋障碍,家庭稳定,“留守儿童”等。石 人炳指出当前农村青年外流对地区婚姻问题和自身婚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村未婚青年流动对自身婚配的影响;二是一些大龄未婚农村外流青年择偶难;三是贫困地区女青年迁移导致当地男性青年成婚困难;四是农村已婚青年流动对婚姻稳定性产生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乡交流的不断深入,农村青年的婚育观念和行为已开始发生转变,同时农村青年婚育行为中也存在一

11、些特殊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刘慧君对中国农村青年生育观念与行为的社会性别分析指出,中国农村青年的生育观念已发生转变。子女能够为家庭创造的经济收益和提供的养老保障程度、社区文化氛围是影响行为选择的关键。汤兆云对湖南西部地区4个自然村的调查结果表明,传统的生育观对农村青年仍然有较大的影响,这表现在他们对子女性别和数量的偏好上;目前农村青年的生育意愿处于传统生育观向现代生育观过渡阶段;目前在农村地区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重视并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解决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显得非常重要。 王晓莉等人对农村妇女“坐月子”行为模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坐月子”行为在农村非常普遍,产后禁忌行为是对平时行为

12、的巨大改变。村落文化中的生育观、疾病观以及心理因素等是“坐月子”行为广泛存在的主要原因。 33农村教育与发展 农村青年的教育状况与国家及其个人的发展都有密切关系。农村人口的教育状况究竟如何呢,王金营通过计算2000年中国农村教育生命表,认为农村人口预期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年,农村小学、初中阶段的辍学率居高不下,九年义务教育有待于进一步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程度较低,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较少。东中西部农村教育以及农村和城镇差别巨大。崔国胜分析了北京城乡初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认为城区要发挥教育资源的外溢作用,提高落后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调动区县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各区县之间的竞争局面

13、。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交通、通讯条件差以及农民的文化层次低等因素,刘桂梅认为农村安全教育和中小学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有待于提高。 连鹏灵认为随着农业科技的提高,应在农村加强农业教育,同时提高农村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提高教育是必然,但是农村贫困家庭的青年求学面临着诸多困境,王烨认为这种困境主要表现为经济困境、心理困境和就业困境三个方面,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学校更易帮他们远离或摆脱困境。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林宝等认为要让流动人口子女进入正规义务教育体系,首先应该将流动人口视为“本市人口”,国家统筹全国义务教育资源的分配,整合教育资源,增加正规义务教育体系的容纳能力。 面对中

14、国老龄化问题的挑战,邬沧萍认为中国应该及早做好准备。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主要表现为养老资源不足,诸如留在农村的青年人,无力赡养老人;进入城市的农村青年,无法抽身照顾老人。姚远提出,将国家的职业教育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在我国目前缺乏中等技术人员之时,应将职业教育向农村青年倾斜。一方面解决国家难题,一方面实现“培养一个人,养活一家人”的目标。 34价值观与代际关系 农村青年是中国社会现代化伟大实践的主力人群,是推动农村发展、农村转型的重要力量。周国文指出农村青年的生存状态与价值选择,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农村的精神风貌和未来发展趋向,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于俊如等提出农村城市

15、化进程中农村青年价值观的新特征:从被动走向自觉的生活价值观;注重自身亦关注社会的社会价值观;从觉醒到强化的人生价值观。并预测自我与社会的冲突与调适是未来农村青年价值观走向的主流;农村青年价值观与城市社会主导价值观之间互动的态势将更加明显;城乡青年价值观将存在趋近与背离并存的基本走向;不同地区农村青年价值观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逐步走向整合。 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人们最为关心的是对老年人这个日益庞大的群体的经济供养、收入保障和由谁来提供这种供养和保障的问题。邬沧萍指出家庭养老既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农村青年的责任,同时也是一种压力。政府对农村养老制度进行安排,实行养老社会保障措施,是缓解农村家庭养老功能

16、弱化、减轻农村青年家庭养老压力的应有之义。 刘娟分析了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特点:多数农村老年人还是独自居住,轮养制并不普遍;在轮养制家庭中,老年人与子女之间有着较多的利益交换;农村老年人在家中的地位较低;多数家庭的婆媳关系恶劣;传统的孝道被曲解。孙钦荣指出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城市就业后,居住状况和文化背景改变了传统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无论是农村生源大学生自身还是他们的第二代,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在或都将重构家庭代际关系。 4会议总结 翟振武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认为现代化某种意义上就是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民进城的过程,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农村青年人口问题引起了学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书记处

17、、团中央都有代表参与此次会议。会议收到的论文比较多,与会人员来自各个学科,如人口学、统计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广泛的学科背景使研究成果更加切合实际。邬沧萍教授认为会议主题符合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农村青年人口问题本身存在不同的视角,多学科的视野有助于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很多新的收获。与会代表们也高度评价了此次会议,普遍反映会议不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多学科交流的平台,也为学界和政府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参加者之多之广,讨论之热烈和深入是出乎意料的。同时学生代表也比较多,形成了很好的研究梯队。代表们相信此次会议无论对于学术研究还是政府决策,都将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陈 卫 收稿时间:2005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