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作文教学的一字之师.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6097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放”:作文教学的一字之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放”:作文教学的一字之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放”:作文教学的一字之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放”:作文教学的一字之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作文教学的一字之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放”:作文教学的一字之师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的发生本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的,自然会不容自遏的高兴的说。”这里的“表白”与“鸣出感兴”都是源自“我”,源自“我”的本心,如果你无感兴要鸣,又不想表白什么,那你大可“缄口不语”。写作其实也具有同样的道理可循,你倘若没有思想要表达,没有自我要展现,也没有什么可感兴的,自然就没有一吐为快的兴奋,既然如此,那就不用写什么。如果这时被勉强去写,那么必然会如叶圣陶所言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 我们的作文课也应该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写自己想写的,写自己高兴写的;我们的作文课应该是能摆脱应试的束缚,题目的限制,给学生一

2、个“蓦然回首”,体味心中积蓄的机会,学生的个性、自我,可以尽情地在这写作空间舒展和泼洒。而在当前这种预先设定题目的情形下,学生的写作空间极为有限,为文造情,屡见不鲜,学生为赋新文强说愁,如是出现了“高中生不如初中生写的真诚,初中生不如小学生能说实话”。更为严重的是在应试教育下,作文似乎变的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甚至有学生专心研究阅卷老师的心理,总结出“文章不能写得太含蓄,要开门见山,闪光点放前面”等应试宝典,作文成了四平八稳的新八股。作文教学的功利主义愈演愈烈,变得只重结果不看过程,似乎所有的作文课只是为了考卷上的一个题目。作文课成了应试训练课,成了锁住学生心灵的桎梏。个性的发扬,显得微弱与

3、渺茫,学生的心灵在这方本应高歌的天地沉寂了。 新课改的实施,给了我们重新审视作文教学的机会,我们已经意识到作文课不是写作方法的训练场,更不是考试的附属品,而是学生个体生命体验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对作文教学,大多是从立意、结构、语言、思路等入手,这本没有大错,可这些已被教条化了,成了写作教学唯一传授的东西,因而牵动着作文也随之模式化了,作文的模式化可怕,但导致心灵的模式化更可怕。学生在问题面前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最近在麦加菲读本上读到一篇名为苏西的作文的文章。是说一个叫苏西的女孩怎么也写不出一篇十二行的作文,她对着三个题目:“时间”,“自制”和“勤奋”。写下了:“时间是

4、短暂的,我们大家都应当充分利用时间。”“自制是非常有用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想做任何事情都要很勤奋。”这就是她所能写下的所有的句子。从这里不难看出,这时,小作者如在牢笼之中,被题目紧紧地束缚住了,这些题目和她当时当地的生活没有发生联系,作者对此也毫无情趣可言,勉强挤出的文字干涩而没有生命力。此时,母亲见状对她说:“你没有开好头,你是在尝试着写自己根本不了解的题目。去花园里玩吧,半小时后我叫你。”当她再次坐到桌前时,她的母亲并没有逼她完成未完的题目而是说:“看看窗外,写下你对看到的东西的想法。”这位母亲看似质朴的话语,其实为她的写作创造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此举与清朝王筠 “先放后收” 的作文教学

5、法可谓异曲同工:“做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y跳咆?_,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且弟子将脱换时,其文必变而不佳,此时必不可督责之;但涵养诱掖,待其自化,则文境必大进。”(王筠教童子法)在学习写作时,“放”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创作,减少束缚和规矩,使写作在情境中自然展开,而不是硬性规范和压制,必然会有自然流露的文字。文中,苏西最后在一张白纸上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看到一朵云彩,高高在上,像一艘大轮船航行在蔚蓝的海面上。若是它不会让我眩晕的话,我真想坐在云彩上。绿色山丘的山尖上镶着金边,看上去像披着金色的外衣。我可以看到远去的河流,看上去非常宁静,尽管我知道它正飞快

6、地奔向大海。” 大胆地“放”使作者自然写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也就有了优美的情感,生动的语言。当我们重新审视“先放后收”这一传统的写作教学理念,“放”这一看似简单平淡的字却可以给写作教学赋予新的生机和活力,可谓是一字之师。那么写作教学究竟要“放”出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内容: 首先“放”出“自我”,写作教学要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自由表达。作文是精神独创的结晶,没有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的体验,就没有生命。教师使每个学生都了解写作其实并不是烦恼与痛苦,而是美丽有意的,他们写作的过程是在赋予冰冷的文字以生命,同时又在提升自己的生命。这种文字与生命的碰撞必然要求写作必须是“我”的体验,“

7、我”的感情,“我”的思想。苏珊?朗格认为:当某种感情被完美地表现出来时,我就说这件艺术品是优秀的。当某种感情未被完全表现出来时,我就说这件艺术品是粗制滥造的;当一件艺术品未表现出任何感情时,我就称这件艺术品是低劣的,作文也是艺术品,只不过它的原料是文字。在鲁迅的文章里,我们看得见他的嘲笑,听得到他的唏嘘,情感无须躲藏,露出“我”的气息,那本是生命的权利。 我们说一番话,写一篇文章,都有属于自我独特的东西,即使转达别人的话语,也会加入“我”的感情、思想。我的文章与我一样是独立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的思想、情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差异。先天遗传,后天教育,人生经历

8、,都可能造成差异。我们说每个人生来就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每一个生命都值得珍视的原由,每个不同的人笔下就有一片不同的世界。同样的山,在不同人笔下或含羞带笑或气吞云霄,就是因为“我”的加入,先将山之具象吸纳入我心,再将其化作文字从心中流出时,便已然有了“我”的思想,着上了“我”的性情。 其次,“放”出“真”,这就是要求学生写作时要说真话,自己的话;抒真情,自己的情。鲁迅说:“好的文艺作品,向来多是不受人命令,不顾利害,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出来的东西。”在写作时,每颗心灵携带着专属于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携带着悲伤或喜悦,光明灿烂或痛苦忧愁的天地与自己一起遨游。林语堂说:“发抒性灵,斯得其真,得其真,斯

9、如源泉滚滚,不舍昼夜,莫能遏之。国事之大,喜怒之微,皆可著之纸墨,句句真功,句句可诵。”提笔先问人的真性情,当你写文是出于自己的真性情,抒发的是真实而又独立的个性,宣泄的是自己的心灵,那自会文如泉涌,即使做不到句句可诵,也会因句句真情,而打动人、感染人。 “真”,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要以真诚,恳切的态度来对待写作,而不是儿戏视之,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当成应付之作。如果学生写作时没有端正的态度,想到什么写什么,从心中随意流出,少了过滤,往往会泥沙俱下。表述就会不加整理而流于主观臆断,感兴则易写得浮浅无物。态度真诚,就会在写作时,不仅考虑自己的感受,图一己之快,而同时想到读者的观感;态度真诚,写作时就会

10、紧紧围绕自己的思想、性情、环境,而不是去刻意地摹仿甚至抄袭;描实物,写生活时,就会多角度花力气去观察,认真捕捉事物的特征,将其吸纳并融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凭空想象来应付。没有一个灵魂是苍白的,毫无积蓄的,更何况青春年少的学生,花季雨季的他们拥有很多的记忆,有属于自己的悲喜,只是在应试作文的重压下,他们习惯了让那一个个组成“真我”的记忆沉寂,渐渐变得懒于去找寻,懒于去思考,更懒于去抒写了。 作文教学理念的更新,是为了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唤醒他们沉寂的心灵,使作文教学少些勉强与无奈;使作文课成为学生生命的延续,为他们自身的丰富和发展提供条件;使作文成为记录他们成长的文字,成为他们回忆的一部分。把作文还给学生,把学生还给他自己。 (傅晨琛,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