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原”的实践反思.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6218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本原”的实践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本原”的实践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本原”的实践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本原”的实践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本原”的实践反思.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育本原”的实践反思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发展的任何结果,都可以从“教育”中找到原因。无论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具体生命的角度,教育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都是十分巨大的。然而,多年来对于教育的本原,诸如教育的功能、目的,对教育给予形而上的关切,却几乎是很少有人问津了。这也是导致我们对教育只有改变没有改革,只有发展而没有质的飞跃,教育转型的滞后性严重超出社会给予的容忍度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中国教育发展历史回顾 对“教育本原”这一形而上问题的认识理解的差异,必然会出现一个千差万别、南辕北辙的多种状态,从而导致教育的形式效果与其初衷相项背。 教育,

2、在中国源远流长。上溯一百多万年以前的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产生了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的原始教育活动。至夏朝萌芽学校,经夏、商、西周三代,逐步形成了奴隶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到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争,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学校脱离官府而走向独立,使传统教育产生和发展成为可能。秦汉时期,在先秦时期教育成果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教育制度,初步确立了以独尊儒学为基础、以培养和选拔人才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打破了“独尊儒术”的藩篱,官办教育“时兴时无,若有若无”,出现了多种学校并举、专科教育涌现、地方学制出台的局面,此时也产生了独立

3、的教育行政机构。隋唐时期,在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全盛背景下,封建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南、北宋时期,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对巩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重要作用,再一次提出尊孔崇儒,提倡佛教道教,促进儒佛道三教融合,社会上下形成文武分离格局,整顿和发展学校教育,形成了三次兴学运动,有力推动了宋朝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强化,吏治腐败,政治民主空气窒息,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扼杀,实施海禁,中西文化交流中断,文字狱盛行,在这种背景下,教育丧失了传统教育活力,只是在循规蹈矩中强化其控制机能,以适应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这段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鸦片

4、战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洋务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内革命战争。这期间的教育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局面。在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地主阶级内部出现了改革派和顽固派之争。改革派批判了当时教育界盛行的“守学”和专事考据的“汉学”,揭露了专重八股文训练的封建主义教育,提倡“经世致用”,变通科举,学习实学。太平天国辖区为巩固农民革命战争的政权,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改革,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和思想,“改四书五经”,展开了农民阶级“反儒反孔”与地主阶级“尊孔尊儒”的斗争。在洋务维新运动时期,洋务教育没有形成学校系统,除了四书、五经等封建主义旧学之外,主要是“西文”和“西艺”,讲究实用,引进了近

5、代的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学科作为课程,建立了一套区别于封建主义的学校管理制度。在维新时期,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进行了斗争。学习西方,掌握实力,废除八股,彻底批判了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发展资本主义教育的制度方案,较好地适应了当时中国微弱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和服务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益。辛亥革命前,清王朝为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确立了“癸卯学制”,一些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指导方针,形成了一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辛亥革命后,成立了教育部,任命了革命党人蔡元培为教育总长,对旧的教育宗旨和教育制度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改革方案,颁布了新的教育

6、宗旨,制定了新的教育制度,设置了新的课程。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不彻底性,使这次教育改革中途夭折,此时帝国主义文化教育乘虚而入,广设教会、教堂,增办所谓的“慈善事业”和机关,扩展中小学,创办高等教育,成立“中华教育会”,培植“治华”代理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教育界展开了对封建教育的思想支柱和主要内容的儒家思想的抨击,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口号,有力批判了封建经济下的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大工业生产需求的现代教育,掀起了平民主义教育思潮、工学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否定了封建主义和帝国

7、主义教育,提倡平等的人民大众的新教育;掀起了工农教育运动,实现了平民教育,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干部学校;在苏区,人民掌握了教育权,移用了苏维埃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普遍开展工农业余教育,大力发展干部教育,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体系和新文化。在抗日战争时期,制定了抗战教育政策,提出了教育为战争服务,为生产服务,理论与实际结合,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教育主张。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教育事业为适应许多大中城市相继解放的变化,大力推进接管城市的教育培训工作,调整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取消各类学校的短训班,强调正规化,以培养数量大、质量高的人才,适应大规模建设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

8、教育经过四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建国以后,当时提出要打碎原来封建的法西斯主义教育,建立民主的、人民的、大众的教育。这次改革涉及到整个学校的办学体制的变化和办学指导思想的变化;第二次改革是1958年的教育革命。当时提出的教育方针是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三次教育大变革是“文化大革命”,这次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政治功用,将教育明确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第四次比较大的变化,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明确了教育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近些年,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二、“教育本原”的历史嬗变 承载人类文明发展的教育,从在中国产生发展的轨迹与困惑

9、来看,笔者认为是一条相对于“教育本原”的发散震荡波浪线,基本走的是一条“见物不见人”的教育路径。或为道、或为学、或为术,人文、知识与技术不相融洽,忽视人性追求。教育本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是人的灵魂教育,而非唯理性知识的堆积。它本是调节社会发展的东西,而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但从历史发展来看,政治家把它看作是政治斗争的工具,经营家把它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工具,家长则视教育为改变子女命运的“敲门砖”。如此种种,使教育的本来功能成为“哈哈镜像”。 “教育本原”应该是为了让“自然人”成为不被社会思潮所裹挟的“社会人”,是祛除心灵污染的过程。教育的直接目标是通过开启思维、教导方法、教会技能等手段提高人的生

10、存能力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即通过推动生产力的进步促进社会的发展,传授知识和技能不是教育的唯一,更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的终极目标更应体现教育的本原,即通过知识和见识的培养和提高,启迪人的心灵,完善人的修养和品行,构建和谐自然的生命历程,教育之“本”,实际上就是塑造一种人的存在方式。教育有“本末”之分的,当教育全然沉迷于对当下现实生活的适应,教育就没有办法真正地去培养从容地面对世俗生活而积极、独立、健全的自由个体。教育就会在单向的适应中迷失自身的品格。一旦教育成为“纯粹传授科学知识,探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技术、方法、手段”,学校成为一个人类追求功名利禄的教育场所,教育就在一步一步地走向其本

11、质的反面和发展的末路。 社会是客观的,教育是“主观”的。教育应是对客观社会的一种反映、提炼和作为,是一种实践经验积淀、社会化过程的文化。因此,教育不可能预言世界未来在某个时间点上是什么样子而做出及时的响应。因为它更应该是生活过程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它是一个缓慢积淀的过程,应当充分发展自己的调节功能和变革能力,去创造性地回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对于当今崇尚公平、民主、科学与和谐的时代,在确立了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目标的前提下,教育应遵循一种“道法自然”的“无为”境界,顺其规律,“水到渠成”。多一些沉静,少一些喧嚣;多一些朴拙,少一些包装;多一些自然,少一些经营,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浮躁,必

12、须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去做。 三、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反思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慢功夫,我们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教育改革不能“乱改”“胡改”“瞎折腾”。教育要提倡“无为而改”。所谓“无为而改”,就是:第一,不可为。管理者要尽可能地做到“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顺应教育规律变化而不可加以干预,若要进行干预就应当顺应教育的客观性;第二,是“不私为”。即“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应以天下人的根本利益之作为,而不是为少数某些集团利益进行作为,这就是“无为”的“不私为”;第三,就是“不妄为”。妄为,就是管理者违逆教育的客观规律

13、性而实施的行为。“辛辛苦苦做坏事”,“无功而劳”,是“有为”的极端表现。 近年来,我们教育界举国上下所做的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评估,重点示范院校的建设,提出了工作导向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改革,虽对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负面影响。许多院校的人力、财力、精力都投入到评估、争做示范和重点项目建设的一系列教改中,而教学质量却无暇顾及。当我们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时,企业和社会却又在呼唤急需品德端正、责任心强、善于团结协作、有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便和我国商品经济一度繁荣的背后却同时滋生了假冒伪劣盛行、食品安全堪忧这一社会现象极度相似。是教育目标本

14、身错了还是我们追求的教育效果有问题,教育的本原是什么?如何才能引起我们各级教育部门的尊重和重视?又一次为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敲响了警钟。一所好的学校不是靠评估,不是仅靠三五年的建设就能形成的,而是靠历史的积淀,靠一代又一代教育者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的文化状态形成的。一所学校的发展水平,是教育遗产与现实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致虚极守静笃”,排除自身的人为干扰,摆脱各种主观臆想,不随心所欲,不轻举妄动。一定要树立“教育自觉”。对教育改革,我们一定要明白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们对教育真正期盼的是什么?教育的根本初衷是什么?要弄清教育的形成过程、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和它所发展的趋向。 再者,近年来高校校园

15、屡屡发生的马加爵、药家鑫等恶性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人们除了对药家鑫等人的举动表示震惊外,更多的是一片声讨和谴责声。什么“泯灭人性、丧心病狂”,什么“应该严惩不贷”。但更让众人想不通想不明白的恐怕还是究竟是什么让一个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对鲜活的生命如此漠然?又是什么让一个心智健全的成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水准和对法律的敬畏感?因为这些事件都是发生在大学生身上,所以,应该引起高校教育的深刻反思。这些事件也重重地敲响了学校教育警钟,就是不仅要注重学生文化技能的培养,而且更要加强他们的个人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更要重视塑造他们健全甚至是正常的人格和思维,教会他们要学会做人,学会

16、生活,学会处理复杂的事情。药家鑫在大学里拿奖学金、钢琴也弹得好,但这些仅能说明他是个“好学生”,而这种“好学生”当真就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初衷吗?显然大相径庭,但细想我们又是怎样作为的呢?一个孩子从三、四岁进入幼儿园开始,在家长的万般呵护下,在学校书本的重压下,几乎从本身还不知大学为何物的情况下,就在幼小的脑海里留下一个重重的烙印,那就是考大学。考大学为了什么,说大了是为了报效祖国,为了继承革命事业,说的更具体的就是为了工作、为了挣钱、挣地位。那么,我们扪心自问,一个三岁孩子到大学毕业的二十三、四岁,漫长的二十年教育应该不短,但贯穿他们心灵始终的却不是教育的本原,而是利益驱动极强的考大学。有多少人

17、重视、强调人格教育和塑造的重要性? 有哪所学校为此做出了有效的措施和成效?这种无意识状态的本末倒置,无疑会产生令国民为之震惊的后果!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一些大学生头脑中存在着一些错误的道德观念,主要表现在对金钱观念、对人际关系错误理解,责任感淡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自私和冷漠,奉献社会的精神逐渐缺失等等。甚至有些学生的道德观念扭曲,良知、道义泯灭,爱心、诚信、善良、纯真这些美德丢失,做了坏事、恶事、丑事,不以羞耻或者愧疚不安。所以才会做出杀人弑亲的恶行。因此,我们必须清楚教育的本原,重视教育的本质,在教会人们掌握生存技能的同时,必须首先教会他们学会做人。因为,

18、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任何人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这也是人和动物区别之处,因而人也必然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制约,人的行为也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大学生在学校的教育就是为真正融入社会做准备,就是要学会怎样做一个受社会欢迎的人。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和基础,学会了做人,才能更好地做事、做大事、成大事;只有学会了做事,才能做成大事,才能更好地体现做人的价值。大学教育更应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做人标准和完善人格养成。这便为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和议题。 任何类型的教育改革,皆因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而动。教育的每一种理念和形式的创新发扬,都是传统积淀的结果,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任何对原有教育理念和形式的改变,新的理念和形式的诞生面世,都有其背景存在的合理性,但任何合理的改变都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合理的,不一定是科学的、正确的,也不一定是有价值的。因此,对于我们的教育确实需要重新审视历史和现实,尤其需要深刻审视现在教育的现状,审视社会出现种种人格泯灭的令人堪忧的恶劣现象,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中华民族要复兴,急待符合实际的客观的科学的教育改革与转型。固守传统是危险的,割裂传统与当今的链接是可怕的。教育要改革发展,同样教育也需要坚守自己的本原之“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