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公共性”学术研讨会综述.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6330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公共性”学术研讨会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公共性”学术研讨会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公共性”学术研讨会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公共性”学术研讨会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公共性”学术研讨会综述.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公共性”学术研讨会综述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和文艺研究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公共性”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8月22日23日在新疆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2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学术杂志社的5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新疆师范大学西域文史研究中心主任朱玉麒教授主持,新疆师范大学校长、新疆作协主席阿扎提?苏里坦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陶东风教授、文艺研究杂志副主编陈剑澜先生、新疆作协副主席刘亮程先生分别致词。 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精神生活的文学和文学研究,在建构人类生活公共领域方面,以其独特的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人

2、类社会的发展,文学的公共领域面临严重的挑战。文学能否及如何重新获得公共性地位,恢复其认识和参与公共生活的意义和作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现实针对性,也使得“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公共性”的议题显得尤为迫切。与会的专家学者来自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哲学、美学、文艺学、影视文学等各个研究领域,提交论文近30篇,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多层次、多领域展开了交流研讨。 一、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公共性的基本阐释 首都师范大学的陶东风首先对“文学的公共领域”定义作出界定。他在什么是文学公共领域中强调了哈贝马斯“文学公共领域”概念历史与逻辑、事实与规范统一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将“文学公共领域”提炼为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的

3、一般范畴。指出现代意义上文学公共领域应当是一个独立于国家权力场域、自由律、理性,具有自主性和批判精神的文学公众参与的交往对话空间。 四川大学的吴兴明在公共性与主体间性:对重建公共领域的规范性基础的思考的发言中提出中国公共领域规范性基础的重建问题。认为要重建中国当代社会公共领域的规范性基础,前提第一是在理论背景上破除中国当代社会设计的工具主义立场。其次,是在价值论设计中“主体”被固定诠释为大写的人。最后,是注重社会设计的全面手段化。南京大学赵宪章发言题目为文学的公共性与文学性,他认为:要谈文学的公共性,应当把握如何以文学的身份谈文学,使其公共性自然彰显。他以灵山之人称代词分析和美食家之词频分析来

4、表明文学的公共性就蕴含在文学的形式中,只有蕴含在语言形式中的公共性才是文学的公共性,脱离文学形式而另外揭发的公共性并不是文学的公共性,只能是以非文学的身份拿文学说事。 首都师范大学魏家川文学的公共维度与价值维度一文,认为文学的公共性与其价值性是密不可分,要想深入探讨文学的公共性问题,必需深入思考文学的价值性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张法在其有关公共性的不同话语的发言中,对公共性的西方语源、日本语源和及其流变,以及当下公共性在中国使用的语境做出、了精炼的描述,并对公共性的历史、现在、流向进行勾勒。 二、文学批评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首都师范大学王南作了文学性与公共性:“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公共性”会议通知解题

5、的报告,从文学公共性的原初含义、文学典范形态与文学的“公共性”、中国古代的诗学启示三方面来探究文学公共性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体现,揭示出文学的公共性必然是“文学性”中的“公共性”。 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杨小滨的论文从拉康齐泽克的“四类话语”理论看当代中国诗学与公共文化领域,站在拉康四类话语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当代的政治主体与诗学主体在公共文化场域中的位置与关系,视角独特。 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重新认识政治与文学的关系认为,文学与政治的领域之间,永远存在矛盾与张力,因为政治是行动的领域,而文学是反思的领域。在发言中她还提出,哈贝马斯所谓“文学的公共性”应该作为政治公共性的先导和范式,极具启发

6、意义。 新疆师范大学宝音达少数民族文论中有关文学功能的论点指出,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规模宏大,具有各自的体系和传统,内容涉及文学的社会作用、文学的认识作用、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各个方面,作为中国文学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域和特殊价值。 三、美学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作为当今学术界的一个共同趋势,其重要性越来越被凸显出来。文学公共性领域的探讨与建构,同样离不开人文学科内部各学科的交互影响。探讨美学与公共领域的建构问题,甚至可以作为文学公共领域研究的一个基本条件。 复旦大学陆扬的论文超越日常生活指出,日常生活怎样被审美化、为什么被审美化、以及究竟是不是应该被审美化,已

7、经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真正的价值在于对日常生活的超越,而不是随波逐流于五彩缤纷的感官愉悦。美学介入日常生活,有可能奉行一种典型的解构主义策略,来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的价值指向。 清华大学肖鹰的论文重建美学的伦理学维度:当代生活世界中的美学反思认为,重建美学的伦理学维度,是在当代生活世界的良性建构中必须实行的一个文化策略。具体过程必须把焦点集中在社会和自然两个范畴之上在社会与自然的矛盾中审美地追问和确认自我的存在应当并且如何可能。 首都师范大学邹华在“文革美学”与后古典主义中认为,中国文学理论长期徘徊在文学的自主性和政治性之间,这种困境直接导源于“文革美学”。“文革美学”的实质是古典

8、主义,因而仍旧覆盖在“文革美学”阴影下的“后文革”美学,可以称为“后古典主义”。当前文学理论对公共性和政治性的呼吁,不应当只是从自主性再次偏转到政治性,而应当首先对“文革美学”和“后古典主义”进行清理和批判。 北京师范大学陈雪虎在美的公共性与当代美学美育的发言中指出:百年中国美育的使命在学术中往往做成了认识论化或生存论化的、以封闭主体为核心的美学或美感学。在当代,由民族国家向文明国家的民族文化建设,要求探索一条与之相适应的、注重美的公共性、而向着审美沟通论和文化素养论转型的美育理论。 湖州师范学院颜翔林的论文论现代神话及其审美特性认为,神话在当下作为普遍有效的社会意识形态,发挥强大的理性与情感

9、的双重工具职能。现代神话应当包含科技神话、商品神话、英雄神话、国家神话等形式,它们共同构成多样化的审美特性,对包括文艺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冲击。 四、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学公共性 与会代表对文学公共性在当今社会的实际意义尤为关注,大多数发言都建立在对这一实际问题的思考上。 北京师范大学赵勇的论文文学活动的转型与文学公共性的消亡通过对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的考察,指出文学活动在20世纪90年代期经历了转型。文学公共性的消亡是当代中国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给文学知识分子的言说带来了诸多难题。应当正视这些难题,并在所剩不多的缝隙中拓宽言路。 同济大学朱大可文学的终结和蝶化一文认为文学自闭与衰败的唯一原

10、因,是文学自身的蜕变。建立在平面印刷和二维阅读上的传统文学,已经动身离开这种二维书写的寄主,进入全新的视语文学时代。媒体技术有可能对真实的信息进行干扰,但是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合法的理性的斗争,从而远离身体的暴力,以实现人的尊严。 同济大学张闳的“娱乐至死”的文化狂潮指出“娱乐化”这一文化病毒借助现代媒体的强大传播力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在文化普泛性的“娱乐化”潮流之中,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于避免“娱乐化”倾向。但是我们必须关注网络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否则就很难跟当下世界沟通和交流。 上海大学林少雄视像时代文学呈现与接受方式的变化与文学的公共性指出在视像时代,从文学的传统观念来看,文学

11、的公共性日益缩小,从文学的当代观念来看,文学的公共性获得了空前的普及与提升。如果将文学放在当今视像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比较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促进文学的本体回归,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学。 新疆师范大学刘振伟的论文从纸张到屏幕:正在发生的文学变革兼谈文学活动的语境与文学公共性也认为,纸张的发明和应用改变了文学的存在形态,对文字走向民间的进程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学的载体正由纸张向屏幕转向,这必然会促成从言说到接受的文学活动进程的全面转变。 南京大学莫砺锋的古典文学研究如何走出象牙塔认为,古典文学的研究越来越自我封闭,而古典文学自身并不是与民众隔绝的象牙塔中物,这种状态必须有所

12、改变。他的发言更注重的是唤起大众们对古代文学如何适应文学发展以及文学公共性这一主题的思考。 黑龙江大学马汉广的论文“作者”的历史考察及赛博时代“作者”的缺席通过对“作者”这一概念进行历史的考察梳理,指出作者应当是人的主体性原则的体现者。作家在自觉的创作之中必定表现着自觉的价值担当,注重作品的社会功能,自觉地去追求艺术的创新。 汕头大学王富仁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王兆胜分别作了题为文学与中国现代社会、破碎的文学之梦与危险的世道人心的发言,前者指出文学创作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后者关键着眼于当代社会对文学创作的反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提出对现当代文学价值及其公共性的再认识。 本次会议中,一些没有到会的

13、学者也提交了高水平的论文,使研讨会增色不少。如北京大学王岳川的文章当代文艺的公共性与话语权力运作,首都师范大学张淳的试析中国的网络世界及网络公众的公共性意义等。会议期间共进行了六场学术讨论,场面热烈精彩,代表们常常针对一个问题或某一个人的发言进行现场的辩论,从中也可以看出“文学与文学公共性”这一论题探讨的可持续性及其魅力所在。 会议于23日闭幕,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刘振伟副教授主持了闭幕式,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迪木拉提?奥迈尔教授、文艺研究副主编陈剑澜先生、学术月刊编辑张曦博士做了总结发言。迪木拉提院长从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角度对此次会议研讨的主题对其他学科所具有的共同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陈剑澜先生则对会议中的精彩报告作了简要点评,认为会议中提出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见解和新的课题,揭示出若干理论以及方法论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对中国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学术界日后围绕这一论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研讨会结束后,内地学者在南疆吐鲁番、库车等地开展一系列自然与人文的考察活动,在领略新疆风情的同时,增进了对新疆历史文化的了解。 (责任编辑:王英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