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南模式”与“两新”组织党建运行机制.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6391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苏南模式”与“两新”组织党建运行机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新苏南模式”与“两新”组织党建运行机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新苏南模式”与“两新”组织党建运行机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苏南模式”与“两新”组织党建运行机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苏南模式”与“两新”组织党建运行机制.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苏南模式”与“两新”组织党建运行机制新苏南模式是苏南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在原有“苏南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它成功探索了一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小康之路。在创建新苏南模式的过程中,苏南地区党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进行机制创新,破解了一系列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下简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难题,在与时俱进地探索“两新”组织党建运行机制方面,积累了对其它地区具有指导意义的丰富经验(全国百强第一县昆山市也是“全国党建先进基层党组织”)。昆山市的快速发展是苏南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昆山的成功实践也是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

2、会的一个成功典范。本文以昆山市为案例,研究新苏南模式下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新运行机制。 一、新苏南模式给“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从当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来看,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已形成诸多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苏南模式变迁在经历了第一重循环:制度环境变化制度失衡制度变迁制度均衡制度失衡之后,又经历了第二重循环:制度失衡制度变迁制度均衡,即新苏南模式。改革开放之初,脱胎于草根之中的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摆脱计划经济的桎梏,率先形成制度性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发展高峰,进而形成众口交赞的苏南发展模式。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南是中国外向型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3、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相比,苏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已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平台上。以昆山为代表的苏南先进市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率先实现了江苏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新苏南模式给全省做出了榜样,给全国作出了启示性的贡献,它是苏南广大干部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破除一个又一个地区性乃至世界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的成功探索。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创新发展模式。新苏南模式既体现了对原苏南模式的路径依赖,又体现了发展模式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创新。从苏南模式产生以来的二十多年发展进程中,可以发现苏南地区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苏南模式创新的结果。 新苏南模式以“一个目标、两手

4、并举、三创精神、四大超越”的创新实践,朝着我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理想前进。具体言之:发展理念上,坚持一个目标,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发展手段上,实行两手并举,市场与政府协调有力;发展动力上,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致力于率先发展;发展路径上,实行四大超越,与时俱进推进科学发展。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体现了苏南发展路径的变化。其中最重大、最突出的变化,就是苏南的各级党组织,在更好更快地推进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把原来偏重经济增长的发展路径转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齐头并进、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新道路。新苏南模式的四位一体发展,充分说明了:苏南在全国不

5、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也不是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但相对来说,却是全国发展比较协调、全面、可持续的地区。苏南的发展证明,快速度也可以有好质量,工业化也可以有好生态,加快城市化也可以有城乡统筹,率先发展也可以和科学发展相统一。新苏南模式的形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新苏南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原有的苏南模式以集体经济为主,在新的发展阶段,苏南人抓住了新的发展活力,一是经济开放,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引进外资,提升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二是市场化改革,以园区经济为载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三是产权制度改革,发展股份制经济,特别重视公司上市,仅江阴市

6、就有十几家上市公司,由此形成外资、民资和股份制经济并存的充满活力的所有制结构。新苏南模式之所以引起世人瞩目,就在于它创造了久盛不衰的“苏南速度”。新苏南模式最深刻的变化来自产权变革。“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个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现在的苏南是外资、民资和股份制三足鼎立,规模企业为主,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达到小康水平,正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可见苏南模式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和苏南人始终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并始终没有停止适应加快发展需要的改革创新分不开的。新苏南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离不各级领

7、导干部的奉献精神,离不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诚然,“新苏南模式”仍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这是在率先发展的过程中,先行一步遇到的难题。只有在前进和改革中,“新苏南模式”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组织形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两新”组织在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个体、私营和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上升。由此,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了具有不同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不同利益要求的多层次社会群体,中国原来的“两个阶

8、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基本阶级的分化与调整以外,与发达国家相比,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构成成分在中国已经具备,凡是现代化国家所具备的社会阶层,都已经在中国出现。这些都对党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提出了挑战,并将对党的执政基础产生深远影响。在我国社会分层化过程中最令人注目的是新社会阶层的崛起,它指伴随着新的经济形式或随着新的产业兴起,而从基本阶层中分化出来的社会群体。他们主要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科技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这些人群的大量涌现为我国“两新”组织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强

9、大的动力。 目前,苏南地区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苏南地区各种“两新”组织(非公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部分混合经济组织以及民间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大量出现。仅以昆山市为例,20多年来,昆山市的外资企业从最初的几十家增加到目前来自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的4700多家,昆山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吸引了全国1/50的合同外资。目前,昆山市的私营企业已达到1.85万家,注册资本超过300亿,2003年以来,注册民资额是过去历年总和的6.52倍,昆山形成了外向型经济与民营经济竞相发展的格局。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说法,生动描述了“两新”组织在目前昆山经济结构中的突出地位:

10、每10个合法注册企业中就有9个是“两新”组织;每10元钱的GDP中就有8元钱是“两新”组织贡献的;每10个就业人员中就有7个人在“两新”组织中就业。这种经济、社会体制上的空前变革极大地引导了各种“两新”组织的蓬勃兴起,在社会中形成了一个厚实的社会阶层。事实表明,各种“两新”组织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建设的主体,而且是政治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两新”组织这部分群体、行业、社会阶层是构成我们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力量。“两新”组织的大量涌现是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必然结果。不断发展的“两新”组织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同时它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又会有力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苏南人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

11、和谐社会,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发育较为成熟的昆山,“两新”组织已经快速成长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主阵地。 中国的“两新”组织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兴起的,它是我们过去很不熟悉,缺乏经验的领域。在“两新”组织有较大发展并将继续发展的情况下,在这一新的领域中加强党的工作,不仅是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党通过这一领域更好地联系人民群众,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政治基础的必然要求。“两新”组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应把建设和谐企业作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主题。昆山市的调查材料显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既有企业党建工作的特性,更有

12、其本身的内在规律。这些特性和构成的挑战主要有:一是“两新”组织的独立性对传统党建的运行机制形成挑战。“两新”组织在法律上具有独立性。且类型多、分布广、规模不等、情况千差万别。客观上要求加强党建工作的分类指导。要防止执政资源难以进入“两新”组织。二是“两新”组织的变动性对传统党建的运行机制形成挑战。“两新”组织变动频繁,目前大量的小型”两新”组织很难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地保持3名以上党员,从而在企业内部建立党组织。三是“两新”组织的逐利性对传统党建的运行机制形成挑战。“两新”组织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其结果就是尽可能减少非生产经营性活动,党组织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相应地被压缩。四是“两新”组织的复

13、杂性对传统党建的运行机制形成挑战。“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在自身资源上十分有限。在政治目标和现实身份相矛盾的情况下,党组织很难做到既服务企业,又凝聚职工;党务工作者很难做到既当好业主的雇员,又当好各方合法权益的维护者。由于工作环境的复杂性,“两新”组织中的党务干部,同时要有很强的岗位竞争能力和党务工作能力。这些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党的基层组织在非权力影响条件下的生存状态。这些挑战体现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区别于其他领域党建工作的新特性。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果不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积极探索在“两新”组织中创新党的组织建设、实现党的政治领导的新路子,就难以实现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

14、位,加强党对整个社会全面领导的时代新使命,就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加强新时期“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是紧迫的时代课题。研究解决这一课题,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在所有符合条件的基层社会组织中都要建立党支部,这是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总起来看,除了宗教团体和境外人员的“公益性社会组织”以外,“两新”组织只要党员数量达到党章要求,在理论上都可以建立党的组织。一般来说,民办非企业单位在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上与企业最为接近,它们都具有固定的服务场所和设施,有固定的从业人员,有相应的合法财产,因而不仅最适合

15、建立党组织,也最适合借用传统企事业单位党建的经验。在传统的单位制度下,党的基层组织基本上建立在单位的基础上,党员的教育管理也基本上是围绕单位制进行的。但是,随着单位制的逐步弱化与户籍制度的松动,特别是具有自主性和变动性的“两新”组织的大量涌现,使得原有的围绕单位制进行党员教育管理的封闭模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势要求。苏南的未来从根本上取决于组织和人才保障。在新苏南模式的背景下,“两新”组织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必须与形势发展相适应。新的形势迫切要求苏南不断探索“两新”组织党的建设的新途径。 面对新的情况和新的变化,以昆山市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党组织站在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在思想上、理论上、行

16、动上与时俱进,在党的自身建设上开拓创新,在新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实现了党的建设工作上的新突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昆山市委和市政府是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设计者,是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思想的自觉实践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探索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自我革命者。昆山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市委和市政府始终敏锐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大胆探索、大胆投入、大胆创新,积多年之功书写出了有昆山鲜明特色的“两新”组织党建“大文章”。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相比,昆山市“两新”组织已过了设置党组织的门槛了,其应建已建率动态保持100%,党群工作实现了“组织全面覆盖”,有效地提高了“两新”组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

17、前,昆山市“两新”组织中党建工作和欠发达地区相比,不是一般地讲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问题,而是”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的问题。 二、昆山市“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创新之举 科学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创新的思维。“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应当确立融入服务的理念、法律至上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成本效益的理念。昆山人理念超前,机制创新,不断破解了昆山“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难题。近年来,昆山市“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以“融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具体方法上确立了“针对性、实效性”的工作原则。长远谋划上确立了“制度化、法制

18、化”的战略定位。在机制运行方式上,昆山以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以群团组织建设为依托,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建设为着力点,以“双达标”为主要抓手,不断创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推进党建工作“全覆盖、凝聚力、组织化”的进程,形成了具有昆山特点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新模式。昆山市努力做到“四多四求”:多元化之中求主导,在经济成分和社会组织成分多元的情况下,坚持党执政的主导地位。多变性之中求稳定,“两新”组织具有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性大等特点,昆山使建立起来的党组织成为“铁打的营盘”。多选择之中求创新,昆山追求“加强过程中改进,继承基础上创新”的党建工作新境界,使党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

19、多层面之中求突破,昆山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单位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在党建工作的各个层面均有突破性进展。目前,昆山“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不断推进,社区党建、楼宇党建、开发区党建、市场党建、商业街党建、社团党建不断深化。到2006年底,全市100%的拥有百人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已建立党组织,98%的拥有50-99人的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有了党员。中心城区商务楼宇党建工作覆盖率达到了93.5%,全市270多家经济园区基本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民间组织党建工作正在试点,已取得初步成效。昆山市委曾被评为“全国党建先进基层党组织”,并连续两度被江苏省委表彰为“党建工作先进县(市、区)

20、”。通过创新,不断拓展了昆山“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新天地,提升党建工作的新境界,巩固小康成果,更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其一,创新办法。不断扩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覆盖面。昆山以实现党群工作“组织全面覆盖”、“工作全面覆盖”和“人群全面覆盖”为目标,积极探索出按产业、协会、区域等多种党组织设置模式,构建了一个完全覆盖“两新”领域、充分发挥先进作用的基层党组织体系。 一是把党组织建立在外资企业。在外向型经济起步之初,昆山市委就确立了四个同步的原则,即审批外资项目与党组织设置同步提出、筹建行政领导班子与选派党支部书记同步考虑、招收外企职工与调配党员骨干同步进行、企业生产经营与党建工作同步

21、开展的“四同步”外企党建工作原则,从源头上保证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昆山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吸引了全国1/50的合同外资,原因在于拥有“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而由外资企业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组成的群体通过发挥党的强大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成为这个良好投资环境的创造者、实践者、推动者。二是党组织建立在非公经济集中的园区。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向园区集中,是昆山市经济工作的一大特色。近年来,昆山市委按照“党政共管、条块结合、分层领导、综合管理”的要求,以团结凝聚职工群众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为着力点,积极探索“园区党建”新模式。在昆山开发区成立之初,建立了科技教育园区、软件园、留

22、学人员创业园等科技型、研发型功能园区。昆山在这些园区组建了企业联合支部,及时解决非公企业中的党员的组织挂靠问题。对一些不支持党建工作的外资企业,提出“形外实内”的体外组建法;对各类园区的企业,要求加强党建工作宣传、党员就业推荐和选派兼职党群工作者的力度,百人以上企业独立党支部组建率达到100%。实现了“园区党建有个好氛围、园区党员有个好形象、园区职工有个好心情、园区企业有个好发展”的党建工作目标。三是把党组织建立在商业街。针对商贸流通市场私营经济占主导成分、且流动党员占有一定比重的特点,昆山市以改进管理、突出服务为重点,建立市场党组织,逐步推进了商业街党组织的组建工作;通过集教育、管理与服务功

23、能于一体的组织形式,把流动党员聚集起来,并有效地开展了各类活动。四是把党组织建立在新昆山人(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集居中心。新昆山人达几十万人,针对新昆山人相对集中的地区,由居住地所在的政府筹建外来务工人员社区,并建立社区党支部。昆山市委十分重视新昆山人,党组织委派了专职党务干部开展社区党建的日常工作,充分利用社区党员服务站这个阵地,管理好、引导好、服务好和保障好新昆山人,满足党员群众的学习、社交和休闲要求,更好地体现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作用。与此同时,立足优势,创新活动方式,发挥好昆山在高新技术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尝试推广网络党日活动、创建流动党员活动基地等。通过活动方

24、式的创新,有效解决了流动党员“活动无场地、缺资金、时间无保证”等实际困难。五是把党组织建立在新型农民居住区。昆山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多个新型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昆山积极探索新型农民居住区的党建覆盖新路。目前,已在昆山新型农民居住小区建立了社区党总支,下设若干党支部、党小组,健全了三级党组织网络, 形成了覆盖全市、上下贯通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体系,构建了以横向联合关系为特征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其二,创新手段。昆山党组织注重实效,确立了党群共建、四位一体;围绕中心、推动发展;树立典型、全面推进;优势互补、互动并进等四项原则,形成了昆山“两新”组织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党群共建工作实施

25、办法,做到了党群共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统一。 昆山市将“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党群工作一体化”建设作为整合资源的一种新模式重点推进。一是在“两新”组织中大力推行“支部加工会”的工作模式。昆山市委提倡,在条件成熟的非公企业中,支部书记、工会主席一肩挑。这样在开展工作时,党组织就可以在活动时间、活动经费等方面,通过自己所领导的工会做到统筹兼顾、资源共享,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的发展。在已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带动作用,以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通过思想上带、组织上带、工作上带,指导和帮助“两新”组织搞好群团建设。二是“两新”组织中的党群组织紧扣生产经营这一中心,积极开展

26、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建言献策等活动,特别是引导党员和职工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技术、开发新产品等方面动脑筋、出主意。仅2006年,大家共为昆山企业发展建言献策600多条。三是在“两新”组织党群共建工作中实施凝聚力工程。实施政治关怀,用信仰凝聚;实施事业关怀,用发展凝聚;实施健康关怀,用服务凝聚。以服务实现关怀,以关怀实现凝聚,以凝聚实现和谐。在工作中,党群组织积极协调企业主与员工的关系。以教育疏导手段为主,行政和法律手段为辅,加强企业主与职工的沟通,特别是做好劳资矛盾的化解和协调工作,及时发现劳资纠纷的苗头,教育员工依法、理性维权,杜绝过激行为,先后化解了十多起劳资纠纷。社区

27、、街道建立党群组织的企业没有发生大的劳资纠纷。 “两新”组织党群组织还积极协调企业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主动向政府职能部门争取,对企业在政策、技术、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四是大胆创新,开展“两新”组织优秀党员、群众满意的好党员的评选活动。“两新”组织把关怀和服务融入、渗透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以服务企业、服务党员为宗旨,以服务到位、服务满意为标准,大力提供物质支撑和注重情感关怀,积极争取业主的支持和党员的认可。结合党组织的评优活动,开展“两新”组织文体活动,增强“两新”组织相互间的了解,丰富党员、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打造企业文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昆山开发区内各类园区建立了

28、“两新”组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通过为民服务,展示”两新”组织党员的风采,促进了社区和谐建设。 其三,创新机制。通过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建立党员各项保障和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一个科学的公平合理的考核基层党组织的机制,让“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集中精力谋划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是以服务群众为重点,逐步理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四种管理关系”,即与在职党员建立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双重管理关系;与流动党员建立过渡管理关系;与困难企业职工中的党员建立委托管理关系;与街道社区直接管理的党员强化目标管理关系,不断增强党员对“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昆山市先后投入资金1000万元,在全市镇、街道和

29、社区建立了53个党员服务中心(站),为区域内党员提供接转组织关系、党务工作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二是运用网络资源加强“两新”组织中党的建设,投入资金400万元,建成镇村两级现代远程增长率接受站211个,实现农村网络100%全覆盖。通过开设昆山党建工作网站,发挥网络技术在党内生活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借助网络手段,努力办好“党员论坛”、“党课指南”、“支部生活”、“网上信箱”等栏目,在党建网站建设者与“两新”组织党员之间搭建一座“交流思想、增强信念、巩固基础、促进党建”的桥梁。三是健全“两新”组织党务干部队伍保障机制。近年来,昆山市公开招聘102名优秀党工后备干部,选派了28名专职党务工作者进入“

30、两新”组织工作,创新设立“外资企业党工干部保障基金”,专项用于外商投资企业党组织书记依法开展工作中受到不公正对待,或者任期内因突发因素致使生活受到影响时的经济补助。保障基金设立以来,已给予350名“两新”组织党务干部发放经济补助金超过100万元,在稳定党务干部队伍和调动其积极性方面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作用。此外,坚持“从党费中返还一点、靠企业支持一点、由财政补助一点”的原则,多渠道为“两新”组织党组织筹措活动经费。四是探索建立“活动按计划、经费进预算、考核有积分、奖惩看实效”的党建绩效考核机制。昆山市“两新”组织中党建绩效评价体系考核内容包含领导班子、党员队伍、工作机制、发展业绩、群众测评,与此相

31、对应,考核项目包含领导班子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党员队伍作用发挥情况、工作制度健全情况、促进生产经营情况、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情况。考核主体根据考核对象的差异,在考核过程中确定和运用不同的考核办法。主要的途径包括上级领导评价、基层群众评价、考核部门评价等方法;等次认定,即运用指标考核形成的工作成果,对考核对象做出的综合评价和估量,主要包括标准要求和等次划分两方面的内容。对党建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能定量的定量,难以定量的,进行定性分析比较,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随意性。对“两新”组织党员综合素质指标、党建工作的绩效,制定了可以操作、可以检查、能够落实的指标,使软要素带来了硬效益。五是在教育管理手段上,坚持

32、集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如采取召开形势报告会、工作交流会、印发学习资料、组织参观考察和开展公益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党员的经常性教育。针对党员流动性大、转接组织关系不方便、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实行了IC卡管理。通过开展“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活动,使“口袋”党员主动与党组织联系。在人力资源开发上,以新社会阶层人员等为重点对象,建立市区联动的”两新”组织人才库。 其四,创新制度。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形成科学合理的制度法规执行机制,以充分发挥制度法规的实际效能。 针对“两新”组织“点多、面广、线长”和企业主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特点,对“两新

33、”组织党建工作现有的制度法规进行梳理,在总结“两新”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新经验中制定新制度。一是对行之有效的制度,继续贯彻执行;二是对不完善和有缺陷的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三是对需要细化的制度,重新制定了实施细则;四是对已经过时的制度,适时加以废止;五是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制定新的制度予以防范。昆山普遍建立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协调机构。建立党员活动签到制度和党内活动提醒制度,确保“两新”组织党内活动正常化。建立指导员和联络员制度,实现对部分无党员或党员数量少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和领导。建立党员信息库制度,对党员实行网络化动态管理,确保及

34、时掌握党员的流动情况。建立新进党员培训制度,确保新进党员了解“两新”组织的基本情况。制定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管理制度,确保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适应党员的多方位流动的态势。制定预备党员教育、考察和转正制度、党员发展工作程序等实施细则,确保“两新”组织中党员的数量扩大,质量提高。此外,创新“两新”组织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党组织定期访问制度,建立了流动党员日常管理台账,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管理制度的内容立足于服务创新活动方式,昆山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利。一方面,保证他们同流入地党员享有同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另一方面,使他们享有对本地区本单位事务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35、为他们发挥先进性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通过开展流动党员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维权讲座,建立流动党员利益诉求渠道等方式,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增强党内活动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既促进了“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又促进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与“两新”组织经营发展互相推动、有序开展。 值得一提的是,昆山市于2002年6月,率先在江苏省的县级单位中最早成立了党建学会,实行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相结合的体制,经常召开“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研讨会。通过研讨,群策群力,进一步提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成效。目前,昆山市委

36、按照立意要高、底气要足、情况要明、工作要细、措施要硬、责任要清的要求,正在组织力量,对“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党建制度创新问题,深入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从建立长效机制的目标着手,形成了一个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整体方案,以促进昆山市“两新”组织的健康发展,发挥昆山先行先试的优势,为全省乃至全国党建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成功经验,为推进江苏“两个率先”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构建“两新”组织中党建工作的新运行机制 “两新”组织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问题,是当前“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一个难点。为了搞好这一问题的研究,“两新”组织党建研究课题组在昆山等地通过召开座谈会、咨询有关专家、个别

37、访谈等方式,广泛听取了市委组织部、镇党委、工业园区管委会、组织工作干部、社区党支部、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代表和职工代表以及部分企业主代表的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与此同时,我们在发达地区“两新”组织党建问题调研中,对苏南地区(昆山、常熟、江阴)的“两新”组织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55张,回收347张,回收率达96%。从问卷调查的材料显示,“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同时存在着“资源不足”与“对资源的需求不强烈”两个方面的问题。资源不足表现在,大多数“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在接受调查时都多少觉得自己资源不足。问卷调查中发现,各类单位党组织所能直接控制或间接支配的资源量差别很大。大致而言,企业单位(特别是“两

38、新”组织)党组织资源量较为贫乏,而某些条线党组织的资源较为丰富,居委会支部等“社区性”党组织的资源有所不足。在“两新”组织中,党组织的运作与活动往往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组织活动不能按时进行;组织生活的形式较为单调,缺乏吸引力;经费来源不足;人员召集困难;等等。上述困难,与党组织资源不足有关。活动不能按时进行、人员召集困难,是因为党组织无权直接支配党员的时间,必须经过单位的负责人同意才行;经费来源不足、活动场地缺乏,是因为党组织并不拥有相应的经济资源。与资源不足并存的另一问题是对资源的需求不强烈,当问及自己所属的党组织需要什么样的资源、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时,很少的被访者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自己关于资源的

39、具体需要。实际上,资源本身成了一个问题,因为“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不知道需要什么资源。对资源需求问题,在座谈和问卷调查过程中,很少有被访者能够作出令人满意地回答。就“两新”组织中党组织本身的发展与活动而言,似乎没有什么资源是特别需要的。 调查材料显示,即使在苏南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的“两新”组织中,党组织未能独立开展工作,业主不认同党组织独立开展工作的现象也不少见。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五难”: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落实;党费难收缴;作用难发挥。在一些新成立的“两新”组织中,党员的相互关系松散,一些党支部是在外力作用下建立的;多数转制形成的“两新”组织中的党建工作是小作坊式的,党

40、员人数较少;在党建工作方面,“两新”组织中的成员入党较困难。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应该归咎于“两新”组织中党组织的资源不足。但是,从本质上来看,“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资源贫乏的原因在于党组织与“两新”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于党组织在“两新”组织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由此可见,“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作用的减弱使得其对资源的控制能力开始下降,而“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功能定位的模糊化则使得其对资源的需求感不强;在资源不足与对资源需求感不强同时并存的情况下,“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之间的资源整合也就很难取得实际效果。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党组织对整个“两新”组织的发展起什么作用,即党组织在“两新”组织中的功能定

41、位问题。如何以建设和谐企业的全新理念统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全局,寻求符合“两新”组织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新方式、新方法,构建“两新”组织的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的运行机制,这是迫切需要研究并回答的问题。 1.明确“两新”组织中党组织的职能定位 新形势下党组织的功能何在?它在现实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是什么?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党组织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就无从谈起。所谓资源,总是相对于一定的功能而言的。只有发挥相应的功能,相应的资源才会具有实际的意义。科学地确定“两新”组织中基层党组织的职能,不能仅考虑它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还应根据客观条

42、件来考虑它实际能够发挥什么作用,从而把必要性和可行性统一起来,把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统一起来。探索其中党组织的具体职能定位,应当遵循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和增强党的影响力相结合的原则来展开,至少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为“两新”组织的发展服务。基层党组织需要发挥自身原则性强、政策熟、素质高的优势,帮助所在的“两新”组织完善内部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同时,善于运用政策和党组织成员的核心、骨干作用,争取资源,服务、支持“两新”组织及其成员合法开展适合自己宗旨和章程的各种活动及日常运作,促进“两新”组织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在政治上充分发挥其参与、决策、管理、自治功能,是提高党组织的威信和感召力,

43、从而凝聚“两新”组织成员,增强党的影响力的基础性工程。 第二,发挥信息传输职能,反映社情民意。发挥信息传输职能,主要是“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应充分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作用,既把党的主张传达下去,又把群众的意愿、要求反馈上来,特别要及时反映那些重大的倾向性问题。企业安则社会稳,企业和谐则社会和谐。党组织要承担起监控、预警职能,尤其强调“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应具备极强的原则性和政治敏感性,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第三,引导和监督“两新”组织的方向。“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必须在政治上担负起监督、引导所在“两新”组织发展方向的职能,保证其不偏离社会主义法纪的轨道。引导、监督

44、职能,重在引导。做好政治方向上的引导工作,就是要在“两新”组织中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政治思想的导向作用,确保“两新”组织在日常活动及关键时刻和突发事件中不偏离轨道。 第四,教育和管理“两新”组织中的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两新”组织在人事和业务方面对其成员的约束力普遍较弱,因而党建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员个体的素质和作为。“两新”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必须从强化党组织和党员的执政意识开始。应当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探索符合实际的“两新”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新模式,提高党建工作在“两新”组织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2.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目标,大胆探索符合实际的“两新”组织党建

45、新模式 市场经济的法则就是竞争。追求经济效益是“两新”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迫切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已经建立起来的党组织,不可能有许多专职的党务工作干部,不可能有充裕的活动时间和条件抓党建。党组织在企业中地位的确立、空间的拓展、作用的发挥上,等不来,要不到,只能在适应中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发挥优势,在发挥优势中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这首先要求我们全面地理解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经常强调的扩大覆盖面的问题。从加强“两新”组织党建的目的来说,提高党建工作的有效性,也就是切实提高党的工作在“两新”组织中的影响力与渗透力,才是更具根本性的问题。因此,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应该是百分之百,而党的组织的覆盖面就不一定要

46、求百分之百,不能把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等同于在所有“两新”组织中都建立党组织。有条件建立党组织的 (如昆山市等发达地区)应该全面建立党组织,暂时没有条件(“两新”组织起步阶段)建立党组织的,可以通过上级党组织指导下的党员个人的自觉活动,通过工会等群众组织及管理机构的指导来开展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等党的工作。“两新”组织应把党建工作的重点定位在沟通政企关系、协调劳资关系、密切党群关系、促进民间组织的发展上;将工作重点放在为员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上,真正成为员工中的政治核心;把工作重心放在为党员提供教育、管理和服务上,努力成为党员的力量源泉、活动之家、服务中心。 在“两新”组织中建

47、立党组织,是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基础性环节。但能否全面增强党的工作对“两新”组织的渗透力,即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才是检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实效的根本。实际上,实现“两新”组织党建的根本目标,并非只有在“两新”组织内部建立党组织这一种手段。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策略,对暂时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由业务主管单位加强对它们的管理和指导,而“两新”组织必须落实一名党员联系人,负责与业务主管单位和“两新”组织中其他党员的联系。实践证明,这些工作既适应了不同类型“两新”组织的实际情况,又有效地扩大了党的工作对各类“两新”组织的覆盖面。 3.实现

48、新形势下“两新”组织中党组织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 要想充分发挥“两新”组织中党组织的各种职能,实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目标,必须以科学规范的机制是否建立、党员先进性是否充分展示、党组织的活力是否显著增强、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深入人心、群众满意度是否不断提高为检验标准。为此,要与时俱进,实现新形势下党组织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 一是正确处理党的政治核心作用与尊重“两新”组织独立性的关系。创新“两新”组织中党组织的工作方式,首先遇到的一个原则性问题,是如何处理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两新”组织独立性的关系问题。不论“两新”组织本身是否存在主管部门,它们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因此,在组织活

49、动的方式上,注意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要根据“两新”组织的特点,按照“灵活、小型、多样”的原则,一方面要强调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对“两新”组织进行依法管理,确保其健康发展;既要充分发挥“两新”组织中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又要尊重和支持“两新”组织独立开展工作,把“两新”组织的健康发展与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起来。 二是探索“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发挥利益整合职能的新途径。当前社会利益格局出现的新变化无疑增加了基层党组织进行利益整合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适应不同层次、多样化的利益需求,就要通过社区和“两新”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服务。“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在整合群众利益方面不能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而需要采用加强协调、注重疏导等整合方式,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手段、民主协商手段等多种方式转变,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