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探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7031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牧野”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牧野”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牧野”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牧野”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牧野”探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牧野”探析“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以其功绩成就为后人所乐道,尤为儒家所推崇。后世对其研究颇多,但分歧较大,众说纷纭,尤其表现在“牧野”的内涵、地望两个方面,本文也就这两个方面进行探析,以求教于方家。 1“牧野”与“牧之野” 对“牧野”的诠释,历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牧野”是区域划分的名称,尔雅?释地云:“邑之外谓之郊,郊之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s。”一种认为“牧野”乃是“牧之野”的简称,“牧”是邑名,“牧野”就是牧邑的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云:“坶,朝歌南七十里地。周书曰:武王与纣战于坶野。”杨宽先生认为:“在殷以南有个牧邑,就是尚书?康诰所说的妹邦

2、和尚书?酒诰所说的妹土,妹或作沫,春秋以后称为朝歌。所谓牧野就是牧邑之野,指朝歌以南七十里地区。古文献如诗经?鲁颂?s宫、墨子?明鬼下、荀子?儒效都作牧之野是对的,这是指牧邑郊外的广大地区。”李零先生也认为“牧之野,牧野的野,古书亦称牧野,牧在殷都朝歌的郊区(在今河南淇县的东北),周围的野叫牧野,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发生于此。”的确,从传世文献来看,在论及“牧野之战”时,“牧野”与“牧之野”均有出现,并没有固定形式,而且可以并存于一书之中。如诗经?大雅?大明中作“牧野洋洋”,?s宫中却作“至天之界,于牧之野”;荀子?成相云“武王怒,师牧野”,儒效却云“暮宿于百泉,厌旦于牧之野” ;说苑卷十三作“故

3、武王顺天地,犯三妖而禽纣於牧野,其所独见者精也”,卷十五却作武王“乃起众举师,与殷战於牧之野,大败殷人”。在国语?周语下、礼记?大传、逸周书?谥法解、淮南子?主术训、淮南子?泰族训、韩诗外传?卷三、盐铁论?徭役、论衡?艺增等处也作“牧之野”。唯一例外的是史记其论及八次却均作“牧野”,应是司马迁有意所改。如苏秦列传有云:“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制纣于牧野”,但在战国策?魏策一?苏子为赵合纵说魏王云:“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可以为证。此外,出土文献中也有作“牧之野”,如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六韬?葆启云:“之日至牧之野”,上博简容成氏云:“少会诸侯师于牧之野。”可见,“牧之野”是得

4、到广泛使用的,有独立的地位,“之”字有确实的含义。可见“牧”应是邑名,“牧野”应是“牧之野”的简称,使用的差别应是行文的需要和著者的个人倾向不同所致。 2牧邑地望 关于“牧”的地望分歧较大。李零先生认为牧邑在朝歌的郊区即今河南淇县的东北。王振中先生认为牧邑在今卫辉市区。杨宽先生认为“当时牧邑(即朝歌)正是别都所在,商纣即居住在别都的宫内,后来商纣在牧野战败之后,就是逃奔入牧邑宫内自焚而死的。当时商纣所以住在牧邑,因为牧邑是别都驻屯有重兵。是王畿南郊的军事重镇。”杨宽先生认为牧邑是军事重镇,这是对的;但是认为牧是朝歌,是别都,稍有不妥。商纣建都朝歌, 是史有所载的。汉书?地理志在河内郡朝歌下云:

5、“纣所都。周武王弟康叔所封,更名卫。”纣王都朝歌是无疑的,牧又在商郊,则牧与朝歌非一地。杨宽先生仍认为商都仍在殷,所以才会认为 朝歌为牧邑。文献中记载牧邑在朝歌以南,这也符合朝歌的地势。朝歌“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其四周均有天险可据,东北方又是旧都所在,防守力量较强,仅是西南方向为平原,需要重兵驻守。但是,对其确切地点又有分歧,说文解字云:“坶,朝歌南七十里地”,即今卫辉市区附近,距朝歌二十五公里;孔安国云:“纣近郊三十里,地名牧。癸亥野陈,甲子朝誓,将于纣战” ,即距朝歌十公里处。对其分析,“三十里”处当更为可信。 2.1以当时的战争形势来看,牧野之战应该在夺取牧邑之前尚

6、书?牧誓中载:“武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在史记?周本纪中更详细记载到周军“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或许有夸大之处,但昭示纣王组织了一次有优势的抵抗。这种形势必在占领牧邑之前才有,因为牧邑作为商王朝的军事要塞,是抗击周军的主阵地,失去牧邑就意味着商朝失去了抵抗力量,无法组织如此规模的会战。如果牧邑在今卫辉市区,以武王行军路线而论,牧野之战必在其西方,则战场距朝歌必然远至三四十公里,而以行军速度来看

7、,周军是不可能在晚上就能夺取朝歌的。但是所有的文献都认为牧野之战一日结束,武王在晚上已经进入朝歌了,所以牧邑不可能在今卫辉了。 2.2左转隐公五年载:“四月,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东门之役”指隐公四年“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即卫人曾经与郑战于郑都东门。郑人侵卫牧是报复行为,则卫牧应与郑都东门具有同等的战略价值,牧应在卫都的近郊。如果牧邑在今卫辉市区,距卫都二十五公里之远,就无法与郑都东门相提并论,也没有战略意义。而郑人如果仅仅是侵一座卫城报复,则牧邑又不会是其首选,卫国的共邑、戚邑、蒲邑从位置上更利于进攻,进攻牧邑不合情理。所以只有牧邑在卫都的郊外,是卫都的

8、门户,才具有对等的战略价值,成为首选目标。杨伯峻先生认为此“牧”应是郊外牧的意思,反对杜预的“牧”为邑名之说,略有不妥。牧是邑名在先秦文献和青铜器铭文中均有反映,这是无疑的。并且在先秦的战役中,没有侵牧的实例,而且侵牧也没有实际的意义。 2.3上博简容成氏五十一号简云:“戊午之日,涉于孟津,至于共、之间,三军大范。”李零先生认为“共,在今河南辉县,待考,应与共地邻近,二地在孟津至殷都朝歌(在今河南淇县)的路上。”陈伟先生将“”隶为“?g”,是“滕”的异体。并认为“由于现代城市规模的扩大,共古城正如李零先生所云,在今辉县市城区之内。”“滕邑大致应在共山的另外一侧,即其以北处;其距离也当不致太远。

9、”共在今河南辉县是正确的,历代史书都有记述,不再赘述。“范”字,李零先生认为是“合于规矩”应当不误,这与国语所载:“王以二月癸亥夜陈,未毕而雨”是一致的。“三军大范”应是陈兵布阵,也就是说晚上周军在共、滕之间进行陈兵布阵,这个地方距牧野也不会太远。在荀子?儒效中云“暮宿于百泉”,则“百泉”就是周军陈兵布阵之地,应在共、滕之间。此名出现较早,左传定公十四年:“冬十二月,晋人败范、中行氏之师于潞,获籍秦、高强。又败郑师及范氏之师于百泉。”今辉县市有百泉镇,属于城区,此地距朝歌远在五十公里之外,武王驻军之处不会在此,其地不是今之百泉,应在共邑以东更近朝歌的地方,但也不会离百泉太远,则在今凤泉区与卫辉

10、市西部更为合理。这与凤泉区的若干传说是一致的,如张门村相传是得名于武王的辕帐在此,分将池村是得名于姜太公在此调兵遣将。所以荀子中“百泉”指凤泉区的北部地区,兼及其以东附近地区,滕邑应在这个区域的东面。这与周军行军路线是一致的。史记?鲁周公世家正义云:“卫州即牧野之地,东北去朝歌七十三里,”苏秦列传正义云牧野即“今卫州城是也,周武王伐纣于牧野,筑之。”这与礼记?大传所载“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既事而退,柴于上帝,祈于社,设奠于牧室” 是一致的。“牧室”,郑玄注为:“牧室,牧野之室也。”武王曾在牧野之地进行过建造活动是确凿的,“牧室”应该是武王誓师的地方,故在此建造室进行祭祀。滕邑或许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战国至两汉的汲、唐代的卫州城可能有沿袭关系。容成氏的作者论及滕邑,可能是为了使论述更清晰,而忽视了对文献的尊重,这也许是滕邑不见于荀子和其它典籍的原因。以此而论,许慎所释的“坶,朝歌南七十里地”应是“牧室”的地望。 牧野之战应是在牧邑的野外发生的一次战役,牧邑在朝歌西南方向的十公里处左右。今卫辉市区是武王誓师的地方,滕邑就在其附近。牧野之战的主战场应在卫辉的东北部分。但是,将牧野定为牧邑之野,不是否定尔雅的注释,相反尔雅提供了牧邑发展的依据,牧邑最早可能是由于建在牧而得名,最终成为邑名。所以,在西周以后的文献中“牧”应是指牧邑,但在甲骨文中就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