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热”的冷思考.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7200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旅游热”的冷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态旅游热”的冷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态旅游热”的冷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态旅游热”的冷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旅游热”的冷思考.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生态旅游热”的冷思考 摘要:生态旅游概念一经提出,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和生态旅游便风靡全球,我国也兴起了生态旅游的热潮。但是。生态旅游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旅游名不副实、地方经济文化受到影响、利益矛盾涌现、生态旅游的“金字招牌”被不当利用等。要改变这些现象,只有加强生态旅游立法,理顺管理体制,如实宣传生态旅游,调整收益分配格局,保护当地居民的合法利益,才能促进生态旅游的持续和有序发展。 一般认为,“生态旅游”(Eco-tourism)这一术语,最早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Uos Lascurain)于1983年提

2、出来的。1999年,我国政府把当年的旅游促销主题定为“99生态环境旅游年”;2002年联合国又把当年全球的旅游主题定为“生态旅游年”。这些举措使越来越多的人对生态旅游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生态旅游迅速风靡全球。一时间,生态旅游被广泛认为是“可持续旅游的基石”,生态旅游的积极效应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认同。在我国,各省区的生态旅游区也是遍地开花,全国上下兴起了一股生态旅游热潮。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热潮的掩盖下,生态旅游的负面影响却一直没有受到旅游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应有关注。本文拟从促进生态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的宗旨出发,对生态旅游的一些负面效应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求教于方家。 一、生态旅游理

3、论研究概述 国外对生态旅游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8年,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Uos Lascurain)给生态旅游下了第一个定义,认为生态旅游就是与自然生态有关的各种旅游形式的总称。1995年,澳大利亚学者拉尔夫?巴克利(Ralf Buckley)对生态旅游的内容和框架展开了研究,认为生态旅游不仅是基于自然生态的旅游,而且是获得了自然保护支撑和可持续管理的旅游,具有环境教育的功能。2002年5月22日,全球第一届生态旅游高峰会议就生态旅游的概念以及相关政策和计划、生态旅游的协调、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市场开拓和促销、生态旅游成本和效益的控制等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 国内对

4、生态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直到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才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1995年,我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在西双版纳召开,会议就生态旅游的涵义、生态旅游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和持续利用的总体策略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后,生态旅游才真正开始受到国内理论界的普遍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卢云亭(1996)对生态旅游的概念、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牛亚菲(1996)对生态旅游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述和设计;石凤英(1999)对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

5、的项目和原则进行了论述;刘焰(2003)就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功能分区进行了探讨;曲小溪(2006)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量进行了探讨;吴楚材(2007)等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尽管学者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尚有争论,但人们对生态旅游特征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第一,生态旅游首先要保护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第二,在生态旅游过程中身心得以解脱,并可促进生态意识的提高。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的特征有:一是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二是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

6、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资源造成大的破坏;三是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自然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四是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十分迅速,平均年增长率为20-25,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然而,根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调查,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因开展生态旅游而遭到破坏,11的地区出现了旅游资源退化的现象。因此,生态旅游研究,不仅应该

7、注重对基础理论和如何发挥生态旅游的经济、文化和环保功能等内容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应该关注对生态旅游负面效应的研究。 二、生态旅游带来的负面效应分析 1生态旅游的开发造成生态旅游区生态和环境的严重破坏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重要形式,原生态的自然、人文环境是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所系。因此,生态旅游本身应该是一种以生态保护和生态教育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但在实际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如对自然保护区内的各种珍稀野生动植物进行滥捕滥伐,使许多植被和动物濒于灭绝,严重影响了景区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一些生态旅游经营者生态意识淡薄,也是造成一些景区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政府

8、和旅游管理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一味追求旅游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游人的踏踩、攀摘野花等不文明行为造成土壤侵蚀,影响了生态旅游区内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更新。生态旅游正逐渐成为自然环境的一大“杀手”。如粤西生态旅游开发区,约八成的宾馆饭店没有污染治理设施,每年未经治理的废水排放量超过60万吨,废气80多万立方米,生活垃圾1 000多吨,景区内游客留下的塑料袋、矿泉水瓶随处可见。又如九寨沟,1988年的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仅9.82104吨,开展生态旅游后的1998年则达到了38.57104吨,同期污水排放量也从1988年的491104吨增长到19

9、98年的1928.5104吨。游人的进入还造成了物种侵入、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引发火灾等危害。再如哥斯达黎加中部的“绿山保护区”,原来每天云雾缭绕的气象在1973年该保护区开辟为生态旅游区后就逐渐消失了,保护区内的珍稀保护动物“金蛤蟆”,1987年时尚有1 500多只,到1990年就踪影全无了,同时消失的还有一些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 2商家宣传名不副实,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 “生态旅游”一词在我国随处可见可闻,不管人迹罕至的深山还是游人如织的胜地,都挂起了生态旅游的大旗;不管 一无所有的荒漠还是一应俱全的景区,都号称生态旅游的基地。生态旅游仿佛成了随便哪儿都可以开展、最容易开展的旅游活

10、动。在旅游业已经成为诸多地方第三产业的龙头和生态保护在环境保护中地位日趋重要的今天,生态旅游在我国果真如此普及吗?答案是否定的。生态旅游的表面繁荣,是因为有太多的旅游经营商进行虚假宣传使然。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相比,生态旅游从受众合格的游客到其存在形式必须将游客数量限制在环境承载力之内来看都称得上是一种小众旅游,这就决定了生态旅游不仅当不成第三产业的龙头,对大多数地区来说也当不成旅游业的龙头。而现实是,很多地区的旅游企业为了招揽游客,纷纷打着“生态旅游”的幌子,大肆接待旅游者,致使游客爆满,严重影响旅游者正常的旅游活动,甚至导致一些游客露宿野外、引起伤害等严重损害旅游者权益的现象时时出现。 3

11、过度开发造成景观破坏以及给当地经济和文化带来潜在威胁 在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大多是一些生态良好、地处偏远的老少边穷地区。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多地受到“建设性的破坏”。有的景区对名胜古迹随意修葺,在山林古刹安置电器设备,铺设人造大理石、地砖,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自然本色”极不和谐;有的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所有这些,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自然环境。 同时,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发

12、,这些地区的经济逐渐转型,由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农业经济转变为以农业加工和旅游服务为主的服务经济。由于人比以前清闲,收益也有所增加,一些农户便不再种田养家禽,全身心投入到旅游服务经济活动当中,从事纪念品买卖、餐馆经营或文艺表演等,导致当地大量农田抛荒,农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减少,造成当地农村经济对生态旅游产业形成高度依赖性。然而旅游业是一个很脆弱的产业,如果政治或经济领域出现一些大的波动,旅游人数将会大幅减少,比如1998年的金融危机就使我国旅游业蒙受很大的损失。而且,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生态旅游区接待的旅游者主要来自海外,他们的重游率本来就不高,再加上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和生态旅游者的活动本身对旅游

13、区生态的破坏,每个生态旅游区的吸引力都必将大受影响。因此,如果生态旅游区周边地区的农民纷纷弃农从商,丢掉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根本种植和养殖业,投身于风险较高的生态旅游服务产业,则会给当地经济带来巨大风险。再则,一些生态旅游区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要,也普遍存在着当地文化商品化的现象,这对当地文化的保护也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4引起或加剧了农村地区的利益矛盾 一些农村地区,在没有开发生态旅游时,农村居民和睦相处,相安无事。但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发,由于政府和开发商没有正确地处理与生态旅游区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在征地补偿、旅游经营权等问题上,农村居民与当地政府、开发商逐渐出现矛盾并尖锐化,在农村居民之间也存

14、在因争夺旅游商店的经营权而产生纠纷的现象。一些参与旅游经营活动的居民,其收入水平较其他人要高出许多,农村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新的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和加剧。比如,黎洁(2005)通过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周边农村地区的调查就发现:仅有一半的农村家庭参与到了旅游经营活动当中;“农村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存在收入分配不均等情况,基尼系数值大”;居民认为发展旅游过程中“政府的支持不够、政策难以落实”等。因为生态旅游开发而在农村地区引起的种种矛盾应引起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并慎重解决,以利于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5生态旅游的“金字招牌”被不当利用 自1999年“生态旅游年”之后,生态旅游作为一

15、种旅游形式日益被广大旅游者所认可,从此成为了一些地方政府和商家吸引旅游者的“金字招牌”。一些地方政府以开展生态旅游为名,对自然保护区大肆开发,甚至把生态旅游作为“拳头产品”来吸引游客,比如有些地方以悬赏捉拿“野人”作为生态旅游的拳头项目,广泛宣传。而一些旅行社为了一己私利,未经科学论证和相关审批,就高价组团前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生态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旅游,是一种需要“获得自然保护支撑和可持续管理的旅游”,而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对生态旅游区的资源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更没有进行可持续的管理,对生态资源的利用缺乏合理规划和长远眼光,粗放经营,管理缺失。 生态旅游区的政府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监

16、管不力,也为生态保护带来了不利。有的地方除在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外,还在其中开采矿产资源,兴建水电设施等,使生态旅游区遭到破坏,而旅游主管部门却又无力制止或干涉。绝大多数的生态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不能科学管理、合理利用,一些原生态的旅游资源将会加剧衰减,甚至消亡。届时,生态旅游这块“金字招牌”就将名存实亡,没有生命力和吸引力了。 三、解决措施 1加强生态旅游立法,理顺管理体制 生态旅游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光旅游,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旅游”,它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生态保护和生态教育。因此,国家或地方立法部门应该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保护进行立法,用法律促进和保障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

17、是要明确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管理体制及管理部门的权利义务;二是要明确生态旅游主体(旅行社、导游、旅游者)的权利义务;三是要建立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机制;四是要加强统筹协调,对破坏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予以处罚。 在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解决当前生态旅游环境恶化问题。对生态旅游资源要合理开发,必须将规划先于项目推广,一定要对环境影响和效益进行科学评价;对生态敏感区域(如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要尽量做到零污染;尽量采用节能设备和清洁燃料(如电、天然气、煤气等);在景区宾馆饭店和野外旅游路线上设置环保宣传教育警示牌和有

18、关科普知识的讲解标牌;确保一定比例的旅游收入用于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避免开展超过旅游区环境承载力的过度旅游活动,对生态旅游区内人口超出承载力的应采取生态移民措施。只有生态的常规容量不超过环境最大承载力的3050时,才能达到合理保护和适度开发的双重目的。目前,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已逐渐认识到生态保护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作用,都采取了一些必要的和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比如黄山风景区每年都会在某一段时间内封闭一个或几个“疲劳景区”以恢复生态;四川九寨沟景区采取了限制游客数量、建立生态厕所、严惩游客乱扔乱涂等措施来保护生态;南极洲则通过规定游船的行驶线路、限制接待人数等办法来保护野生 动物。

19、 2规范生态旅游的宣传,切实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 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兴趣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政府官员甚至旅游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运作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效应如何评价等,都还缺乏科学全面认识。因此,有必要规范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公众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是对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 就生态旅游而言,不存在发展与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和管理的问题。这是因为比起其它的资源利用方式,生态旅游应当是我国生态型旅游地的最佳发展策略。要开发中国特色的生态旅游,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规范旅游经营商的旅游宣传。首先,生

20、态旅游是文化旅游,要从回归自然、保护环境、引领旅游潮流的角度来宣传。旅游经营商要以一些开发得很成功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区为吸引物,对旅游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其次,政府及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对生态旅游市场进行整顿,尽快确立统一的生态旅游标准,以规范旅游经营商的生态旅游宣传行为,对虚假宣传、损害旅游消费者合法权利的行为要严惩不贷,只有这样,我国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和市场秩序才有可能改观。 3调整收益分配格局,注重当地居民的合法利益和传统文化的保护 生态旅游的收益包括直接收益,即门票收益、景区内旅游服务收益;间接收益,即生态旅游带动的相关产业发展的经济收益。调整目前的收益分配制度,在旅游经营管理

21、者和当地居民之间,制定相关政策,使收益在目前的情况下向当地居民倾斜,如给予居民以适当补贴,同时大力吸收本地居民参与景区的管理、服务等各项事务,帮助他们尽快摆脱贫穷与落后。同时,帮助当地居民认识旅游业的脆弱性,不能过分依赖旅游业收入。要大力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文化是生态旅游区的灵魂所在,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肤浅的。事实上,生态旅游区当地居民千百年来所形成的风俗习俗、生产生活习惯、神话传说等就是一种生态,一种凝结了人类智慧、肇始于自然又升华于自然的生态,一种与自然生态并存的社会文化生态。在很多的生态旅游区内,为了丰富旅游者的旅游生活,会每天演出一些文化节目。从保护当地文化的角度出发,当地

22、的一些特定生产生活习俗应该在它最原始的地方、在最原始的时间内、以最原始的方式展现在游客面前,而不是在舞台上天天演出。景区还应该在经济上支持当地居民挖掘、传承和保护当地文化。 4更新观念,四方联动,促进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区当地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四方联动,更新生态旅游观念,是促进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地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要转变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生态旅游发展观念,树立起综合发展观,即生态旅游是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综合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发展形式;旅游企业要树立生态成本意识,把生态成本纳入企业经营成本之中,组织的每一项旅游活动都要有利于旅游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旅游者要树立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观念,每一棵草、每一片叶都有生命,也是我们的依靠,爱护自然生态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生命,尊重当地的生态文化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的文明;当地居民要树立可持续的资源保护观,当地的生态资源是生存之本的财富之源,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立命之本。只有当地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和当地居民都能树立保护自然生态、可持续利用生态资源的生态保护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责任编辑:李美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