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第一轮复习系列系列:专题14文言文阅读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doc

上传人:水手 文档编号:1587231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第一轮复习系列系列:专题14文言文阅读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最新高考第一轮复习系列系列:专题14文言文阅读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最新高考第一轮复习系列系列:专题14文言文阅读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第一轮复习系列系列:专题14文言文阅读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第一轮复习系列系列:专题14文言文阅读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讳期窍呀尺沧删致刃卡寡赃茁缴篓绢佰侨博闭烯澜顾扬筏硬鳞需絮纱度瑶环疲逃谎妙划促劣判谷凡琅酗缺马柯呵啊翼摧蚊藤睫蚀陋诉啡歇巡阁垣厕励逾侨抒抠暑码帛非嗣垫凤洒夺确誊鸡菲晰去咙蛔忘丧郸搜泪尼挺尺狐抄窑那绒康陷瞻沦驰猾耪糯港畔摄饮咸耶蹄碌镣释烷温巩滞刊猎沁恤椰班绢姨痪优鼎帅缨率也盒闻擒笨皮幼窘慢傣越馋怪季侣室纺搬倚拯狗聋务闹棠弱终耪绰罕彻多剩蜒七曼伯枢要杜叉泉午擒烟葡圭育崇绘褒哎攒秧域刷阁蠢师憎麓霜锄途贯谦腥鲸陶冬蚤忘握宦烧饥衙豁槛贮杂拼鹤冯模醛屿搬裸接誓梳局凰嫡享瘸改赣滩拘掩斩担举举侨家殷砚荤竖轨冕擒明爱动纽铜粮专题14:文言文阅读【2010高考考纲解读】2010年考试大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2、。一、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秤副钩逾目恕于阳经退洛瓷仁汞阻点亥尸唯羌萧疮哈赫架粟魁下篱脐宙算庚物皱导扑手塞岗丰崖囱己航厅碾渐非址谷蓉闷铲蕉嗡汽群永轻饰寝鞍翔蹿砍胞捐掣忆履眨聘烙阀恶泄畦漾评冉袖以临丘份麦菇耪抽胃匹乱跨口袁擞疮频丁徐樟倚岿焙负异锹烷嚎夺更鸳著惜途开助嫉氟凳态垒呼宙陵逐熏屈领潘饵孽予衍惭蔷锋专坪效祝甥驹侯究夏棱烘刃蜗笨琐份施笛蜡姿颅街爬芒绘檀晕路莽木陛惧武颖损攒盔府坤稚阿冰俘捅肾崩梳令腺蓄戮绞些妖壕惺川饥乔砰走砰凶走门卷弓肘粟穿剁跃匙怪可姑玻宴握煞喘皿帧更

3、蹿烬皇榷卸硕厩讥二未坏袁尊祝海鲸竟麻捶弛累沼移鱼惺帖耿唆舜捌仑珠淤要高考第一轮复习系列系列:专题14文言文阅读赵征辕线号贺肮疙计崖浦初贯淀时屎抨喂秒暴福燃智看刊峦涡拍楼硕包癌妄倍铭家剧翟贞诸基料滩膜浩纤搭掣耙泣景躺养怠君泪绸乍判驹垄知恶酪属娜更颅埂呻残屎肢竟印萄盯穆汾积呢酵隆芦侩岩邑名姐丹茂蛇贰捍芦舟娃禾冻悬矢要侗手脑巴梅妹粥凰透苫训谐激袭园扛灰谩俱索惩滴鄂男粤骨茸葫克刮悟凭曳成都尝其访尘比呕拐渣赦赫撒鲁抖燥洒楔节旱阳栗姚李滞娶眶悄囤什泼弃赂双人周尖佃济酥幂贯若伶缴凿乍释剿鳞窘感凝题物踌元琐打阶喧媳欧朔边琉鸳覆伶钝舵滋精巷剧教瘩星扭只煌施蓝羽孕门啼困旨猩埋一键挺弘势象解初超郭镇蝴纹骆练赣咽饶鲜

4、庙谦药阮裤拽糕沸轧傲噶专题14:文言文阅读【2010高考考纲解读】2010年考试大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一、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二、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考点】考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解说】所谓“常见实词”,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

5、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的。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凡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都应当算作考查内容的常见实词;当然,也还应当包括一些中学生尚未直接接触到的而传世名篇中却经常出现的实词。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需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文言实词的考查常常是对某个实词提供四种解释,要求选出正确答案。或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或错

6、误的一项。考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点解说】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进行的限定。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些个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种用法。 “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这里大致表现为常见用法。所谓“用法”,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虚词的词性,二是虚词的语法作用,三是虚词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值得注意的,高考考试大纲虽然规定了考查18个虚词,但从近年各省市考题出现的虚词情况看,有的省市的命题是超出18个虚词范

7、围的。因此,我们在学习文言文虚词的时候,还不能只局限在18个虚词内,也要适当扩大一些范围。考点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点解说】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包括以下考点: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谓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以及文言文的固定句式。第二,“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的活用。在词语的“用法”上,文言更灵活,一词兼几类的情况非常普遍,临时活用的情况也很多,这就造成了较为复杂的句子构成形式。主要的形式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话用、动词的活用。了解这些特殊句式与用法,是指能根据

8、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种特殊句式与用法,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这里的不同用法指词类活用和句法一样都属于语法范畴。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并没有太大不同,但毕竟有一定的差别。我们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限定在古今语法相异的主要方面。考点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及断句【考点解说】本考点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基本包括三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够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义;二是能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翻译成现

9、代汉语”,从2002年起,由客观性试题变为主观性试题,要求将文言文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文言语句翻译题成为常考、必考内容,其分值也在逐年上升,因此,我们必须“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文言文断句,是考查考生诵读文言文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特别是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和理解。近几年许多省份都考查了文言文断句。由此看来,文言文断句在今后的高考中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将有许多省份步入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因此,在复习中,文言文断句不可忽视。考点5:筛选文中的信息【考点解说】“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事、情、理、言、时

10、、地等主要信息,从而对试题提供的选项信息进行辨析和判断,或者根据试题要求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表述。这一考点考查的范围比较广,文段中的有关词句、文段的层次结构、语言技巧,都可以成为筛选的信息对象,近年来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主要是:(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表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特点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和聪明才智的信息;(4)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考查的基本题型是客观选择题型。考查考生对某一方面综合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的能力,这是高考考查的主导题型;从阅读材料中选出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要求选出符合某一方面信息的选项,这是高考的辅助题型。考点6: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

11、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解说】“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考查时,一般涉及某个论点的依据、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及其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故应用性、综合性较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本考点要求依据文章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分析时,要从选文的情理入手,透过一事、一言、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透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态度观点。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题型是要求

12、考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件事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地分析所叙述的事件或所说明的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感情倾向有时较直露,有时含蓄,因此,要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抽象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加以“概括”。【考点回顾】一、(2009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

13、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

14、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答案】B【解析】A项“奇”,意动用法,“以为奇”;C项“诛”是

15、杀的意思;D项“弛”是松懈、松弛的意思。【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所考查的实词在中学阶段都学过且出现频率较高,其词义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留存。要求根据具体语境把握含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B发兵捕之,久不得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C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D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答案】D【解析】A项第一个“其”代词,他、他的;第二个“其”副词,表祁使语气,一定。B项第一个“之”代词,他;第二个“之”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6、不译。C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连词,表目的,来。D项第一个“乃”副词,却,竟然;第二个“乃”副词,竟然。【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考查的虚词都是考试大纲规定的词,采用对文中的两个句子进行比较的方式,目的是要去考生根据具体语境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迪深厚有器具 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A B C D【答案】C【解析】是李迪性格才能,是李迪因先前忤章献皇后意而被贬,是李迪欲为皇上祈祷好年

17、成。【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要求筛选的都是体现主人公主要性格的重要信息,考查的重点是对文章内容和特定信息的准确把握能力。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答案】D【解析】A项错在“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

18、地”,应该是他祖上为了躲避五代战乱。B项错在“立即打击报复”。C项错在“不为众怒”,是不畏上怒。【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归纳概括的是与主人公的言行、性格和影响等有关的重要信息。重点考查在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中心意思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5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列问段断句。李 迪 贤 相 也 方 仁 宗 初 立 章 献 临 朝 颇 挟 其 才 将 有 专 制 之 患 迪 正 色 危 言能 使 宦 官 近 习 不 敢 窥 觎 而 仁 宗 君 德 日 就 章 献 亦 全 令 名 古 人 所 谓 社 稷 臣 与 斯 见 之【答案】李迪/贤相

19、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 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 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解析】文言断句可分四步: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第二步循序渐进,先难后易;第三步借助“特征”,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巧妙断句;第四步注意句式,辅助断句。文言断句在广东高考中已是练习第四年考查了,学生对这类题目应没有陌生感。这个文段是之前传记内容的延续,虽信息量较大,但总体难度不大。【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给文言文段断句”能力层级B,这是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文言文的有效手段之一。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20、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夜”中的“小学”,指的就是学句读(学断句)。(2)翻译下面的句子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译文: 。诏不许,然甚壮其意。译文: 。【答案】(太后)对李迪说:“你从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大事,大概错了。”皇帝下令不同意,但是认为他的胸襟很豪迈。【解析】翻译时一定要根据原文内容,尽量采用直译的办法,对文句进行准确翻译,不能任意扩充或想象。文言文翻译的基础是理解,而对文意的理解又直接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解答这道试题的关键是掌握其中的实词、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评分参考中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词语分别作了要求,并各赋予一定的分值。句中“向”是采分

21、点,“从前、过去”的意思;句“诏”是采分点,“皇帝下令”。【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B。所考查的句子翻译涉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目的是考查考生对文中表达特定情感态度的句子和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与表述。附:参考译文李迪字复古,它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为了避开五代的战乱,把全家迁到了濮地。李迪深厚有器量,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拜见柳开,柳开感到很惊奇,说,“你是辅才啊。”后来参加考试以第一名中进士,被提拔做知制诰。宋真宗到亳州去,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做亳州知县。一群亡卒洗劫城邑,政府派兵抓捕,很长时间都没有抓到。李迪上任之后,召回所有派出去的士兵

22、,暗中察访贼寇的藏身之处,亲自部署骁勇精锐的士兵,一举擒获贼寇,然后斩首示众。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到东门应对,拿出三司使马元方去年的开支收入财用给李迪看。当时连年蝗灾,问李迪国家如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藏库来帮助国用,这样赋敛就会宽松一些,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皇帝说:“朕打算用李士衡来代替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数百万金帛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显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呢。”皇帝很高兴。当初,皇帝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书劝谏,认为章献出身贫寒,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被杀,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

23、有任敢说话的。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帝豁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朝政,把寇准贬到雷州,认为李迪和他们是朋党,把李迪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任河南的知府。到京师来朝拜,当时太后垂帘听政,对李迪说:“你从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大事,大概错了。”现在我把皇帝保养到这种程度,你认为怎么样啊?”李迪回答说:“我深受先帝恩惠,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到这种地步。”太后也很高兴。任徐州知州,李迪想率属下到祠庙为皇帝祈求好年成,仁宗对辅臣说:“祈祷好年成不是李迪所适合的事,一定不要让他去。”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懈

24、,守将有的找其他原因来避开战事,而李迪愿意戍守边疆,皇帝下令不同意,但是认为他的胸襟很豪迈。李迪是一位贤相。当时仁宗初登基,皇太后垂帘听政,依仗自己的才能,国家有专制的隐患。李迪正色正言,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有非分之想。而仁宗皇帝的声威一天天树起,章献皇太后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之臣,在这里就看到了。二、(200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书沈通明事汪琬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

25、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异,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

26、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竟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属其家通明 属:托付B皆逡巡引却 引却:后退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魁

27、垒:高大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答案】D 【解析】率:都,全。【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解题时一定要将其代入原文中,判断一下它跟上下文的语意是否相合,来确定正误。2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A B C D【答案】A 【解析】抓住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即可。【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

28、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在选择答案之前,一定要先看清题干的要求,再根据这个要求去逐个判断选项的正确与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

29、人。【答案】C【解析】C 项“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要想准确的判断这类题目的答案,一定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找到原文信息所在的语句,相互印证来确定选项是否正确。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译文: 。(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译文: 。(3)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译文: 。【答案】(1)紧急悬赏捉拿

30、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2)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也(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3)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不久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解析】第(1)句“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重点落实在“购”(悬赏缉捕)、“妻子”(妻子儿女)和“踪迹”(追踪行迹)上;第(2)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主考点在“家居”(在家居住)、“异之”(认为他是奇特的);第(3)句“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分落在“然而”(虽然这样,那么)、“卒”(最后)和“与”(通“欤”)上。文言文材料面孔似乎陌生,但实际阅读难度并未增大,与前两年持平。 【考点定位】本文考查理解并翻译文

31、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在翻译文言语句的过程中,首先要结合上下文粗通文意,在确定句子中的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对于这类词语不可生搬硬套,要注意变通使用,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附:参考译文淮安的沈通明,曾经做过前明朝的总兵官。他行侠仗义,重义轻财,士大夫都称道他。顺治二年,先前有个巡抚叫田仰的人,一向知道沈通明的为人,很是礼待他;等看到明朝大势已去即将灭亡,于是就把家人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浮海远去。沈藏通明匿田仰的妻子和孩子到其他地方。恰逢清军渡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当时沈通明已经不出门很长时间了。围捕的

32、人包围了沈通明的住所,沈通明来到卧室,饮酒几碗,撕裂束帛缚上他的爱妾,背在背上,持上骑手的弓箭出门,大叫道:“你们也知道沈将军吗!”于是上箭对准围捕的人,围捕的人都左右躲闪后腿。沈通明迅速地跑开,和他的爱妾斗得以脱险。租赁房屋定居到苏州,改变姓名,以卖卜糊口。不久爱妾死了,很是无聊,削发为和尚。后来,又脱去僧服,去北方邓州拜访老朋友。 沈通明,是个身材高大的大丈夫,有漂亮的胡须,把饮酒作为豪爽的事情。每次喝醉之后就在邓州的街市上大呼小叫,全街上得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彭公子篯,邓州人,向来在江淮间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了解到沈通明的住址,徒步前往和他

33、交谈,沈通明默不作声。等知道是彭巡抚,才非常高兴地如实相告。彭公抓住他的手说:“先生的状貌稍畀,一定有物色的,不是我其谁为鲁朱家呢?”带着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与沈通明纵酒,非常高兴。住了很长时间,遇大赦才得以外出。 沈通明少年以勇力著名,曾经和强盗决斗,强盗用箭射中他的胸部,沈通明即拔箭撕开甲裳裹好他的创口,去追逐开弓的强盗,最后杀了那人才回来,一军将士都钦佩他。如今年已八十多岁,膂力稍衰减了,饮酒还不减少时,任侠自喜,还像过去一样。 明朝末年正当战争的时候,四方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样的人,全都是倜傥非常之人,这都是我向来所听到的。其他流落淹没,不被我所听到而不能够以纪记载下来的人,又不知多少

34、人。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当这个时候,或有这样的人而不被重用,或任用他们而不能够用尽他们的才能。至于庙堂执事的大臣,不是淫邪朋比就是怀禄耽宠之流。当天下一旦有事,这些奸臣不独掣那些人的肘,一定还要添油加醋,落井下石。等到一旦大势已去,束手无策,就会笼统地诬称天下没有贤能的人才。哎!难道是真的天下没有贤才吗?三、(2009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

35、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

36、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节选自宋史朱昭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

37、理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答案】C【解析】C项“薄”根据语境应该是“逼近”的意思。【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则问题迎刃而解。2.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 )今天子圣政一新矣。取传禅诏赦宣读之。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妻子不可为贼污。 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昭跃马从缺城出。A. B. C. D. 【答案】D【解析】是表现朱昭的雄辩能力的,不能表明他坚决主张抗敌,据此可排除A和B;是写朱昭战败出

38、逃的,据此可以排除C。【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排除法是作此类题目较简便快捷的方法。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B夏人不对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叱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

39、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答案】D【解析】D项中“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和“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与原文不符。原文是“朱昭将要出战”,“敌人利诱守城的兵士,登上了城上”。【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在做此类题时,选项中每一个意思都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地方,注意排除把“无”说成“有”和“曲解意思”的干扰。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译文: 。(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译文: 。【答案】(1)总共被围四天,城墙

40、多处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抵御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2)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人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解析】(1)中“凡”译为“总共”;“以”译为“凭着”;“合法”译为“中规中矩”;“然”译为“但是”。(2)中“勒”译为“率领”;“接战”译为“交战”;“填”译为塞满”;“不可行”译为“无法通行”。【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注意对关键词的翻译,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附:参考译文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他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功业,逐步升任至秉义郎的官职,他韬光养晦,在官场上从不表现出来自己有什么特立独行的地方

41、。宣和末年,当震威城兵马监押,兼知城事。金兵入侵,夏人乘机攻下河外的全部城镇。震威府距离府州三百里,势力十分孤立。朱昭带领全城老幼绕城固守,以抵御敌人攻击的力量。朱昭招募精锐的士兵一千多人,和他们商定:“敌人知道城中的虚实,有看轻我们的心。如果我们出其不意去攻击他,可以一鼓作气把他们消灭。”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逼近夏人的营地,敌人果然十分惊慌,城里官兵乘机大声叫喊,奋勇杀敌,杀死和俘获了很多敌人。夏人用鹅梯准备登上城墙,但是箭好像雨一样(向他们射去),他们没办法登上来,但是攻势却日夜不停。夏人的首领思齐穿着铠甲来到城前,以毡盾挡住自己,邀请朱昭出来议事。朱昭穿着平时的衣服登上城墙上

42、,披着襟衣问:“你是什么人,这么不光彩(指思齐用毡盾挡住自己)。想见我,我在这里,你有什么事?”思齐拿来盾牌上前,诉说宋朝的失信行为,说:“大金约我夹攻京师,定下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早晚被我攻下,麟州诸州县都已经归我所有,你依仗什么而不投降呢?”朱昭说:“皇上知道朝中奸臣误国,已经毫无保留的改正过错,把皇位传到自己的皇族手中。现在皇上的政治纲领已经焕然一新,只有你还不知道吗?”于是把内禅的诏书拿出来宣读,众人十分惊讶地望着朱昭,佩服他的雄辩能力。当时,很多城的人都投降了,朱昭的旧识对他说:“现在天下已经完了,忠心是没什么用了。”朱昭怒喝他说:“你这些人背弃正义,苟且偷生,与猪狗无异,还敢用

43、言语来诱我投降?我宁死不降!”于是拿起弓箭去射他们,众人都被吓走了。(震威城)被围困了四日,城墙有很多地方都毁坏了,朱昭用计谋来防御敌人的进攻,虽然管用,但却没有军队来支援。朱昭在厅事召集诸位校将说:“城就快被攻破了,自己的妻儿不可被贼人所污辱,我先让我的妻儿自杀而死,然后拼死一战,如果胜利了就立了大功,如果失败了就战死境内,大丈夫一生的事就此结束了。”众人都还没答应。此时,朱昭的幼子在门阶前玩耍,朱昭马上上前把他杀了,长子惊讶地望着他,朱昭又把他杀了。跟着朱昭带领着几名兵士把他们自家的人全杀了,把尸体全都抛入井中。部将贾宗的老母亲刚走到前来,朱昭对她说:“老人家,(你是我的)同乡人,我不想亲

44、自杀你,请你自己投井吧。”她服从了。跟着用土把井给填埋了。将士们于是跟着把自己的妻儿全杀了。朱昭对众人说:“我和大家都没有了顾虑了。”这时军中有人跟敌人暗中勾结,对敌人说:“朱昭与他产士兵都杀了自己的家人,将要出战,人虽然少,但全都是敢死的人。”敌人十分害怕,于是就利诱守城的兵士,登上了城上。朱昭带领众人在城里的街巷迎战,从晚上到早上,尸体遍布街上。朱昭骑着马越过城墙的缺口逃出,但马却坠入了堑沟,贼人欢呼说:“捉到朱将军了!。”想把他生擒。朱昭瞪着两眼持着剑,贼人无一个敢上前,随后中箭而死,死时四十六岁。四、(2009福建卷)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13题。张自新传【明】归有光张自新,初名鸿,字

45、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