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道”与中国画欣赏教学.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7330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画道”与中国画欣赏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画道”与中国画欣赏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画道”与中国画欣赏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画道”与中国画欣赏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道”与中国画欣赏教学.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画道”与中国画欣赏教学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中国出现一股国学复兴、国画复兴的思潮,在世纪初叶盲目西化的风潮中,最先掀起了回归民族传统之新风。陈师曾是理直气壮地宣扬民族传统之伟大,且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进行深入研究和现代阐释的第一人,他曾这样指出中国画的艺术本质:“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否则直如照相器,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何贵乎人邪?何重乎艺术邪?所贵乎艺术者,即在陶写性灵,抒发个性与其感想”。1 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多元化与大融合并举。“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如何在世界文明发展中发挥它的价值,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2、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中国画,它的传承和发展,更是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中国画欣赏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要做好中国画欣赏教学,必须明白什么是中国画的本质。而“画道论”则是中国画欣赏的“纲”,其他如“形神、气韵论”,“意境、创作论”,或是“章法、笔墨论”等等,都属于“目”。“纲举目张”,弄清了“画道”,也就明白了中国画的本质,就是抓住了中国画欣赏教学的主脉。 一、关于“画道” 道,即道路。可引申为方式、途径、原则、规

3、律、措施以及思想、学说、政治主张等不同的含义。道是无形象的,与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的“器”相对。如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 道,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周易亦云:“一阴一阳谓之道。” 道,也是中国画的哲学核心,“艺即是道,道即是艺”。画道,就是道在绘画中的体现。画道通于宇宙自然之道,反映着绘画艺术的根本规律,是绘画活动一切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2 二、中国山水画中的“画道”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思想意境,受传统宗教、哲学、历史、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独

4、特的审美形式。 受儒家思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影响,山水画一方面是儒家理想人格精神的象征;另一方面,山水的写意气氛和感觉的内在界说,成为文人“游于艺”的价值态度的表现形式。例如北宋王希孟的早春图敏锐地画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细致变化,山间雾气浮动,阳光和煦,穿插以行旅待渡等活动,传达出欣欣向荣的气息。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看来,这至高无上的“道”,才是绝对的“大美”,也即“自然之美”。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山水画逐渐形成,尤其是文人山水画对“逸格”的追求,这是一种不以追求某种美为目的,而是以追求人生的解放为目的的格调,它导致山水画风格脱离写实而向写意的方

5、向发展,是对个性的自由表现和即兴发挥。如南宋夏圭溪山清远,表现出道家出世、归隐、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渗入,更促进了山水画审美意境的拓展和深化。唐代王维开创的文人画,以佛趣禅理入画,成为一种禅意画。禅宗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在石涛那里变成“无法而法”的艺术风格。再如禅家的所谓色空观“真道出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也即画外之画也”,文人画所追求的“画外之画”闲、静、清、空、淡、远之深层意境,正是禅境的示现。例如“元四家”之一的倪瓒的渔庄秋霁图表现的太湖风光,近处坡陀树木,远山伏卧,中间大片汪洋湖水,意境清幽而荒寒萧索,体现了虚空、寂灭的禅境,极大地满足中国文人的禅道情绪。

6、 三、中国人物、花鸟画中的“画道” 中国人物画、花鸟画中的“画道”亦比比皆是。南宋•梁楷的六祖截竹图,直接表现禅宗故事。唐代高僧慧能为禅宗六祖,主顿悟说,强调佛祖在人心,担水砍柴,都能悟道。此图笔墨极为粗率,笔笔见形,笔路起倒,峰回路转,点染游戏;欲树即树,欲石即石,“心之溢荡,恍惚仿佛,出入无间”。画中有一种意念贯穿着,此念意深澹远,故能平复笔墨的运动变化。读梁楷的画实际上是一种笔墨体验,也是一种心境的体验,更是一种禅意的体验。 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大师范曾先生的人物画中,注重童趣的作品占有相当的比例。牧童与牛,是先生乐此不疲的表现题材。所谓“复归于婴儿”者,正是这类作品的理想追求。

7、范曾先生的美学思想,源于中国古老的老庄哲学之宇宙本体论。朴,是自然之质(具常德);婴儿,是自然之体(是至柔);无极,是自然之性(无穷尽)。老子书中所云“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就是真正地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花鸟画同样蕴含了丰富、深邃的“画道”。清代石涛就有“是竹是兰皆是道”之论。3如中国画兰草的程式化技法“一撇,二交,三破”,不正是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吗?又如,中国花鸟画中叶子的画法,讲求阴阳向背,不正是周易中“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具体体现吗?中国花鸟画另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如郑思肖画兰不画根,表现对南宋国土沦丧、无家可归的愤懑;清•朱耷画鸟皆白眼,表现的是对异族统治者的蔑视。正所谓“画以载道”是也。 四、中国画欣赏教学中渗透“画道” 明白了中国画中“画道”的深邃内涵,在中国画欣赏教学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更好的欣赏和解读中国画。 首先,帮助学生建立欣赏中国画必要的知识储备,包括中国传统儒、道、禅的哲学思想的基本原理;其次,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中国画史的简单常识,尤其是“文人画”这一中国绘画史上的特有现象,以及“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作用;再者,启发学生从笔墨技法到思想内涵,认真品评中国画。如是,“本立道生”,中国画之无穷生机得以彰显,中国画必将生生不息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