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学生”问题背后的反思.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7331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学生”问题背后的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留守学生”问题背后的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留守学生”问题背后的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留守学生”问题背后的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学生”问题背后的反思.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留守学生”问题背后的反思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中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的现象更加突出,劳务输出已成为当地农村致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催生了农村学校“留守学生”数量的增多,致使这部分弱势群体发生的问题愈加泛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家长们的极大担忧。 “留守学生”在学校大多学习成绩低下,心理问题不少,往往孤独无助,心里悲观寂寞,性格封闭孤僻,内心迷茫,认知偏差,已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改变“留守学生”的不利状况,解决他们面临的多种困扰和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紧

2、迫任务。 一、形成“留守学生”问题的原因 (一)缺少关爱与亲情 农村特别是农村山区的“留守学生”大多数家庭较为贫困,正值青壮年的父母为了获得另一种生活方式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大多就业质量不高,为了站稳立足之地,保住工作机会,常常省吃捡用,一直生活在“带不出”孩子“回不了家”的多重矛盾之中,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孩子们常年伴随爷爷奶奶,或寄居亲友家中,虽能解决温饱问题,但其思想沟通缺乏,心灵交流缺少,心理需求不能满足,长期享受不到其他人无法替代的父母关爱之情和心灵上的慰藉。他们在家遇到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一筹莫展,爱莫能助。在学校由于应试教育惯性的影响,难以更好的体验教师的关爱之情,学

3、习上、心理上的积累性问题较多,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自制力不强,容易产生过激行为,最易受到他人的伤害。 (二)疏于监管,教育不足 中学时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也是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多发期和高发期,就学校而言面对这一特殊群体,还未建立起一套适应素质教育对学生全方位要求的评价体系,尤其是缺乏有效应对“留守学生”问题的策略,一些学校重智轻德,片面追求成绩,误导了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弱化了对学生品德教育和心理问题矫正,致使“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对于家庭来讲,父母长年在外,他们不清楚、不了解孩子存在的问题,教育和管理缺位;爷爷奶奶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

4、对孩子的问题不会管,也无力管;寄宿在亲戚家的“留守学生”,亲戚怕担责,不便管,不想管,这些“留守学生”经常处在“自治”状态下发展;在社会方面“留守学生”的问题虽然引起高度关注,但应对的行动力量不强,“教育场所”数量不足,“教育阵地”力量薄弱,在社会上享乐主义,金钱主义,不道德社会现象影响下,个性、心理发展出现异常,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存在偏离。 二、对策 (一)学校要发挥对“留守学生”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黄金时期决定了学校是教育“留守学生”的主阵地,班主任是教育“留守学生”的骨干力量,科任教师是教育“留守学生”的得力助手。农村学校要把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作为学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5、的重要任务,要针对“留守学生”给学校工作带来的新情况,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贯彻落实专项任务,使“留守学生”的教育能有机的融合到各项工作环节,为“留守学生”的成长形成有力保障。班主任要了解“留守学生”实际,把握“留守学生”的特点,善于观其言,察其情,留其心,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将同情、尊重、宽容、善待、热情和理解等作为教育的基本要素,用爱铸就他们的希望,用心托起他们的理想,让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真情和关爱,激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的行为,产生乐观向上的心态和奋发向上的力量,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能力的培养者,更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

6、善于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体育活动、值日等方面了解学生情况,善于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感知学生的心理状态,把握偶发事件的萌芽,及时采取针对性教育和防范措施,定期开展谈心教育,及时进行家访,把解决学习问题、解决思想困扰和解决生活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异通过主动谈话,书信交流,微信聊天,调查访问,学习辅导等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拉近师生心理距离,让学生无所顾忌的向老师倾诉真情,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用关爱和亲情为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二)全社会营造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创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近几年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虽然长足发展,但校外活动的场所无论数量、布局、规模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继续加大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的投入,各级政府要为“留守学生”在务工父母身边上学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走出“时代孤儿”的阴影,这才是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治本之策。只要全社会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就能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