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心理探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7772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心理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心理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心理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心理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心理探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心理探析自亚当?斯密分别在1759年和1776年出版了他的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两部巨著以来,“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冲突,即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便产生了。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斯密遇到了不可调和的难题,他的“道德人”不可能遵循经济理性的行为规律办事,而他的“经济人”更不可能遵循道德行为办事。然而,是否存在纯粹的“经济人”与“道德人”?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有这样单一、纯粹的人吗?经济学是研究人们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学说,即研究人的经济行为。既然是人的行为,那就应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因此,要想解开斯密难题,不妨让我们从分析“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心理入手。 1.人的行为

2、动机的心理溯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行为,特别是那些有目的的行为,一定是在某些动力的推动下完成的1。而人的动力的源泉是人的复杂多样和不断变化的需要,即人的各种欲望。婴儿从离开母体的一瞬间,仅仅是一个生物体,此时他仅有生存的需要。而人毕竟和动物不同,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和他人、与社会建立各种不同的互动关系,为了适应社会,人们必须遵守社会规范和秩序,接受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这时,人也就从一个生物人、野蛮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外,人还有爱、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早在1943年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就提出了“需求层次

3、论”,他认为人是有欲望的生物,人的需求可以影响其行为。人的需求是按层次从基本需求到复杂需求的顺序排列的。2即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1970年心理学家阿尔德弗提出的ERG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有生存需求、相互关系需求和成长需求。4这些心理学界的需求理论,从不同侧面为我们阐释了作为社会人,其行为背后的动机所在。 2.“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内在动机与产生渊源 随着文明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人们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各种经济活动。而引起这些经济活动的正是人的各种各样的欲望。从经济活动的过程来看,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的行为如何导致了实际经济结果的学说。

4、亚当?斯密的“经济人”与“道德人”,长期以来被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个是经济学上的利己主义者,一个是伦理学上的利他主义者,他们自始至终就是一对矛盾。其实,不论是在国富论还是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都毫不含糊地认为人既有利己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的。区别仅仅在于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想用“道德情操”制约人的自利性,而在国富论中斯密想用“看不见的手”引导人的自利性。但如果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每一个社会的人,由于存在欲望的多样性,因此,都必定既是“经济人”,也是“道德人”。作为“经济人”,他满足了自身对物质的需求,作为“道德人”,他满足了个体对精神的需求。更进一步分析来看,即便是作为单一的“经济人

5、”,不论他的动机如何,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兼有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否则,就像茅予轼先生征引过的“君子国里买卖苹果”,两个君子都想使买卖有利于对方,这样的商品交易根本不可能实现。5同样,作为单一的“道德人”,无论其结果如何,其动机也有利己的一面,即满足自身被社会承认、被他人尊重或自我价值的实现。其实,斯密“经济人”的前提假设,根本不同于现代经济学采用的“自私”假设。因为,人的本质究竟是否自私毫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个“经济人”都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即个人的诸多欲望出发,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给他人、给社会带来了好处。正如国富论中的名言: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商和面包师

6、的仁慈,而是出自他们利己心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对他们有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斯密“经济人”的假设前提更接近于实际的经济生活。 对于“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关系,我们从斯密撰写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两部巨著的过程来看,也可进一步找到答案。斯密的国富论改版了四次,道德情操论改版了7次,且直到1790年斯密逝世的前几个月道德情操论才修改完毕,再次出版。虽然在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将国富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标志性著作,斯密也因此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但斯密本人却认为他一生中写得最好的是道德情操论。斯密本来就是一个道德哲学教授,当时他所教授的“道德哲学”包括神学、伦理学、法学和政治学4个部分,

7、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都只是道德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我们也看出,“经济人”与“道德人”在斯密那里,本来就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 3.阿马蒂亚?森的伦理学与经济学 被誉为当代的亚当?斯密,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他的伦理学与经济学中,也意味深长地指出:“经济学所关注的应该是真实的人。”6所谓“真实的人”,森教授认为“人这一概念具有基本的和不可约减的二元性。我们可以就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方面来看这个人,认识和关注他或她建立目标、承担义务、实现价值等的能力;我们也可以就福利方面来看这个人,这方面也需要引起我们注意。”7森教授反对那种将人仅仅看作是“理性经济人”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行

8、为动机是丰富多彩的:“这个世界的确是由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等组成的。冷静的范例充满了我们的教科书,但是,现实世界却更为丰富多彩。”8但他同时也认为,“否认人们总是惟一地按照自利的方式做事,并不意味着人们总是不自私地做事,说自利行为在大量的日常决策中不起主要作用肯定是荒诞的。事实上,如果不是自利在我们的选择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常的经济交易活动就会停止。”9由此,我们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中,几乎无处不见亚当?斯密的影子: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除了自利和自爱,还有同情心、自制、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倾向等。 森教授认为经济学有两个不同的根源,“一方面经济学可以联系到伦理学,另

9、一方面经济学又与我们或许可以称为工程学的东西联系在一起。”10前一根源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而后一根源可以追溯至威廉?配第。他批评“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伦理学方法的重要性已经被淡化了。被称为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不仅在理论分析中回避了规范分析,而且还忽视了人类复杂多样的伦理考虑,而这些伦理考虑是能够影响人类实际行为的。”11 4.一点启示 由此看来,从亚当?斯密到阿马蒂亚?森,两位经济学界泰斗级人物,他们所探讨的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有着诸多欲望的社会真实的人,都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集合体。当今社会,面对种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经济学家究竟应当只在人类“自利”唯一的假设下,继续进行“工程学”式地研究,用追求最大化的天性公理来描述、解释和预测经济运行,还是应当加入同情心等伦理考虑的内容,追根溯源地深入到人类行为过程和动机里面,从人类行为动机的多元性出发,做出对社会真实的人的经济行为的合理解释,并由此逼近真实,预测经济活动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