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积累需要过程“经历”.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7784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验”积累需要过程“经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经验”积累需要过程“经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经验”积累需要过程“经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验”积累需要过程“经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验”积累需要过程“经历”.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经验”积累需要过程“经历” 数学活动经验对于数学活动的探究、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数学观念的形成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定向和方法性作用。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学好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和基础。为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把“基本活动经验”作为“四基”目标之一明确提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有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是不少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共同困惑。借到巫山援教之机,以黄伟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倍数、因数”的教学实践为例,对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话题进行对话、交流与分享。 【课堂回放】 1.拼图引入 师:我们进行一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比赛,比赛规则是:每次都把小

2、正方形用完;通过平移或旋转后能完全重合的只算一种;拼出长方形个数多的获胜。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两种情况,12个和14个。你愿意选多的,还是选少的?(学生一部分选多的,一部分选少的)。学生小组操作后拼图展示。 小组1:我们选的12个,拼出了3个长方形。 小组2:我们选的14个,拼出了2个长方形。 师:哪组获胜?(选12个的小组)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1:12的因数多。 生2:因为14比12少两个因数,所以拼出的长方形个数少。 师:也就是说,拼成长方形的个数与正方形个数的因数有关,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因数、倍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倍数、因数) 2.认识因数 师:看着大家自己写的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

3、谁是谁的因数? 师:大家说得很好,12的因数有哪些呢? 生:1、2、3、4、6、12。 师:你们是怎么找的? 生1:根据乘法算式:( )( )=12。 生2:还可以根据除法算式12( )=( )。 (1)出示问题:找出36的因数。 学生独立找。交流展示。 生1:我找出36的因数有:1、6、3、12、36,算式是:136=36;66=36;312=36,123=36。 生2:我找出36的因数有:1、2、3、4、6、9、18、36,算式是 师:哪个同学的更完整?为什么? 生:第二个同学的更好,第一个同学没有写完。 师:对,找一个数的因数时不要重复、不遗漏。 (2)试一试。找24、23的因数。学生独

4、立找。全部展示交流。 (3)因数特点。 师:观察12、14、36、24、23的因数,你能发现什么特点? 生:他们的因数都有1,最大的因数是这个数自己。 3.找倍数 找出6、8、5的倍数。 (1)学生独立找倍数。(2)全班展示。 师: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的?观察6、8、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是用这个数分别乘1、2、3找倍数的。 生2: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也就是它没有最大的倍数。 4.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学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知道了什么是倍数、因数,学会找倍数、因数的方法,还知道了倍数、因数的特点。 【对话解惑】 李: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

5、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教学研究问题,这不是一个人的困惑,很多人都有你在课堂中的同样感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一种隐性的知识,它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学生已有经验将对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迁移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实际,创设有效的情境或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已有经验激活过程、新经验再生过程、经验逐步提升过程,从而积累丰富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黄:激活并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我在教学中采用拼长方形的操作竞赛环节,由学生原有差异的认识经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探究的需要,并在初步的操作活动中获得“倍数、因数”相关的原

6、初经验,为后续学习提供认知经验和情绪体验准备。 李:这个想法和实际做法很好。任何小学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都必须以学生原有经验为起点,并在进一步数学学习活动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在不断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实现经验再生、丰富与提升。上述“倍数、因数”的教学以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操作竞赛活动,通过实践操作验证选小正方形个数少反而获胜的结果,这与多数学生认为选多的获胜的认知经验相冲突,于是产生了要探究“为什么”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需求很强烈,激活已有经验稍显不足,如果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入一个“写出算式表示拼法”的要求,可以进一步激活倍数、因数与乘法、除法计算等相关的已有数学活动经验,为后续的学习探究打下心理

7、和认知经验基础。在“倍数、因数” 的探究学习过程中,你让学生经历了独立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过程,但学生在找因数、倍数的过程中会收获哪些经验?这些经验能为学习所用吗? 黄:学生在独立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重复、遗漏,完整的、不完整的现象都会出现,这说明了学生的经验层次不一样。 李:能不能把学生的这些层次不一样的经验暴露得更充分一些?让学生展示、表达各自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及观念方面的经历、感悟、体验,暴露学生数学活动经验中的不足,然后据此引导学生经历判断、筛选、补充、确认、吸纳的经验再生过程,积累较完整的、全面的、准确的数学活动经验。 黄:也就是先放手让学生先行操作、先行

8、尝试,使其获得初步的原始经验,然后暴露学生在先行活动中产生的新认识、新经验,呈现的是不完全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经验,再引导逐步完善。 李:学生在找因数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完全、重复、无序等经验和认识,这些不完全的认识与经验中都有各自正确的一面,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为什么会不完全、会重复?”“怎样才能不遗漏、不重复?怎样可以少写甚至不写算式?”的疑问和相应的探究活动,通过独立的自我修正、思考和小组及全班的交流,最终能把与倍数、因数的相关经验认识明晰和完善,让每个学生都经历完整的经验再生、经验修正、经验明晰的过程,从而形成合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黄:学生在经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虽然获得了相关的

9、数学活动经验,但是这些数学活动经验,往往是一些同某些实物、图形、具体操作对象、具体操作情境紧密相关的未加提炼过的经验,受到数学活动情境影响比较大,或是一部分经验还处于一种因操作性和情境性太强还没有转化为语言表征的浅层次经验。 李:这就需要及时对学生个人经历的数学活动进行回顾、反思、总结和讨论以实现操作活动经验数学化,个人数学活动经验社会化,从而实现个人经验系统化。如“倍数、因数”教学中,教师首先是及时引导学生掌握有序思考的方法,对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征进行归纳提炼。其次是在课堂即将结束之际,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梳理,而不仅仅是知识收获的总结,更多的应该是方法、思维、情感体验方面的反思提升。如引导学生对“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获得因数、倍数知识的?”进行回顾反思,总结学习方法经验,对学习活动过程进行浓缩、抽象并在更高级水平上重新构成相关学习活动经验,以活动过程的语言表征促使数学活动经验的内化和概括化。经过多次这样若干节数学课堂学习经验的积累与提升,一定会为积淀形成数学思维模式,最终建立一定的数学直观提供坚实的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