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性行为”对大学生性道德的负面影响及干预策略.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7849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性行为”对大学生性道德的负面影响及干预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网络性行为”对大学生性道德的负面影响及干预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网络性行为”对大学生性道德的负面影响及干预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性行为”对大学生性道德的负面影响及干预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性行为”对大学生性道德的负面影响及干预策略.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网络性行为”对大学生性道德的负面影响及干预策略中圈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以其惊人的速度、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整个社会,网络作为人类以往从未体验过的一种新的生存模式,改变着人类生存方式和实践活动本身,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交往与思维方式。就“性行为”而言,随着网络成为性行为的载体,“网络性行为”对大学生的性道德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网络性行为”的界定 随着互联网发展而迅猛出现的“网络性行为”,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不过,到目前为止,就“什么是网络性行为”还没有形成具有权威性、得到广泛认同的界定

2、。笔者认为。要定义“网络性行为”,必须明确网络、性行为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网络,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信息传输网,其本质是一种更广、更快、更丰富、更互动、更低成本的信息交流工具,网络在把人类生存的范围和深度从物理世界向一种网络化的虚拟世界极大伸延和扩展的同时,也缩短了人们相互之间交往的时空距离,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轻松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迅捷方便地交流思想和情感,交换信息、商品和服务。 性行为,即物种出于繁衍的本能而发展起来、寻求接近与交合的行为。人类性行为虽然植根于物种繁衍的本能,但通过社会文化的历史塑造,已超越动物的生殖本能,成为满足于人类情感需要,促进人格发展,寻求亲

3、近、关怀、温暖、理解、支持、分享、爱恋与交合的习得行为。人类性行为是成熟个体责任感、道德感的体现。 当网络时代来临的时候,一种全新的性行为方式便出现了“网络性行为”:网络与性行为的结合。网络在此充当了性行为的载体,如在“虚拟社区”、聊天室、QQ上从事的性行为。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网络性行为”是指以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作为载体而进行的虚拟性的超越动物生殖本能,满足多种心理需要的性活动。 二、“网络性行为”对大学生性道德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类道德建设既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对大学生性道德的影响也是如此。性道德是调节两性关系及性生活中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4、,其核心是解决什么样的性行为是正确的、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它包括一切性行为都必须有利于行为所涉及的人的身心健康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用于他人身体的性行为必须建立在爱情基础上;性伴侣关系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专偶性。在网络世界中,传统的道德伦理规范失去作用,人们可以忘却束缚,纵情声色,可以瞬间变换各种虚拟脸孔,扮演不同地位、性别、性取向、年龄、甚至单个或多个善恶美丑各类角色,把人性中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最隐秘、最黑暗、最荒诞甚至最兽性的部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网络性行为”就这样不断瓦解着传统性道德,导致大学生性道德认识弱化、性道德选择混乱、性道德情感冷漠、性行为失衡等等。第一,性爱观错位,责任

5、弱化。现实生活中的性行为需要承载一定的责任,网络社会“虚拟”与“匿名”的特性产生“去责任化”的效应,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的性本能堂而皇之地得到随心所欲的“满足”。以“一夜情”、“多性伴”、“乱伦”、“同性恋”、“性虐待”等为表征的网络性爱忽视责任强调肉欲至上、质疑天长地久和忠贞不渝的性爱观,导致偏差的性观念四处传散。袁浩淇对116名同居大学生的调查显示,37.60的同居大学生扮演“性伙伴”的角色。第二,性道德意识弱化。色情网络中的非法信息、有害信息、垃圾信息、失真信息泛滥,大学生一旦进入其中,就如同进入了信息的迷宫,稍不小心,就会迷失方向。性信息泛滥的结果,容易使驾驭信息能力较弱的大

6、学生无力判断真伪,导致在“性与爱”、“性欲与社会规范”、“性行为与社会角色”等价值取向上的迷惘,弱化性道德意识。浙江工业大学对江苏省10余所大专院校恋爱观的调查表明,31.10的大学生完全接受“性解放”、“性自由一”,并且认为“这是人类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三,忽视情感体验。人类的性行为是超越了动物生殖本能的“灵与肉”的完美结合,“网络性行为”这种“人”与“机”结合的性爱模式忽视心灵、情感的满足。沉迷于“网络性行为”的大学生在网络中通过不断增加性刺激强度将其感受性维持在较高水平,这种对性快感的过度追求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懒得表露自身的情感,更不愿接受他人情感的表露。逐渐沦为毫无情感的做爱机器

7、,从而导致性情感体验的迷失。第四,过度追求性刺激。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本我追求快乐,毫无顾忌地满足自己的本能欲望,主要是性本能、性欲望。在现实社会中,这种强烈的、想要得到即刻满足的性欲望受到超我中道德伦理规范的强烈压抑,退而求其次只能在法律、舆论允许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否则就会产生内疚感、犯罪感。网络提供了大学生满足不同“性追求”及“性体验”的平台,有意外的“邂逅”、有放荡的“聊天”,有虚幻的“爱”,有刺激的“性”等等,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体验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性体验”,不会受到良知、道德的谴责,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大学生放荡不羁,一味地追求性刺激。第五,诱发性越轨甚至性犯罪行

8、为。有调查表明,青少年各种犯罪中。性犯罪率高居第二位。仅次于盗窃。一项心理调查显示。接触过网络色情信息的学生中,80以上有性犯罪念头。大学生有着较强的性冲动,在色情网络强大的声色刺激下,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很容易被瓦解,“网络性行为”让他们体验快感的同时,产生了一种虚拟的脱离现实的不满足感。为了获得现实生活中的性快感不惜铤而走险。 三、成因分析 “网络性行为”对大学生性道德的消极影响是通过网络技术及大学生自身的某些特点发挥作用的。 1、网络技术的特点 首先,网络的特点。由电子技术打造出来的网络社会的存在形态“既不同于传统以地理区域为特征而划分的社会形态,也不同于传统以意识形态为特征而

9、划分的社会形态。它是建立在高速的信息电子网络基础上的虚拟社会。是一种不断远离传统、探索未来的新型的社会生存形态。”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虚拟性和匿名性。所谓虚拟性。是指网络交往行为得以依附的交往行为空问,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物理空间的电子网络空间或赛伯空间。这种既不依附于特定物理实体或时空位置,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或能量流动过程之中的虚拟交往行为自然就摆脱了现实社会中 道德伦理、法律规范的制约,易导致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疏远、道德主体意识的缺失。所谓匿名性是指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可以使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得到充分隐匿或篡改,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模糊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弱化。 其次,

10、“网络性行为”的特点。第一,“性行为”情境虚拟化。 “性行为”面对的是屏幕,借助的是人敲打键盘而呈现的文字、图形和录像,这种虚拟化的性行为方式。意味着责任和道德意识的淡漠,使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满足“性爱”,也容易陷入“虚幻的性行为情境”中而难以自拔。第二,“性行为”满足内容单一化。人类性行为是人际交往中表情达意的手段,在纯粹性满足的同时也满足着爱抚、亲密、分享、支持等多种心理需求。“网络性行为”借助“一指通”下的文字和图像尽情宣泄性欲的同时,最容易感受到心理需要的不满足,渴望真实性爱的体验,强烈的反差导致主体身份认同或辨认方面的错置,这种错置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因涉猎性而犯错、犯罪。第三,“性行

11、为”方式多样化。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性行为”方式受教育程度、道德品质、环境、情绪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网络为“性刺激”的追求者提供了满足不同“性爱”层次的方式,选择什么样的性爱对象也都可以摆脱现实环境的束缚。第四, “性行为”实现条件随意化。现实生活中的“性行为”要受时空、身份、年龄、地位、性别、性格、家庭和社会道德等多种因素制约。“网络性行为”实现的唯一条件就是能够登陆网站,长期随意化的“性行为”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容易导致生活糜烂、性行为放荡不羁。甚至出现性“变态”、性越轨、性犯罪行为。 2、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首先,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型,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大学生观察事物,处理

12、问题比较幼稚和偏激,自控能力较差,道德选择能力不强,网络世界多元文化、多种道德观念的冲突及“网络性行为”的泛滥容易使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变得不稳定,社会主导价值观和积极上进的人生观对大学生的激励作用不断弱化。 “网络性行为”对成人而言不过是快感和放松,但对大学生而言则可能形成大脑皮质最强最大的兴奋点,淹没理智的思考甚至道德的约束。最怕的就是性刺激、性兴奋成为大学生人生的唯一热衷点,什么远大理想、刻苦学习、事业奋斗等都将弃之不顾,逐步变成一个性生物体。 其次,人格不健全。迄今为止,国内外大多数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与人格特质相关。研究发现迷恋网络色情的青少年人格特质不管是在自我概念、自

13、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纪律方面,还是在成就动机、人际技巧方面都不太成熟,其寂寞感、忧郁感较强,自我控制、约束、调整能力较低。那些成绩不理想、缺乏朋友特别是知心朋友、想自我表现又没特长的大学生,更容易受网络色情的诱惑而难以自拔。笔者根据浏览色情网站的时间、是否幻想色情网站的内容、试图减少浏览色情网站时间但总是失败这三个指标,将接受调查的800名大学生分为有网络色情成瘾倾向者与无网络色情成瘾倾向者,结果发现前者在现实生活中性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后者。这说明大量的网络色情通过弱化“自律道德”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影响着大学生的性观念,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发生各种性行为。也可以说。恰是那些人格有缺陷

14、、性行为有偏离的人,在网上更痴迷于性发泄、性体验,甚或借网络空间实施性骚扰、性伤害、性强暴。这类网络性行为、性经验不但不容于文明社会,更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逃避惩罚就可能在网上一再演习、一再自我强化,愈演愈烈,与现实社会更加隔离,恶性循环,难以救药。 四、干预策略 “网络性行为”的泛滥对大学生性道德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我们无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考能力?采取高压政策、行政手段强行阻止大学生上网、浏览色情网站、从事“网络性行为”显然是行不通的,有效的策略应该变“禁、堵”为“疏、导”。在不断完善法律建设及技术保障的同时,通过高校性健康教育不断增加大学生性道德的自律性,特别是加强大学生世

15、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健康的人格,来增强抵制黄色信息的免疫力。 1、加快网络立法与制度建设 健全的法律规范是有效建设和管理网络、积极防御、遏止各种网络不规范行为影响的关键。美国有专门法案保护青少年免受网络有害信息的影响,我国目前尚无这方面的专项法律,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尽快制定出保护青少年的专项法规。对网络中出现的色情等不健康内容进行管制和监督。制定法律法规时应考虑:色情网络的法律法规应以推行网络分级制度和过滤设备的使用为核心;应明确网络色情传播的具体犯罪构成;明确相应的法律术语,确定网络色情内容的法律定位。与此同时,网络秩序应该依靠有效的执法途径“信息高速公路交通警察”来维护其安全性,打

16、击非法闯入者,并根据信息网络的法律规定,对违法者进行必要的处罚。 制定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基本规范。可以借鉴国内外一些比较成熟的规范,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它要求用户“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不应干扰别人计算机工作,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等。再如团中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高校可借鉴这些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网络伦理规范。 2、加速网络技术开发与应用 借助网络技术实现的

17、“性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还必须依赖网络技术的管理。第一,软件监控。国际环球网络联合会曾在伦敦公布了互联网络监控软件的监控标准,利用这种软件可剔除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限制调节阅读互联网上的不健康内容。第二,实行网络分级。我国色情网站的最大弊端在于没有建立网络信息分级制,大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不同级别的色情网站。第三,建立身份认证制度。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环境下,杜绝一切网络色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通过身份认证制度,实现用户的统一管理,允许大学生进入通过技术审核符合其年龄和身份、作为高校性知识及性道德教育补充资源的“色情”网站,在此他们可以获得正确的性知识、接受性道德教育,适当地

18、满足性欲望。第四,研发过滤设备,当输入黄色网站的网址时,该系统会自动启动过滤封堵功能,阻断黄色网站登录。第五,大力发展防火墙技术,隔离色情信息。 3、完善高校性健康教育体系 调查数据显示,仅有6.80的学生表示性知识来源于家庭,44.5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没有给予任何形式的性教育。笔者调查了西安市五所高校的800名大学生,结果表明学校教育(16.91)和家庭教育(6.38)没有成为大学生 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性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依次排名是书报杂志(61.35)、DCD(38.61)、网络(31.58),82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的性教育太保守。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高校性健康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

19、用。 首先,高校应将性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提供科学严肃的性生理知识,使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性生理知识、生育知识、性病及艾滋病等知识;提供有效的性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恋爱心理、有效控制性行为,了解婚姻、家庭的意义及个人对婚姻、家庭的责任,了解生育的意义、父母角色期待及对孩子的责任。 其次,将性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优秀的校园文化能使大学生人格得到升华,情感得到塑造,知识得到丰富,潜能得到发挥,行为举止得到修正,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在积极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渗透性道德教育,健康的校园性文化环境,有助于大学生走出“色情”文化的包围,提升性道德意识。 最后,开展性心理辅导,使大学生了解性心理冲突的来源与控制方法,从而学会自我控制,即从过去的“他律”走向“自律”,从而使其性心理发展与品德发展趋于平衡。对大学生共同存在的性心理问题如恋爱心理、虚拟的性关系、网恋等普遍性问题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对有性心理困扰的大学生可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性心理,克服性行为偏差。总之,无论是团体辅导还是个别辅导都应该渗透大学生对自己性道德观的反思,促进其性道德升华。 基金项目:西安文理学院专项科研项目(2001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