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7912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一、课题的选择 “微课”时长一般在1015分钟,故“微课”选题时,题目不宜过大、涉及的内容不宜过多。一般选某一个知识点、某一个概念、某一个定理、某一个定律、某一个考点、某一个具体的题,甚至于可选某一个物理过程来研究。 “微课”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故“微课”选题时,题目内容要考虑动态的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一般情况下,涉及帮助学生理解、建立逻辑关系、空间关系的内容,都可选作“微课”课题。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中的第五节内容。要把力的分解一节的内容放到1015分钟的“微课”中,力争面面俱到,必然是重难点没有强化

2、到。故笔者只选择力的分解一节的一个知识点如何按作用效果分解力作为课题。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明确表述,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要分析好课题的章节关系,同时要考虑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杜绝出现不根据学生实际、课题内容、教学条件照搬照抄课程标准和教材目标。 如何按作用效果分解力这一内容是本节的重点、难点。学生虽然有了分力、合力的概念,也理解了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但在具体情况下,分析某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从而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还有很大困难。故笔者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85%的学生能通过微课教学理解斜向上的拉力和

3、放在斜面上物体重力产生的效果。 2.通过实验视频、引导分析和课堂上老师的帮助和同学的协助,力争100%的学生理解拉力和重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3.通?视频分析后,70%的学生能按力的作用效果画出两分力的方向,并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4.通过视频分析和课堂上老师的帮助和同学的协助,力争100%的学生能按力的作用效果画出两分力的方向,并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5.课中“知识内化”微课内容拓展环节,通过学生集体讨论,教师引导分析,让80%的学生会处理力分解的多解性问题。 6.课中“知识内化”微课内容拓展环节,通过学生集体讨论、视频动画展示、教师引导分析,让75%的学生初步

4、学会分析力的动态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拖拉机拉犁或牛拉犁耕地,体会生活过程如何转化为物理模型。 2.通过分力、合力效果关系的分析,渗透等效思想。 3.让学生体验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拖拉机拉犁或牛拉犁耕地视频,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热爱物理、更热爱生活。 2.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3.通过集体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三、教学流程设计及说明 教学流程就是整节课的一个“战略部署”,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课型特点,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课前“微课

5、”教学流程的设计及说明 1.教学流程的设计 (1)由生活现象引入课题。 (2)通过观察、分析生活现象,了解斜向上的拉力产生的效果。 (3)把生活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 (4)解决物理问题。 (5)利用实验视频,让学生理解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其重力产生的效果。 (6)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放在斜面上物体的重力,并求解两分力。 2.对教学流程设计的说明 (1)由生活现象(拖拉机拉犁耕地或牛拉犁耕地)引入课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体现了“微课”教学“微”的特点。 (2)通过观察、分析生活现象(拖拉机拉犁耕地或牛拉犁耕地),了解斜向上的拉力产生的效果。 (3)把生活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与拖拉机拉犁耕地或牛拉犁耕

6、地时斜向上拉力产生的效果一样,作用在物体上斜向上的力产生了水平方向的作用效果和竖直方向的作用效果。通过类比实现了生活现象向物理模型的转化,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 (4)解决物理问题,把作用在物体斜向上的力分解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结合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两分力。 (5)利用实验视频,让学生理解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其重力产生的效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6)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放在斜面上物体的重力,并求解两分力。强化了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结合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魅力。 (二)课中“知识内化”流程的设计及说明 1.“知识内化”流程的设计 (1)

7、微课学习检测(2)微课内容拓展(3)交流学习心得 2.对“知识内化”流程的说明: (1)微课学习检测 问题一: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右下方的推力、其大小为100 N,请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该推力,并求出两分力。 问题二:一个重为100 N的物体,放到与水平方向成60角的斜面上,请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物体重力,并求出两分力。 问题三:请同学们归纳、总结按力的作用效果求分力的步骤,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问题一、二设置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对比“微课”教学的生活实例和实验,分析出要分解的力产生的效果。不但对微课学习起到检测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设置问题三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

8、生的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微课内容拓展 请同学们在本小组内讨论下列问题。 问题一:一个已知力F,如没有限制,对其进行分解,其分力有多少对? 问题二:分解斜面上物体重力时,如斜面倾角逐渐变大,两分力如何变化? 设置问题一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力分解的多解性问题。 设置问题二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力的动态变化。 通过集体讨论问题一、问题二,不但能解决要拓展的内容,而且还能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会与人交往。 (3)交流学习心得 完成微课学习检测、微课内容拓展后,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不但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错误,学生的知识空白,便于及时查漏补缺。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前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对本节内容已有基本的认?R;课堂中通过老师的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展示学习成果,踊跃回答。尤其是集体讨论和交流学习这两个环节,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习氛围达到了高潮。但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场面有些混乱,二是个别学生的参与性不够。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推行课堂教学改革,试图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巨大转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笔者进行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为改善本地区的物理教学方式提供一种示范,以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