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理念与少数民族プ门人才培养的研究.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7980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育人为本”理念与少数民族プ门人才培养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育人为本”理念与少数民族プ门人才培养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育人为本”理念与少数民族プ门人才培养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育人为本”理念与少数民族プ门人才培养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育人为本”理念与少数民族プ门人才培养的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育人为本”理念与少数民族门人才培养的研究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上提出的指导思想。其中的“育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具体表现,也是高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的转变和更新。而这一点,在当前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也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思考的。?萁逃?部办公厅教育部通报(2005年第2期)载,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69.76万人”,“全国已有17个省(自治区)和国务院6个部委所属的100多所普通高校举办有少数民族预科班,每年招生1.8万多人”。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在

2、近年获得快速的发展。这近70万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方面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共通性特点:思想尚未成熟,在认知方式、情感归属、心理状态、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呈现出一些这一代人特有的鲜明特征;另一方面,又因其大多来自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区域性文化差异、语言与生活习惯的不同,客观上形成一个极具变动性和可塑性、与内地大学生明显有别、具有典型特征的特殊群体。当我们面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培养、教育中的系列现实问题时,在“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作为大学的管理者,大学民族学、人类学专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不仅深深地感受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也认识到民族学、人类学研究面临着新的课题和任务。?源笱?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研究,在2

3、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学科专业的涉足领域,更多的是教育学、心理学与思想政治科目。无论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或各高校自设项目,大多出自以上三个学科领域。实际上,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目前的研究现状是,大学的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者很少关注自身工作、学习环境中的民族状况,往往忽略对大学内不断流动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进行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以往这方面的许多研究成果、研究观点和结论,不一定符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客观实际,甚至缺乏有深度的规律性科学探讨。因此,我们应当从“育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出发

4、,并实事求是地看待、认识和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诸多现实问题,努力满足学生们符合国家、社会发展之本,符合自身健康和成才之本的内在需求;并应当进一步发挥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学科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承担起民族学等学科领域的时代责任与学术使命。?于中国高校近70万少数民族大学生来源、分布和在校状况,以下几个方面的专题在研究中应予特别的关注。?湟唬?对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或比较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中,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创办了一批民族院校,以培养少数民族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此外,非民族院校的其他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以近百所高校

5、为主体承担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对这两类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研究,以内地大都市非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研究最具典型意义。如笔者工作的学校(西南师范大学)从1982年开始举办少数民族本科预科,2006年将首次举办少数民族研究生预科,目前有40余个少数民族的25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在读,约为在校学生的10%。此类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现状和问题,在许多方面具有鲜明的特殊性。?涠?,对来自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研究。目前,在中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来自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学生是主体。这部分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所产生的问题大多具有共通性。如学习中反映的区域性文化

6、教育水平差异问题,双语(母语、汉语)之外的外语学习问题,生活中的禁忌习惯问题,各民族节庆安排与教学管理的矛盾问题等。?淙?,对少数民族学生中按来源地区组成的定向性特殊班级的研究,如西藏班、新疆班、内蒙班等。笔者学校以前还曾举办四川凉山班、阿坝班、甘孜班。此类班级的最大特点是,学生来自同一地区,甚至同一民族,自然成为学校同一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心,从而在学校中形成一个非常特殊的民族群体。?叩妊?校作为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机构,处于国家教育结构的顶层。在大力倡导“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今天,中国高校的少数民族专门人才的培养,决不能无视这一特殊群体成长的现实主观需求,漠视他们进入以汉族为主体的大

7、都市高校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不加区别地进行灌输或教育。因为那样的教育往往是不切实际和无效的,甚至还会造成诸多问题。但是,一味迁就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未必科学或不顾长远利益的主张和学习要求,放弃积极、有效地教育引导,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不负责任的。?诟叩冉逃?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大的今天,高校要很好地履行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责任,就必须对生活、学习在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研究,这是具有极大的现实性和紧迫性的研究任务。如果从更广泛的意义去看待高校少数民族专门人才的培养,那么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未来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设,关系到我国的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械松偈?民族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重任的中国高校的管理者,在树立“育人为本”教育理念时,应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倍重视对这一特殊大学生群体的研究,支持和鼓励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现实状况和问题并展开调查与对策性研究。这是高校管理者和研究者共同面临的新的研究课题和任务。 ?髡呃栊?,西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地址:重庆市北碚区,邮编400715) 责任编辑刘世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