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梳女”的文化调适策略探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8041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梳女”的文化调适策略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梳女”的文化调适策略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梳女”的文化调适策略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梳女”的文化调适策略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梳女”的文化调适策略探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自梳女”的文化调适策略探析 “自梳女”作为一个独特的亚文化群体,在面对严密而强大的主流文化的时候,采用了金蝉脱壳的仪式主义、为我所用的拿来主义、势不两立的对抗主义、另辟蹊径的独立主义的文化调适策略以求得生存的空间。虽然“自梳女”已渐趋于消失,但是作为一种亚群体的文化调适策略来说,对今天依然有着借鉴意义。 文献标识码 方英(),女,江西修水人,广州大学社会学系讲师,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 “自梳女”是世纪中叶以后在珠三角兴起的一个特殊的亚文化群体,该群体由一群自行“梳起”以示不嫁的女子组成,她们有着独特的仪式、组织、活动场所和文化价值。该群体在广东顺德、番禺、中山、南海等地曾

2、经盛行一时,“光绪、宣统年间(),南村人口多达数千人,一年之中,女子出嫁者不过数人。至年甚至无一人出嫁”(转见李宁利,)。 对于“自梳女”这个群体已有不少研究。托普来( )、萧凤霞 ( )探讨了这种习俗的起源;李宁利、黄淑聘(:)等运用象征人类学的视角对其“梳起”的“婚嫁”象征进行了分析;叶春生(:)、邬庆时(:)、欧阳婉娆(:)等对“梳起”的仪式、“自梳女”的兴起等方面展开了研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亚文化群体的角度来对“自梳女”进行研究,分析在当时严密而强大的主流文化之下,“自梳女”群体采用了什么样的文化调适策略来取得生存的空间,主流文化又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虽然“自梳女”这个群体已渐

3、趋消失,但是从一个亚文化群体和主流文化之间的调适的原型来看对今天更好地观照许多社会现象依然有着借鉴意义。 世纪中叶的中国珠三角地区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交汇的地方,如古越族文化、儒家文化、西方文化,“自梳女”吸收了古越族的“不落夫家”、儒家文化中的“贞洁”、西方文化中的“独立、自由”的文化因子,形成了其面对主流文化的独特亚文化调适策略。 一、金蝉脱壳的仪式主义 “金蝉脱壳”的仪式主义是指虽然不认同主流文化的价值目标,但在主流文化的强大影响和压力下,采用了主流文化的一些形式上的东西,以获得主流文化的认可。对“自梳女”来说,她们虽然不认同主流文化关于女子结婚生子、相夫教子的价值目标,但她们其中一部分人

4、依然采用了“不落家”、“买门口”等形式来取得一个徒有其表的主妇角色。 “不落家”是指女子婚后仍住在娘家,不到男方家居住,等怀孕后才正式到夫家居住,这是古越人的一种婚俗残余,在古越人后裔壮、侗、水、苗、瑶和黎等少数民族中曾普遍存在。一些自身想“自梳”但又被迫出嫁的女子借用了这种形式,但是内容有所变化。首先,在和异性交往方面不同。在少数民族的“不落家”习俗中,女子在留居娘家期间可以和异性自由交往,而“自梳女”在婚后不仅不到夫家居住,而且不和包括丈夫在内的任何男子发生性关系;其次,时间的长短不一样。前者在怀孕后即到夫家居住,在娘家居住只是一个过渡期,而后者因为不和男性有任何性行为,所以不可能怀孕,其

5、不落夫家也就无限期延长;再次,所获得的支持力量不一样。前者是得到娘家的接纳,后者往往是获得“金兰姐妹”的帮助。在出嫁前,为了避免怀孕,金兰姐妹们为其缝制一套紧身衣服,穿上后再将衣服的边缝上,致使新郎无法扯开。有的新娘还携带剪刀自卫以防止丈夫迫近自己,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大声呼救,乔装成“从嫁”的金兰姐妹即应声而出,解救新娘危难,以帮助其“不落家”。在三朝回门之后,该女子就和金兰姐妹们生活在一起。 “买门口”是有些比较富裕的人家采用的一种折中的措施,有些父母拗不过女儿独身终老的决心,但同时又担心女儿大了不出嫁会对娘家不吉利,于是在替女儿找婆家的时候就说明女儿“不落家”,而是花一笔钱给女婿纳妾。这种“

6、不落家”的女子虽然不与婆家共同生活,但是在婆家拥有主妇的地位,遇到有红白喜事婆家就会派人将她迎回去,最后在年老病重的时候回到婆家死去。 在这两种方式之下,“自梳女”对主流文化采用了一种彻头彻尾的仪式主义策略,仅仅保留了主流文化形式上的一些东西,而拥有了一生“自由、贞洁”的内容。这是亚文化在面对主流文化时最常用的一种策略,这样可以减少亚文化群体成员的心理冲突,避免因为违背了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而带来的紧张和不安,这也是亚文化不够强大和自信的表现。 二、为我所用的拿来主义 为我所用的拿来主义是指在面对主流文化时,只要是我所需要的我就拿来使用,以有利于本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对“自梳女”来说,她们拿来了儒

7、家文化中的“收养”制度、“贞洁”观念和西方文化中的“独立、自由”的价值观念为我所用。 儒家文化提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当自己没有亲生子嗣时便会采用收养的办法以延续祖宗的香火,同时以便老有所养。“自梳女”把这种收养制度加以变化运用,采用“收徒”和“收养女”的形式来解决养老和供奉香火的问题。“自梳女”所收养的徒第也必定是“自梳女”,徒弟侍奉师父必须唯孝唯敬,师父去世后要尽供奉祭祀之职。师父留下的金钱、衣物、房屋等财产也都由徒弟继承。“自梳女”收徒主要是为了解决晚年生活的依靠与身后的祭祀问题,不一定有特殊的技艺可传。“收养女”则是在小孩年幼而父母无力抚养的情况下,“自梳女”将其收养过来抚养成

8、人,到一定的年龄该女孩就举行“梳起”仪式成为“自梳女”中的一员,两人相依为命,到养母年老的时候养女担当奉养之责。 这两种形式在实质上很接近,都是采用和借鉴了儒家文化的收养制度以解决养老和祭祀的问题,这也是儒家文化收养制度中最核心的问题。当然,“自梳女”在采用的时候有所变通,那就是所收徒弟必需是“自梳女”,而所收养女也必须在成年的时候“梳起”,这样的规定可以保证群体的纯洁性,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收徒弟或养女能真正起到奉养的作用。 “贞洁”是儒家文化对女性的重要评价标准。从宋代开始,由于大量的中原移民南下,儒家文化在珠三角地区迅速传播,“贞洁烈妇”成为官方和社会大肆表彰的对象。在这种文化环境下

9、,“自梳女”于是采用了儒家文化“贞洁”的观念为我所用,为其坚守贞洁和保持“冰清玉洁”之身的行为提供了合法的社会和文化支持。 “自梳女”大都有着自我谋生的能力,或者在缫丝厂有着一份工作,或者拥有会编织草席等一技之长。经济上的独立使她们能走出家庭,拥有了更多的自由,这相对于当时一般家庭的妇女整天围着老公和小孩转来说有着很大的不同。与此同时,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开始传入,其开放、独立、自由的价值观念正好给了“自梳女”一种文化上的支持。她们洋为中用,从而为自身的存在找到了新的精神和道义的支持。 三、势不两立的对抗主义 势不两立的对抗主义是指对主流文化的某些方面采取坚决反对的态度,在必要的时候甚至不惜以牺

10、牲自我或对方的生命为代价。这种情形一般出现在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群体的成员采用了一些强迫的措施,使其无法拥有或保持其希望拥有的亚群体中的身份之时采用。对“自梳女”来说,她们会采用“闹人命”、“迷夫教”这些对抗主义的策略来达到目的。 前面讲到有些想成为“自梳女”而得不到允许的女子在被强迫出嫁的情况下会以剪刀自卫,在夫婿相逼的情况下,她们甚至会以剪刀结束生命。还有一种就是在结婚前就说明是婚后三年或若干年才“落家”,如果到期还是不想“落家”,那就要赔款给婆家纳妾,或者在这期间逃到远处躲避,如果在出逃后被婆家抓回强迫落家时,其往往不肯屈从,在逼迫太甚时甚至愤而自杀。遇到这种情况,金兰姐妹们便会成群结队到婆

11、家问罪,俗称“闹人命”(邬庆时等,)。迫于这种群体的压力,男方在女方提出“不落家”的要求后多不敢强行逼迫其“落家”,以免酿成惨剧并带来更大的损失,因而“闹人命”虽然不会时常发生,但是它往往成为一种有效的威胁力量而起到很好的反抗效果。 “迷夫教”是“自梳女”中奉行的一种巫术,据说只要把某一妇女丈夫的“八字”写下来,由懂得法术的“自梳女”披麻戴孝,散发羽步拜祭,并书符念咒,边拜边念,经过一段时间既可将这个妇女的丈夫魇死。因此一些被迫出嫁的妇女以此达到“不落家的目的。后来,“迷夫教”发展成为“自梳女“们恐吓中途变节者的手段,如果谁中途出嫁,则以魇死其丈夫相威胁(邬庆时等,)。这样一种巫术,通过恐吓起

12、到对群体的维护和巩固的作用,这种恐吓既是对外的,也是对群体内的变节者的。对于亚群体来说,把自身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既是一种自我隔离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 四、另辟蹊径的独立主义 另辟蹊径的独立主义是指尽可能的摆脱对主流文化的依赖,另行创立一些形式和内容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对“自梳女”来说,她们创立了“金兰契”、“姑婆屋”等形式来满足群体的生存需要。 “自梳女”在离开了娘家之后没有按女子一般的生命轨迹进入婆家,而是进入了一个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的空间“姑婆屋”。按照当时的风俗,女子“自梳”之后便不宜在娘家居住,特别是不能在娘家过春节、端午、中秋这些重大的节日,否则会对娘家很不吉利。因此“自梳女”们便

13、共同出资修建“姑婆屋”,作为大家共同生活,特别是安度晚年的场所。如顺德建于年的冰玉堂,一楼有花园、菜地、观音堂、关帝庙、华帝庙、“自梳女”神位和普通妇女神位等;二楼则是“自梳女的集体卧室,也是她们养老升天的地方。在“姑婆屋”里,“自梳女”之间可以相互帮助,拥有一种群体生活,免受孤独寂寞之苦。对于所有的亚文化群体来说,获得一个集聚的空间或场所对其存在、倾诉、释放生存的压力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条件,使其心理上的归属感有了物质的载体,从而也使其能比较健康的立于社会之中,不会成为社会的破坏力量。 “金兰契”是指两个要好的“自梳女”之间结为金兰之盟,俗称“夸相知”、“识朋友”。“金兰契”的结拜有时像婚礼一样

14、热闹,“如双方颇有意,其一方必先备花生糖、蜜枣等物为致敬品,以为意思之表示。若其他方既受纳,既为承诺,否则为拒绝。至覆行契约时,如有积蓄者,或遍请明侪作长夜饮,而其明侪齐往贺之”(胡朴安,)。其后,她们坐卧起居情同伉俪,在生活上可以相互照应。“金兰契”可以说是在主流文化之外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同性结合形式,成为男女婚姻之外的一种生存方式。在这种结合之中,有的有同性恋的倾向,有的只是感情上的一种满足形式。 在面对主流文化的压力时,“自梳女”采用了金蝉脱壳的仪式主义、为我所用的拿来主义、势不两立的对抗主义、另辟蹊径的独立主义四种文化调适策略来取得生存的空间,其中有着对主流文化的借鉴变通,也有着对主流文化的抵制和反抗,还有着独特的创造和发明,其生存的智慧令人佩服和惊叹。与此同时,主流文化对其采用了相应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封杀、隔离、宽容、网开一面等等,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探讨。这种探讨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中形式多样的亚文化群体,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