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那”的指示作用在篇章中的运用及不对称综述.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8590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这”“那”的指示作用在篇章中的运用及不对称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这”“那”的指示作用在篇章中的运用及不对称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这”“那”的指示作用在篇章中的运用及不对称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这”“那”的指示作用在篇章中的运用及不对称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这”“那”的指示作用在篇章中的运用及不对称综述.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这”“那”的指示作用在篇章中的运用及不对称综述 “这”“那”是一对指示代词,“这”用作近指,“那”用作远指。吕叔湘在指示代词的二分法和三分法里明确指出,指示代词有三种作用:指示、区别和替代,并指出,指示是根本,可以兼替代,也可以不兼替代。本文主要综述前人关于“这”“那”的指示作用在篇章中的具体运用,探讨“这”“那”在运用中的不对称现象,并提出作者的一点思考。 一、指示 (一)当前指称 吕叔湘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中指出,“这”“那”可以用作“当前指”,就是指称在交际现场语境中出现的事物。如: (1)我汽车里还有好些毯子,好些靠垫,这两条毯子,这一个靠垫,我是用不着的。 王道英在“这”、“那”的指示

2、功能研究中,把这种指示称为“直接指示”,即在实际的交际场景中,“这”“那”的指示作用需要借助手势、眼神或动作行为才能体现,并进一步把直接指示分为手势指示和非手势指示。手势指示又分为指物、指人、指地点和指动作行为四种。非手势指示又分为时间指示和地点指示两种。如: 以下为手势指示: (2)这是你要的书,这是你要的暖手袋。(指物) (3)我想在这儿放一盆吊兰。(指地点) (4)“我输血给它。小鸟儿,你看,我这样胖。”她含笑弯起了手臂。(指动作) 以下为非手势指示: (5)这个夏天我胸中积聚了满腔悲愤。(时间指示) (6)我有一个预感,灵虹还在这个城市里。(地点指示) 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中,吕叔湘指出,

3、指称当前事物的时候,用“这”比用“那”多。根据王道英的统计,在情景语境依赖性强的语篇中,“这”类的使用频率也远远超过了“那”类的使用。 (二)回指 “这”“那”可以复指前文已经出现过的人或者事物。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复指前文时用“这”和用“那”意思差不多,但用“这”比用“那”的时候多。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中,他指出,回指用“这”比用“那”多。 王道英在“这”、“那”的指示功能研究中,将回指分为显性回指和隐性回指。显性回指是一种对直接的、显性先行词的回指,先行词和回指项之间是共指关系。隐性回指是一种语义上的衔接,先行项和回指项没有同一关系,它们所体现的是语义参照关系,不能简单地认为回指项是

4、先行项语言表达式的替代物。 显性回指的用例如: (7)汉口中山公园百花亭,康伟业与段莉娜在这里第一次见面。 隐性回指的用例如: (8)冯师死后,哪儿都可以烧,唯独这张嘴一定要割下来。 石毓智在指示代词回指的两种语序及其功能中,讨论了“这”“那”回指前文时兼任句子成分的情况。如果“这”“那”回指,且句中有一个人称代词充当主语时,有两种格式,即: 格式一:指示代词(话题)+S +VP。例如:你不好,这我知道。 格式二:S + 指示代词(小主语)+ VP(AP)。例如:我是蹲马桶上,怎么啦?我那是怕传染艾滋病。 石毓智指出,格式一中的“这”“那”与VP有施受关系,在句中作话题;格式二中的VP多是对“

5、这”“那”的性质进行判断,“这”“那”在句中作小主语。两种格式中的“这”“那”的出现率也是不对称的,在格式一中,“这”是“那”的两倍,在格式二中,“这”是“那”的五倍。 王道英认为,在石毓智两种格式的基础上,还有第三种格式: 格式三:回指话题主语+谓语(这/那+谓语)。例如:我真像她。这让我有些失望。 (三)前指 “这”“那”指代下文中出现的人或事物等,就是前指,又叫下指、预指。例如: (9)奇怪的是这个:我们吵架,院里的人总说我不对。 程远在语言里的不对称现象中指出,前指时用“这”不用“那”,吕叔湘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中也指出,“那”字没有前指用法。但根据王道英的语料统计,用于预指的“这”类有1

6、48例,用于预指的“那”类有141例,几乎接近1比1。用“那”预指的如: (10)他更不能忘记漫漫风雪中被敌人追捕时的那一幕:他拼命地奔跑,身后枪声不绝。 曹秀玲在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中指出,前指时“这”的出现率远高于“那”。 二、“这”“那”不对称的原因 (一)徐丹在浅谈这/那的不对称中指出,“这”的句法作用比“那”大,“那”的句法限制比“这”多。具体由三种情况: 第一,“这”加时间词语可以表示现在,也可以表示过去,“那”加时间只能表示过去,不能表示现在。第二,“这”“那”出现在三个人称的后面构成同位关系时,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后只能用“这”,不能用“那”;表示偏正关系时,“这”不

7、受限制,而“那”则要看具体境况。第三,动词的方向性制约“这/那”的使用。 (二)丁启阵在现在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中用“近指/远指、话题成分/非话题成分、已然/未然、实指/虚指、肯定/否定、共时式复述/回忆式复述、一二称/第三称、来/去”八组概念系统描写“这”类和“那”类指示词的不同分布和用法。具体说明如下:(1)表示空间、时间和心理距离近的用“这”类,反之用“那”类;(2)指代话题用“这”类,“那”类一般不用于指代话题;(3)“这”类后面的成分总是已然的,而“那”类后面的成分总是未然的,(4)“这”类所指的成分对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已存在的或者已经出现了的、独一无二的;“那”类所指的成

8、分对应的事物则与此相反。(5)肯定句更适宜用“这”类,否定句更适宜用“那”类,肯定或否定意思不明朗的句子,则“这”“那”类均可。(6)共时式叙述用“这”类,回忆式叙述用“那”类。(7)第一、二人称用“这”类,不能用“那”类;第三人称用“那”类,不能用“这”类。(8)“来”是表示趋近的,用“这”类;“去”是表示趋远的,用“那”类。 (三)崔应贤在“这”比“那”大中指出,“这”用来统指整体,“那”用来列举局部;“这”所指对象的外延范围可包容“那”的所指。他认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事物的大小与视觉距离多能构成相对关系:大则近,远则小。对于整体,目光所及不分远近,所以用“这”,而其中的具体事物则有了距

9、离感,需要用“那”来指称。 以上是从语法方面分析的原因。 (四)沈家煊在不对称和标记论中指出,人类认知以自我为中心,由里及外、由此及彼,所以近指的“这”在心理上的可及性高于远指的“那”而成为语言中的无标记项。又根据该书,无标记项的意义要比有标记的宽泛,可以包容有标记的意义,因此无标记的分布范围比有标记的大。所以,“这”类出现的频率比“那”类出现的大。 (五)曹秀玲在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中认为,造成“这/那”事实上不对称的原因是语用因素,归根结底是认知上的原因。人类认知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决定了近指“这”在心理上的可及性高于“那”。“这”类在信息处理中最容易储存和提取,在形成概念时最容易接近人的期待和预料,因此,用它来复指前文,会增强语篇的连贯性,使前后语段的语义紧密衔接;用它来指称事物,描摹时间、空间、程度等,会使听话人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一点思考 关于指示代词“这”“那”在实际运用中的种种不对称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前人从不同角度作了研究。笔者发现,前人重在对“这”“那”在实际运用中的差异进行比较,对于既可以用“这”类指代又可以用“那”类指代的情况涉及不多。笔者认为,对于既可以用“这”类指代又可以用“那”类指代的情况,可以从语法、语义、语用、认知等方面考察一下,或许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这”“那”在实际运用中的种种不对称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