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灯”习俗中的价值意蕴.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8601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灯”习俗中的价值意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送灯”习俗中的价值意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送灯”习俗中的价值意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送灯”习俗中的价值意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灯”习俗中的价值意蕴.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送灯”习俗中的价值意蕴 豫南部分农村流传着这样一种习俗,元宵节这天,全家人要到坟山上为逝去的先人“送灯”。许多在外打工的人,宁可春节不回家,也要在这一天不远千里赶回来,与家人团聚,并完成这一年一度的祭祖仪式。从正月十五傍晚开始,男女老少全部出动,带着各色的灯盏前往祖坟山。是夜,沿途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坟山之上彩灯闪烁,鞭炮齐鸣,场面非常壮观。我们考察的就是“送灯”习俗中所表达出来的价值意涵。 “送灯”的仪式与禁忌 元宵节中午,全家人要在一起吃团圆饭,饭罢就开始准备灯、烟花爆竹和烧纸等,傍晚时分,“送灯”开始了。 以前,灯都是自己用纸糊的,现在则改为直接购买,而且材料也变成了塑料,防风防火效果

2、更好。灯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灯裤(即灯罩)、竹签(即骨架)和蜡烛。这三个部分并非事先就组装在一起,而是到现场后先插上竹签(一盏灯需要三四支竹签),将蜡烛放在中间,然后罩上灯裤并点燃蜡烛。灯裤的颜色也有严格的规定:死者死去的第一年,送白颜色的灯,第二年送黄或紫颜色的灯,第三年以后送红、绿、粉颜色的灯。灯裤上还绘有不同的图案,并配有不同的对联: 白色灯绘龙凤图案,对联为: 孝心传千秋,芳名流百世; 花开春富贵,竹报岁平安。红色灯绘松鹤延年图案,对联为: 日月作灯千古照,风水护坟万代兴。 孝心传千秋,芳名流百世。绿色灯绘松鹤图案,对联为: 叩首思故乡,抬头望明月。 送灯点亮永不断,敬老爱幼代代传。 灯

3、的数量要严格按照男丁多少配置,“送灯”时家中男女老少都要参与,但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参加的,也不能在这一天回娘家,当地有“女不观娘家灯”之说,因为“看了娘家灯,穷断脊梁筋”,可见出嫁的女儿参与是非常不吉利的。“送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没有统一的组织,如果父母在世,则兄弟家庭要一起去,父母去世之后可各送自己的灯,一般来说都会相约同去,但家族不会统一行动。 从走出家门开始,一直到坟山之上,沿途都有要送的灯: 水塘灯:送水神一盏,保佑洗衣服的人和玩耍的小孩子平安无事,不要溺水; 路边灯:送给路神一盏,保佑行路的老人和孩子平安,不要摔伤; 孤灯:送给绝后的死者,在路边点燃,代替其后人表达怀念之意; 土地庙

4、灯:送给土地爷爷和土地奶奶一盏,保佑五谷丰登; 坟灯:送给自家的死者,自太爷以下各位死去的先辈坟前都要送。 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坟灯。到达坟山之后,要先将坟墓周围的杂草杂树清理干净,然后压上坟头纸,一般压三叠,正中一叠,两边分别一叠,再烧纸焚香和祷告:“太爷、爷爷、奶奶你们回来看灯吧。这是一点小意思,你们也别嫌少,拿着吧。”全家老小都要跪拜,祈求祖先保佑平安,或者荫庇子孙升学、当官、发财等。这些程序完成后,就进入关键的环节:点灯。此时,插上竹签,放好蜡烛,将蜡烛点燃,然后罩上灯裤,这个环节又被称为“发亮”,待所有的灯都“发亮”后,人们就开始燃放烟花爆竹,“送灯”仪式达到高潮。 “送灯”结束后,回到

5、家中,要将所有摆放在外面的农具收进屋里,点亮灯笼,并且打开各个房间的灯,彻夜长明。男性家长在供桌上为祖先上香祭拜,小孩子们则到院中继续燃放烟花爆竹,带着各种造型的灯笼四处玩耍。上世纪80年代还有舞龙舞狮等活动,表演队要到各家门前表演,主人则燃放鞭炮表示欢迎,如果哪家没有表演队光临,主人就会很丢面子(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年轻人没有足够的排练时间,而在村的老人又没有力气表演,这一活动已经消失了)。最后,在全家人吃过团圆饭后,元宵节“送灯”活动正式结束。 “ 送灯”中的本体性价值 “送灯”是后代向祖先表达怀念的仪式,也是在告慰祖先,这个家庭后继有人、香火绵延。灯盏的数量直接体现

6、着男丁的多少,而对出嫁女儿的排斥更表明了男丁作为后人的唯一合法地位。“孤灯”的设置也表达出绝后之人死后的凄凉:他们的坟前荒草丛生,无人清理,而且周围坟墓的灯盏“发亮”之时他们前面仍然漆黑一团,他们只能到大路旁水塘边享受众人好心点亮的孤灯!每一个人点亮孤灯的时候,都不会希望自己将来也成为孤魂野鬼,只配观赏孤灯,而是期冀着后代子孙堂堂正正地在坟前祭奠。同时,坟前向祖先的祭拜和祈祷,是跨越阴阳两界的沟通,是穿越历史的对话,是以家庭为边界,通过想象将逝去的祖先“在场化”。“家”的超越时空的意义在此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而个人的生命也融入其中,获得了挣脱时间束缚的无限体验。 但是,随着人们生育观念逐渐

7、改变,“送灯”习俗承载的本体性价值也在不断弱化。计划生育政策数十年的实践,现代性话语的进入(在这种话语下,香火观念是“迷信”,传宗接代思想是“封建糟粕”),抚养后代的经济成本日益高涨,这些因素在合力改变着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生育观念。现在,当地人最理想的生育模式是一子一女,并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生育了两胎甚至一胎女儿后,就自动做了节育手术。面对年轻人的选择,中年人和老年人虽然思想上有顾虑,但都表示了理解:“他们年轻人,自己快活就好。”这一变化虽然现在看来还比较缓慢,却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对传宗接代观念的坚持,超越性的价值观渐渐让位于现实。 传宗接代观念的松动,已经并将继续对“送灯”习俗的演变产

8、生重要影响。当超越性价值依然存在并且主导着人们对该习俗的追求时,其社会功能的一面就可以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而不至于异化为炫耀性的金钱消费,沦为面子竞争的工具。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现在其社会性竞争的一面正在日益凸显,并有逐步加剧的趋势,在先富群体的示范和带动下,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加入进来,不断抬高完成该仪式的经济成本,对其他村民造成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压力。 “送灯”中的社会性价值 “送灯”无疑是一场全民狂欢活动。正是在这场狂欢中,劳碌了一年的人们可以放松心情,享受喜悦,而且可以借坟山为舞台,尽情展示家庭的兴旺发达,从表演 中获得竞争的快感和满足。 坟山能够成为表演的舞台与集中安葬的习俗有关。

9、当地每个姓氏称为一个户族,户族下面的分支称为“门”。在日常生活中,户族和门只是作为一个人情互助的单位,对外并不具有较强的一致行动能力。但是,在对坟山的占有、使用和维护上,户族和门则表现出极强的凝聚力,异姓或者同姓不同门的人不得葬到别人的坟山上。如此一来,一片片的坟山就构成了相对封闭、边界清晰的地理空间,并且在“送灯”的事件中也成为人们集中活动的社会空间,成为在他人、他族面前展现自我形象与宣示自我实力的舞台。 竞争主要体现在灯盏的数量和烟花爆竹燃放时间及热烈程度上。灯盏的数量代表了家庭内男丁的多少,哪家坟墓前亮的灯多,则表明哪家人丁兴旺,香火繁盛,在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之前,其意义更为明显,当地素

10、有生育男孩的偏好,而且要尽量多生。现在年轻人绝大多数只生育一个男孩就满足了,可以设想再过若干年,灯盏数量上的竞争意义将逐渐淡化甚至消失。相比之下,燃放烟花爆竹上的竞争则更为明显和激烈,而且随着外出务工带来经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这方面的投资也越来越大,少则二三百元,多则数干元。哪家烟花爆竹放得时间长、热闹,则说明哪家有钱,出的人才多,因此,哪家就有面子;而那些燃放时间短的,则被视为家道衰落,是很丢面子的事情。村民说平常可以节俭,但这时候必须要大方,否则就要被人议论“你这个人没用,连个鞭炮都放不起”。 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性竞争,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在村庄社区中获得肯定性评价的要求,这种要求有

11、的表现为积极争取,比如有钱人的大肆挥霍和炫耀;有的则表现为消极维护,比如对许多经济条件一般的村民来说,他们只能做到不比别人差太多,保住基本面子就可以了。另一方面,这种竞争也因此成为村民、尤其是那些经济条件一般和较差的人的负担,对他们来说,争面子的成本过于高昂,保住面子就不错了。于是,这种社会性竞争就将人们的经济收入转化为社会性分化,那些在竞争中失势的村民就被视为没有能力,没有本事的人,当他们不能维持住肯定性的社会评价后,就将逐步成为村庄内的边缘人,被地方性社会甩到下层。 “送灯”时的社会性竞争之所以表现为这种炫耀性的金钱消费,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变迁有关。“送灯”本来主要是后代向祖先表达怀

12、念之意的仪式,其社会性意义主要体现在人丁兴旺上,因而其竞争主要是灯盏数量的多少,当然家庭经济条件好,能够养育更多的子女也非常重要,但毕竟是从属于对“人丁”的评价的,那些人丁少的家庭虽然在这种竞争中并不占优势,但至少可以慰藉自己的是自家的香火没有断,这就足够了。现代性和现代市场因素进入乡村社会以后,在市场上获得财富的多少成为人们评价一个人能力大小的基本标准,当村庄中部分人通过做生意等途径致富后,迅即打破了村庄内的经济分层,并通过社会性竞争,将经济分层中的优势转化到社会评价中,实际上造成了村庄本身的分裂。 因此,对于传统习俗的社会功能,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其可能引发的负面后果,并引导农民尽量减少在其中表现出来的炫耀性消费行为,防止其加剧农民之间的分化,造成村庄共同体的瓦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