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饣”部的来源和认知功能研究.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8858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饣”部的来源和认知功能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饣”部的来源和认知功能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饣”部的来源和认知功能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饣”部的来源和认知功能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饣”部的来源和认知功能研究.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饣”部的来源和认知功能研究 虽然“饣”部是常见偏旁之一,但目前汉字学理论还不能完全解释“饣”部的作用和功能。本文拟从认知学角度对“饣”部来源和认知功能作以初步探索,以深化汉字偏旁研究和简化字结构分析,进一步丰富汉字偏旁认知理论。 一、“饣”部的由来 “饣”部是由“食”字的变体“?z”简化而来的,通过一定的变化,成为一个偏旁。这一演变过程有的学者称其为“汉字的偏旁化”,指一个独体字当用作偏旁构成合体字时所发生的一种形体变化现象。根据这一规律,“食”字发生两个变化:一是在构字时字形缩小变窄,偏居一隅;二是将部分笔画作了相应的简化,即把捺改为了点,去掉了倒数第二笔的一撇。这样,“食”字就变成了作为

2、偏旁使用的“?z”部,现代汉字又简化作“饣”。 既然“饣”是由“食”变化而来的,那么“饣”的功能必然与“食”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先了解“食”的本义。林义光文源:“(食)从倒扣在?n上,?n为熟物器也。象食之形。”从甲骨文(食)的字形上看,“食”字很象食器上有盖之形,常被借以表达食物。因为人们的食物花样繁多,难以进行抽象概括,只能借助某些有代表性的物件去表现。而食器上加盖的形体,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吃的东西,因此借食器之形以代表食物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了解了“食”字的本义,就可以考察“饣”部的作用及其由来了。 二、“饣”部的认知功能 探究“饣”部的认知功能还要从汉字的认知作用谈起。 过去的汉

3、字观仅仅把汉字看作是记录汉语的书写工具,忽略了汉字的其他方面的作用。实际上,这是对汉字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的表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汉字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认知事物的重要工具,是建构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之间联系的桥梁。比如“山”字(甲骨文作),当初大概就是根据山峰并立的形态创造了本字。反过来,今天我们去认知这个字时,也能很容易地通过字形联想到实际的认知对象,达到认知的目的。可见,汉字是人们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 既然汉字具有认知功能,那么当汉字作为一个构字部件组合为一个合体字,成为汉字偏旁时,它也同样具有认知作用。这种认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了本字的功能,通过形体

4、线条与事物的近似帮助主体记认表达对象,达到认知事物的目的。当然这只是少数,更多情况下偏旁化以后的变体已成为与变化之前功能不同的字符,演化出新的认知功能。首先,作为一个偏旁或部首,它已不同于本字那样仅仅通过对形体的认知去记认表达对象了,而是将同一类属的事物归为一个集合,建立联系,形成范畴。这样,不同类属的事物用不同的偏旁去标识,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分类的作用。许慎说文中对汉字部首的归纳就是遵循了这一规则,其“凡之属皆从”的解字方法就是最好的印证。偏旁的这种表示同一类属关系的认知功能在形声字当中有十分明显的体现。如: (1)艹(?H)艾、苇、茼、茅(“艹”表示草本植物之属) (2)衤衫、袄、裤、裙(

5、“衤”表示衣物之属) (3)钅(?)铜、铁、铝、钢(“钅”表示金属之属) “饣”部的另一个重要的认知功能,即表示相关联系。如“忄”是心的变体,以“忄”为偏旁的字大都表示与心理活动相关的一些思维活动或心理感受。这样的形声字是很多的,像“忧、怅、怕、惊、愉、愧”等都是代表。另如“贝”部,因古时以贝作为购买物品的货币使用,所以今天以“贝”为偏旁的字也大都表示与钱财有关的物品或行为。例字如“财、账、赃、购、赎、赌、赔”等。 有的部首,能表达本字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日”字,因太阳能发光发热,故可以借用来象征光明和热,如旭、照、晖、暖、晒等。日落后天就黑了,故又可用“日”来象征黑暗,如晚、晦、暗、暝

6、等字。这种偏旁的认知功能可称为“象征联系”,也是通过字形认知事物的一种重要手段。 上述这种通过某种联系的表达来建立事物类属的作用,称作类化功能。 此外,汉字偏旁还有一个重要的认知功能就是表达事物之间的区别。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也必然会有区别,只有认识了其中的区别和差异,我们才能将事物区分开来,认识到万事万物的丰富性。汉字偏旁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就起到了这种区别作用:不同的偏旁代表不同的类属,形成不同的聚合,是一种重要的区别符号,体现出事物之间类的区别,能让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更加系统化。如“钩”“沟”两字,虽然声旁相同,读音相近,但所表达的却是不同类事物,这种区别就通过“钅”和“

7、氵”两个偏旁直观地表达出来了:“钅”部,表示是属于金属制的物品;“氵”部,则表示它是属于同水流或水相关的事物。 综上所述,汉字是我们认知事物的工具,偏旁具有认知的功能。关于偏旁的认知功能,我们大体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即标识作用、类化作用和区别作用。至于“饣”部的认知功能,主要有类化和区别两种作用。以下重点就“饣”部的类化和区别两中作用作以简要解析。 (一)“饣”部具有类化作用 类化作用,又可分为表示同类关系、相关联系和象征联系三个方面。 1.表示食物类事物 前面已经详细分析了“饣”部的演变过程,既然“饣”部是由“食”字的变体“?z”部简化而来的,那么它最基本的认知功能还是表示食物之属。这正如说

8、文解字所言:“凡事物之属皆从食”。看到“饣”部的字,我们会首先从理性上认为它所表达的事物应该是一种食物,属于食物之属。这一类当中的字有“饼、饭、?、馅、饨、饵、饴、馒、饺”等。试举两例作简要例析如下: 饼:“饼”是“?”的简化字。说文解字:“?,?也。从食,并声。”大体指用麦子或稻子磨成的面粉为原料制成的面食,属于食物之属。释名?释饮食:“饼,并也。溲使合并也。胡饼作之漫?Z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饼、汤饼、蝎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概观今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对“饼”字的解释多指蒸烤而成的扁圆形的面食或其他饼状食物。即使如“饼金”“铁饼”等所指并非食品,也是由表食品的“饼”字

9、引申而来的饼状物。由此可见,就本义而言“饼”为食物之属应是无可非议的。 饭:“饭”为“?”的简化字。说文言:“?,食也。从食,反声。”段玉裁注:“食之者,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引申之,所食为饭。”可见,“饭”字本用作动词“吃”的意思,后引申指“吃的东西”。广韵?愿韵:“饭,周书云,黄帝始炊谷为饭。”洪武正韵?谏韵:“饭,炊谷熟曰饭。”由此见“饭”又多指煮熟的谷类食物,主要指米饭。就今天辞源、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也多指此义,另泛指人们每天定时吃的食物。总言之,饭所表之义仍为食物类,是可以通过“饣”部直观认知的。 2.表示与食物相关 就“饣”部的汉字而言,纯粹表示食物之属的还是相对有限的,更

10、多的则是与食物相关或相似,形成一个类聚。如此也扩大了“饣”部的概括性,拓宽了“饣”部字的范围。这一类中“饣”部的字有诸如“饥、饪、饱、饿、饯、馆、馊、馋、馑、馀”等等,举两字解析如下: 饥:“饥”为“?|”字的简化。说文言:“饥,饿也。从食,几声。”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九引仓颉篇曰“?|,?H也,腹中空也。”书?舜典:“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大体是指腹中缺少食物而导致的饥饿状态,与食物有相关联系。另“饥”通古字的“?”,又指灾荒或五谷不熟。尔雅?释天曰:“谷不熟为?”。唐陆德明释文:“?,本或作?|。”这里需要另外提到的就是与之相应的“馑”字,也同属“饣”部。说文:“馑,黍不熟为馑。

11、从食,堇声。”尔雅?释天中也作此解释。今天我们常把两字放在一起组为一词,即饥馑,概指饥荒。总之,无论谷不熟还是黍不熟,都与食物有关,存在一定联系,可以通过“饣”部的去表达。 饪:“饪”为“?”的简化字。说文言:“饪,大熟也。从食,壬声。”方言卷七:“饪,熟也。徐、杨之间曰饪。”周易:“鼎,象也,以木巽火,烹?也。”概而论之,多有煮熟之义。这煮熟的对象当然还是食物,是将食物加工之后达到的一种状态或程度。这与食物相关,所以从“饣”。 (二)“饣”部具有区别作用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又是相互区别的,对“饣”部的认知也应当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一方面,同属“饣”部的字我们可以根据其相互间的联系归为一个类聚,

12、表示同属食物这一类属或与食物有关,这是前面论述的类化功能。另一方面,不同部首的字,不同意义的字又可通过“饣”部相互区分,形成不同的聚合。这时“饣”部又已成为一种区别符号,具有区别功能。这一功能应当是认知的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具体到“饣”部上面,又表现为两种: 1.类化兼区别作用 有一部分“饣”部的字本身仍具有类化作用,把同属食物或与食物相关的字聚合在一起,形成一定范畴,同时又通过“饣”部与其他聚合、其他范畴的字相互区分,以示不同。这就在类化的基础上又兼有了区别的功能。如“馆”字,说文:“馆,客舍也。从食,官声。周礼:五十里有市,市有馆,馆有积,以待朝聘之客。”可见“馆”指接待宾客的地方。既然是待

13、客,自然少不了吃吃喝喝,当然是与食物有着相关联系的。这首先体现了“饣”部重要的类化功能。另外,倘把“馆”字与“倌、棺、管、涫、?g、?钡茸址诺揭黄鸾?行比较,它们声旁相同,读音近似,要区分开来就要借助其形旁了。另如“蚀”字,说文中写为“”,是将其归为虫部的,解释为:“蚀,败创也。从虫、人、食。食亦声。”可见,“饣”部在此的主要作用还是作为声旁,标识其读音的,与食物的本义联系不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典型的区别符号,以此与“浊、烛、茧、虱”等形近字相区分。 2.单纯起区别作用 有少部分“饣”部的字从本义上很难看出它与食物存在什么关联或相似性,它往往只是作为声旁,单纯起到区别的作用,是一种纯粹

14、的区别符号。如“饰”字,说文:“饰,也。从巾,从人,食声。一曰像饰。”这里,“饣”部并不表示其类属食物之属或与之相关,而只是作为声旁,标示其读音。同时也与形近字相区分。可见,它是作为典型的一种区别符号存在的,具有区别功能。再如“饬”字,说文是将其归为“力”部的,解释为:“?,致?砸病尤耍?从力,食声。读若敕。”段玉裁注:“致之於?裕?是之谓?。”玉篇?力部:“?,正也。”综合今汉语字典的注解,多为整治、整顿或表示谨慎、恭敬之义,与所谓食物并不存在什么必然的关联。故此处的“饣”部只是作为声旁标示其读音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于其他形近字相区分,也是一种比较纯粹的区别符号,具有区别功能。 综上所述,我们选取了汉字偏旁当中比较典型的“饣”部,浅析了其由来和演变,归纳了其基本的认知功能,试图举一反三,来深化对汉字偏旁作用的研究。研究汉字偏旁的作用对于解释现代汉字构造是具有重大价值的,因为我们对汉字偏旁的作用不清楚就无法正确和科学地解释和认知现代汉字。笔者期望从汉字偏旁的功能研究入手探讨建构汉字偏旁认知新体系的内容,以进一步丰富汉字学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