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了”的民俗语义探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8902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了”的民俗语义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黄了”的民俗语义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黄了”的民俗语义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了”的民俗语义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了”的民俗语义探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黄了”的民俗语义探析邱庆山,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 考察古今语汇材料,我们发现“黄了”一词的语义主要有三项:其一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描述;如诗?小雅?何草不黄:“何草不黄,何日不行。”民国时期小说留东外史中有“黄文汉坐在窗子跟前,脸朝着窗户,看窗外园子里的树木的叶子都黄了。”这应该是“黄了”一词最初的含义了。其二是形容人们气愤时的表情;如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中有“他又是害臊,又是亏心,又是着恼,把小脸儿都气黄了”。清代小说红楼梦里有“紫鹃雪雁脸都唬黄了”。其三是比喻事情或计划失败。没有办成。这种义项在五四前运用最少。大约出现在清代,清小说红楼梦第八十回:“薛蟠听

2、了这话,又怕闹黄了宝蟾之事,忙又赶来骂香菱。”而此种义项在五四后却运用广泛,越来越流行,成为人民时常使用的语汇,时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小说中。兹略举数例如下:(1)什么搅黄了“沪宁合流”,上汽南汽合作之谜(载财经时报2002年8月23日);(2)吉利的官司黄了?法院有可能不予立案(载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8日);(3)手机店黄了,我能索赔吗?(载大庆晚报2002年12月4日);(4)F4红了,“黄牛”黄了(载羊城晚报2002年11月24日);(5)F4黄了,安在旭、金喜善也不来了,巨星无缘沈阳(载时代商报2002年10月9日);(6)厦门汽车再度遭遇滑铁卢,配股方案又黄了(载深圳商报2002

3、年5月13日);(7)瞎指挥搅黄了退耕还林(载人民日报2000年8月29日);(8)一口痰一块匾搅黄了两个合资项目,看似偶然(载市场报1994年);(9)如果他不赶快拿出新写的长诗来,出国的事就黄了,为打那次电话我花去整整半个月的工资(刘心武多桅的帆船);(10)先听说画儿韩在天桥“犁铧头”茶馆烧过锅炉,到那儿一看,茶馆早黄了(邓友梅寻访“画儿韩”)。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1993)、现代汉语词典(社科院词典编辑室编,2002)、当代汉语词典(莫衡等主编,2001)、古代汉语词典(陈复华主编,1998)都在“黄”字的条目下注出“(事情、计划等的)失败、落空”为“黄”的义项之一。而在一些方言

4、区。更是有不少与“黄”有关的语词来表达这一义项,如东北人们用“黄铺儿”表“关闭、散伙”之义,如“学校?早黄铺儿了!”用“黄摊儿”表“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之义。如“闹退社,想把集体经济搅黄摊儿呗!”正因如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发现人们对说“黄”的忌讳。现如今在东北一带在找对象时忌说“黄”,因为它有“办不好事情、事情告吹”的语义。这里让我们感兴趣的是,“黄了”一词最初的语义原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纯粹的客观的描写而事情或计划的失败、落空为何要用“黄了”来比喻?“黄了”的词源意义是什么?“黄了”又是怎样发生词义演变的? “黄”具有事情或计划失败、落空之义是直接导源于“荒”。黄。胡光切,平,唐

5、韵匣,阳部;荒,呼光切,平,唐韵晓,阳部。在荒芜、衰败、枯死义上,二字同源。说文:“荒,芜也。”“荒”是无人修治,田地长草,其结果必然是庄稼枯黄而死亡。现在在一些农村,当说到庄稼的长势和收成不好时。仍然有“荒了”或“瞎荒了”的说法。“黄”表示颜色是对草木(包括庄稼)枯亡现象的直观性语言描述。这对从事农业耕作、精于农业耕作的我国古人来说,应该是常识性的和情理之中的事情。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这无论是对于学业、农业、商业等来说都是经验性和经典性的总结。“荒”在北方一些方言区里有“不确定、不稳定”之义,东北一带说“荒信儿”,如“他调北就的说法只是个荒信儿,还不知道

6、怎么样呢?”事情不确定、不稳定就有可能带来事情的失败或计划的落空。由此来看,人们用“黄了”表示“荒了”可以一举三得:既直观形象(黄为颜色词。而且也便于和“红”等其他颜色词相区别),又委婉含蓄(避讳了“关门”“亡”等不吉利的字眼儿,在古人心目中黄是最为吉祥和尊贵的颜色),同时又含义明确不至于造成歧义(黄、荒二字同源)。这对于善委婉讲含蓄,避忌讳图吉利的中国人来说应该是经典性的语言选择。其实,“黄了”和“荒了”由于有着相似和相关性,人们很容易基于最简单的感觉经验,通过相似联想和相关联想从而把自然万物人格化或同一化,这就是人类最朴素的语言思维方式隐喻思维(Metaphorcal thinking)。

7、从农业经营失败的“荒了”到学业、商业甚至爱情、婚姻等一切事情经营失败的“荒了”这一隐喻性的词义引申来看,用“黄了”表示“荒了”的本义及其引申义,也正符合人们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当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黄了”之所以具有事情或计划失败、落空之义。也是源于“黄”作为颜色词所具有的双重语义联想。古以黄为美。吕氏春秋?功名记载:“缶醯黄,蚋聚之,有酸。”高诱注:“黄,美也。”黄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吉祥的颜色,代表高贵、权威、神圣,古代皇帝用黄纸发布文告。应试及第者才能“榜上有名”,“黄”是很难与失败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的尊贵文化内涵一直在发挥作用。先秦时代,黄衣是祭祀祖先时所穿的礼

8、服。到唐高祖武德初年,用隋制,天子服黄袍,士庶禁服黄。黄色成为“帝王之色”。“黄袍加身”意味着取得政权。皇帝的车子称黄屋,龙旗称黄龙大纛,印绥用黄绶,诏书纸用黄麻纸,天子住黄堂,三公有黄阁,宫禁之门称黄门,皇帝的文告称黄榜,帝王之孙称黄家祚。就是后来少数民族人主中原的元、清两代,黄色依然有着难以更改的文化内涵。总之,黄色是神圣、威权、高贵的象征。人们对黄色崇拜的同时。也有对黄色的依赖和依恋。 在现代中国,“黄”已经有了贬义。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外国文化的影响,18世纪以来,美国多用黄色纸张印刷出版一些淫秽、色情的书刊。中国受其影响,人们就用黄色指称各种色情、淫秽的东西。于是,汉语中就出

9、现了一大批用“黄”作语素而构成的词语。如:黄毒、黄源、黄害、贩黄、造黄、打黄等。“黄色”也就失去了昔日那种高贵、神圣、威权的文化内涵。并且较欧美的原意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在中国古代,黄色与此道无关。二是由于同一种颜色词的文化联想意义可能是对立的两极。这种“双重语义”特征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人类精神观念、文化价值本身存在着两极现象,另一方面,色彩本身也往往具有双重特性。作为色彩,黄色一方面光感最强,又是贵金属黄金的颜色,能给人以光明、灿烂、高贵、希望的联想;另一方面,黄色的波长短,不易分辨,有轻薄、软弱的特点,而且在光照下常有失色的表现。因此又给人以衰败、颓废、腐烂、死亡的联想。这一意义后来孳生

10、出同源词“荒”。埃德蒙?利奇(Edmund?Leach)在谈到色彩的象征意义时也提及了颜色词的联想意义,据佛教经典所记载的传统,和尚的袈裟是黄色的。从而会提醒穿着者:佛教导其信徒,要终身忍受如此大贫大困,以至于连穿衣服也只能使用从他尸体上扯下的碎布。这里。有关的联想是:黄色=死亡。在佛教国斯里兰卡,和尚被视为“死亡之象征”。在一些农村,对农作物的枯死和成熟都可以称作“黄了”。实际上庄稼的成熟同时也就标志着其死亡。成熟的颜色和枯死的颜色具有同一性。这就是“黄了”具有双重语义联想的自然基础。 “黄了”的最初含义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纯客观描述,用“黄了”比喻“事情或计划等的失败、落空”的客观现实基础就是自然界中的植物颜色由青变黄终至死亡的规律性现象,而其主观现实基础则是人们对“事情或计划”等的经营管理不善,终致“失败、落空、倒闭、破产”等具有“死亡”性质的结果。“黄”是很难与失败联系在一起的。但现在之所以这样用,除了颜色词本身的文化联想意义具有双重特性外,我们认为“黄了”的“失败、落空”等词义源于“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