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的倍数的特征”教法评述与对比分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8915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的倍数的特征”教法评述与对比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3的倍数的特征”教法评述与对比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3的倍数的特征”教法评述与对比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的倍数的特征”教法评述与对比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的倍数的特征”教法评述与对比分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的倍数的特征”教法评述与对比分析 张修霞,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市级数学骨干教师,县级数学学科带头人。在现代教育通讯、日照教研等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指导并参与省级数学实验课题“小学生数学小课题实验研究”活动,该项实验荣获省、市级优秀成果奖。多次参与教师教学用书及教辅小学数学伴你学的编写。 教学感言: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把一生从教的满腔热情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真挚的爱奉献给学生,用行动谱写人生绚丽的篇章。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被某些“偶然巧合”的现象所迷惑,而应透过表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科学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猜想、判断及推理,进而发现蕴含于其中的

2、必然的数学规律和思想,实现培养有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之目的。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其方法特别,意义重要。本文拟对其两种方法进行评述,并加以对比分析。 教学内容,参见数学(人教版 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9页。教学方法评述如下: 方法(一) 教材第19页主题情境图中,教师提出:“我们知道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图中,右边的男同学在想:“3的倍数的个位上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结果他发现:“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的数就不是3的倍数。” 图中间的女同学提出:“先把3的倍数找出来:3、6、9、12、15、18、21” 图中,左边的男同学发现:

3、“12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但1+2=3,3是3的倍数。” 图中,右下方的“小精灵”提示:“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最后,教材直接给出结论: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方法(一)的研究过程,主要是通过情境图中几个人物对话的形式进行的,最后给出正确的结论。尽管其过程非常简洁、明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是遇到过一些实际而现实的问题。 首先,学生受到研究2、5倍数的特征,只看个位的迁移作用,只看其个位上的数字,不过学生马上就会发现,这种思路再也行不通了,因为像30、21、12、33、24、15、36、27、18、39,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它们的

4、个位上从09这十种情况都存在。那么到底该如何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呢?如果不是图中“小精灵”的提示:“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难想到用这种办法。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要这样加起来?道理是什么?教材中未说明,难怪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次,凭“3的倍数,它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恰好又是3的倍数”这种“巧合”现象得出的结论中,“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与“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缺乏严密的数学推理和论证,学生对“结论”正确性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这一点,是方法(一)最大的不足之处。学生曾举例如下: 107=707+0=7 117=777+7=1

5、4 197=133 1+3+3=7 207=140 1+4+0=5 70、77、133都是7的倍数,它们每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正好也是7的倍数。据此推断,“结论”也适用于“7的倍数的特征”。然而,207=140,140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5,不是7的倍数,显然,前三个是“巧合”罢了。学生们举此例,说明方法(一)的研究过程,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巧合”的假象。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又补充了方法(二),以弥补方法(一)的不足之处,很受学生欢迎。 方法(二) 这是我们多次尝试过的方法,主要借助简单、直观的“抽”小棒的游戏,让学生明白一个很深刻的道理。【注:方法(二)中创设的情境,其现实意义不大,但它可

6、以帮助学生进行合理、严密的数学推理。我们所用的教具,只是两捆小棒而已】 教师画出图1,问学生:认识这个图吗?(学生都认识,是三条腿的圆桌) 师(很高兴地介绍):三条腿的圆桌,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一放下,就很平稳,不晃动。所以,摄像机的支架、地质测量仪的支架等,都是利用了这个特点,做成三条腿的。 师:现在用这1捆小棒(10根)代表10根木棒,用它来做三条腿的圆桌腿,最后还剩下几根?(学生脱口而出:还剩1根) 师:要想不剩余,怎么办? 生:从1捆(10根)中,先拿出1根来就可以了。 老师特别强调,“大家看好了!”说着,“嗖”地抽出了1根。这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师:这样抽出1根,结果怎么样? 生:1捆

7、10根,抽出1根,还有9根。93=3,正好够做三张圆桌的腿,不会有剩余了。 师:现在有2捆,怎么抽呢?生:2捆就抽出2根,如下图所示。 师:请把这个过程用数学式子记录下来。学生尝试记录 10+10=9+9+ 1 + 1 即20=92+ 2 师:看着20=92+2,说一说,这样“抽”,达到了一个什么目的? 生:从20根中抽出2根,还有(92)根,正好是9的倍数,也一定是3的倍数。这样制作三条腿的桌子,桌腿不会有剩余了。 师:假如一捆是100根,怎么“抽”呢? 生:100根抽1根。 师:假如200根、500根呢? 生:200根就抽2根,500根就抽5根。 师:这样抽的过程记录为: 100=991+

8、1 200=992+2 500=995+5 它们的结果中991,992,995都是9的倍数,当然也一定是3的倍数。这个抽小棒的游戏,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很深刻的数学道理。 【简评:以上“抽”小棒的游戏,简单有趣。抽棒的原则是,几十根就抽几根;几百根也抽几根;几千根也抽几根有了这样的基础,下面的论证分析就变得游刃有余了】 师:假若一车运来528根木棒,用来做三条腿的圆桌腿,要使木棒不剩余,请你仔细想一想,应该怎么“抽”呢? 生:528由5个百、2个十和8个一组成,即528=500+20+8。500根抽5根,20根抽2根,个位上的8根全抽掉。 师:这样“抽”的结果是怎样的?达到了什么样的目的? 生:

9、528=500+20+8=995+ 5 +92+ 2 + 8 即528=(995+92)+ 5+2+8 至此,道理已明。“528”分成了两部分,第一部分(995+92)是9的倍数,也一定是3的倍数。那么“528”是不是3的倍数,就决定于第二部分 5+2+8,它的和15,是3的倍数,这个一眼就可以看出,所以,“528”一定是3的倍数。 通过以上过程的教学,让学生领悟和发现,“528”是3的倍数,与5+2+8的和15,是3的倍数,具有必然性和充分性的关系,这样对“结论”的正确性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深刻理解。 对比分析 1.所得结论相同。两种方法的研究,最终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 2.研究思路不同。研究思路的不同,是两种方法最根本的区别。方法(一)从“数”的外部特征入手,得出结论,从这种意义上讲,可以称之为“外求法”;方法(二)从“数”的内在规律入手,得到结论,从这种意义上讲,可以称之为“内求法”。 3.教学效果不同。数学课标要求,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在体现数学课标这一思想、达到数学课标这一要求方面,方法(二)要比方法(一)优越得多!方法(二)更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不言而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