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机制研究.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8917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1”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机制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8+1”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机制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8+1”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机制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8+1”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机制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1”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机制研究.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机制研究推动武汉、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潜江、仙桃、天门九城市的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对充分发挥武汉龙头作用,促进中部崛起,落实统筹区域发展与城乡发展,打破地域界限,实现区域内全市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更好地促进全省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1”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城群联动、互利共赢、共同繁荣。深入研究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的意义、依据及其对策等都很有必要。 一、 建立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的重要意义 (一) 建立城市圈劳务协作,有助于全面提升武汉城市功能,发挥武汉龙头作用。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是提升武汉

2、经济实力,实现湖北率先在“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建立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机制,是从生产要素配置方面全面提升武汉城市功能的重要环节,使其龙头作用充分发挥,使其真正成为辐射中部、连通国际的中西部经济中心战略举措。在构建武汉经济圈的过程中,武汉要进一步提升其作为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建立81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是其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建立城市圈劳务协作机制,一方面把圈内的资金流、人才流、物流和信息流聚集在武汉,能够起到加速武汉城市经济发展之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机制把各种资源辐射到城市圈内的其他节点,能够起到带动圈内其他城市加快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通过构建圈内劳务大市场,

3、对整合与提高城市圈内技术、资本、产权、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效率,全面提升武汉等大中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对于支持武汉“总部经济”的发展,打造武汉成为“总部基地”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构筑以武汉为龙头的周边100公里范围的8个城市共同构成的“华中湖北城市圈”,能够使城市群的发展更加完善与和谐,能够克服单个城市在资源配置、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不足,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调节资源配置,特别是城市圈内劳务协作机制的建立,实现以武汉为龙头“81”九城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九方共赢的大中城市群、城市链、群链齐飞的湖北经济增长新格局。 (二) 建立城市圈劳务协作,有助于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

4、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科学发展观内容之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培育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群与城市圈,对推进城市化进程和统筹城乡发展将起着战略作用。在一个独立的经济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空间关系主要是城乡之间的关系,在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城市为主导的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应推行城市化战略,而不是小城镇战略。第一,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是要素的流动性,市场经济越发达,要素的流动性越大;第二,在现代社会,技术进步已成为各类区域发展经济的普遍要求与核心要素;第三,工业化是我国各类区域发展的生产力基础,只有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才能持续地发展区域生产力,增强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第四,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和区

5、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五,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各类区域发展经济的基本准则,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合理利用资源,不断化解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冲突,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武汉的周边城市除黄石市城区非农业人口刚过50万,可算作大城市外,其他城市如鄂州、仙桃、孝感等大都是县改市或地改市、市带县而来,且都是城区非农业人口20万左右的中小城市。这是武汉市群目前处于雏形、不够完善的基本标志。要解决城市群结构断层问题,就要求在近期内优先培育、发展一、二个大中城市,使之成为武汉城市群的次中心。从区位环境和经济实力来看,湖北优先发展的大中城市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向武汉东部发展,加快发

6、展黄石、鄂州,并促进二市在市场竞争中合一。二者合一,使鄂东两强的城城联合,将成为湖北也是武汉城市群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武汉城市群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大城市。二是加快武汉西拓,促进仙桃市与潜江,天门的经济合作和体制合一,三市合一将成为武汉城市群的又一个有特色的第三大城市(城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万)。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含鄂州)为次中心的城市群结构。在武汉“81”城市圈内实现城市群一体化优势互补,以便全面推进武汉与城市群内各主要城市一体化,城城一体化必将带动城乡一体化,进而起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作用。 建立“81”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机制,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湖北

7、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同全国一样,“三农”问题与城市化滞后密切相关。由于城市化滞后,有限的土地承载着过多的农业人口,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还严重阻碍了土地的规模经营。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必须使708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推进城市化进程,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拓宽了就业空间。总的说来,建立“81”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机制,对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三) 建立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有助于整合资源,提高培训效率,促进圈内就业再就业增长。湖北省近年来经济发展虽然较快,但就业与再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8、因此,围绕“81”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机制建设,共同开发和利用圈内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培训市场一体化功能,对促进就业再就业增长意义极为重要。 1 建立武汉城市圈劳务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强化“一条龙服务”功能。如城市圈内各市劳动保障部门共同推动建立健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把各相关职能机构结合起来,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共同为求职者谋策略,“强化了一条龙服务”功能。各市或规模较大的职业介绍机构应实现集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失业保险、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多种服务于一体,对求职者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2 加强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按市场需求来设置培训专业,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就业率。通过劳务协作机制的建

9、立,可以加强对就业再就业培训的统一协调与管理,在有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设置培训专业。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就业需求预测手段落后,培训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可以有效地避免培训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合理、充分地利用教育资源。目前,一些培训机构不按市场需求来设置培训专业,只能导致培训效率低。因此,加强圈内劳务协作,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些方面的不足。 3 加强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促使培训与就业相结合,有利于拓展培训机构。目前,各市培训部门只注重培训,不管就业,形成培训和就业的“两张皮”,培训后再就业率低,降低了求职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难以达到促进就业的效果。通过劳务协作机制的建立,促使技术市场、劳务市场

10、、人才市场与培训工作形成科学的供求信息反馈关系,促使培训机构进行就业培训时与就业服务机构充分合作,提高培训效率。目前,除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创办的培训机构外,还可以推动教育部门创办培训机构,以及其他领域创办培训机构,克服由于受经费和管理体制的制约,只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的单一培训机构现象。多部门的培训机构相互协作并统一管理,开展竞争,有助于提高培训质量。 二、 “81”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机制建设的实践与理论依据 (一) 思想统一,领导高度重视。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工程是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是“中部崛起”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做好圈内劳动

11、力转移的重大举措。在省劳动保障厅的指导下,2005年6月1日由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领导并主持召开了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首次会议,成立了“武汉城市圈劳务交流与合作组织”,“81”模式以武汉为中心,这样可在省劳动保障厅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专门的城市圈就业培训统一管理协调机构,九城市人民政府已经达成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共识,签订了武汉城市圈劳务交流与合作协议书,从而为各城市人力资源整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 具备了信息网络工具,强化了就业管理和培训。目前,城市圈劳务合作组织秘书处已经在武汉人才网站建立了“城市圈劳务合作网页”,与各城市劳动力市场网站实时链接。依据信息网络,可以充分利用城市之间的各种社

12、会联系把区内分散的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及地区组织变成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功能各异、分工合作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可强化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信息等服务,减少劳动力流动的就业成本和盲目性;可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从而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再就业技能培训。同时,覆盖各地、各行业的劳动力供需和培训状况的信息网络,可打破条块分割,增加信息流通量,加快信息交流,为创业培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 具备了拓展劳务协作平台,推动了合作的扩大。推动“81”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落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

13、必须建立起长期而稳定的劳务协作平台,依据劳务协作平台的拓展,影响逐步扩大,从而使政府各部门、单位及相关社会团体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交流得到不断加强。目前,武汉市已组成党政代表团先后到天门、鄂州、黄冈、咸宁等市考察,圈内各城市通过高层互访、专家研讨会、情况通报会、项目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了城市交流合作和沟通,形成了联动的态势。这样,有助于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劳动力社会流动水平,缓解当前就业压力。 (四) 网络理论。网络理论最初是用于解释企业之间通过建立网络型组织,对于增强企业组织的活力和形成企业之间的价值增值链,从而提高网络型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其核心是通过网络型组织,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

14、协调、共同运作、相互交流,充分发挥连锁型“组织化市场”的功能,以适应信息化时代把市场竞争和组织管理连为一体、综合运作的要求。当我们把网络理论运用于城市圈劳务协作机制的建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城市圈劳务协作当作一个网络型市场组织或虚拟市场平台,通过构建这样的网络市场组织或虚拟市场平台,并制定统一的平台运作“游戏规则”,相互交流,共同运作,就可以达到城市圈内各个城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劳务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五) 战略联盟城市战略联盟理论。战略联盟可以分为企业战略联盟、产业战略联盟和国家战略联盟、国内战略联盟和国际战略联盟。随着城市群研究的兴起,又有学者提出了城市战略联盟或城市伙伴关系或兄

15、弟姐妹城市。战略联盟的最初含义是指联盟各方为实现某种共同目的,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利用外部经济,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扩大资源整合边界,提高联盟各方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各自的沉入成本和转置成本,避免市场风险。 (六) 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包括市场搜寻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合同和监督合同执行的成本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摩擦力”。在交易成本经济学中,交易成本的概念总是和市场失灵联系在一起的,即市场中存在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等。“81”武汉城市圈中9城市规模不等、产业分工差异明显,可以说是不完全竞争,通过建立城市圈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其二,各个城市的劳

16、动力、人才、技术等资源信息是不对称的;其三,各个城市劳动力供求岗位余缺是不确定的;另外,无论是职业介绍机构、培训机构,还是求职者个人等,在职业竞争中都存在机会主义行为。总之,如果9城市分散安置、引导、培训劳动者的就业与再就业,其交易成本是很高的,如果走城市圈联盟道路,通过城市劳务协作,不仅可以减少这种交易成本,纠正市场的失灵与缺陷,而且还可以稳定交易关系,便于监督这种交易关系。 三、 提高“81”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机制效能的措施 (一) 加强以武汉为龙头的九城市间的劳务协作交流。武汉城市圈劳务合作组织设立后,武汉市劳动保障局应与其他八市劳动保障局每年定期召开市际劳务协作会议,总结经验,交流情况

17、,探讨解决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策略,制定工作措施和工作目标,培育和促进区域劳动市场的发育和完善,逐渐形成劳务协作年会制度,不断促进武汉城市圈劳务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为此,必须采取以下四项措施:(1)扩大合作交流的区域;(2)扩大合作交流的领域;(3)扩大合作交流的层面;(7)扩大信息的交流量。 (二) 打破地域行政限制,各城市合理分工。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机制要充分发挥其效能,必须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城市之间合理分工,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信息畅通的服务体系、公共设施体系,既与全国经济和省内市场有开放的联系,又有相当的地方特色,这是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重要思

18、路。第一,要反对地方封锁,全面清除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让各类企业成为圈内经济活动的市场竞争主体,实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第二,武汉市和其他八市要做好合理分工,武汉作为省会城市,不仅应注重推动城市圈劳务交流合作中的辐射与吸纳作用,而且应强化商业、金融、交通、科技创新功能,信息服务功能。其他八市应结合自身优势,在武汉带动下,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资源。为此,必须强化以下四方面的工作:(1)强化领导;(2)强化责任;(3)强化调研;(7)强化服务。 (三) 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观取代传统的城镇就业观,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便能引导农民

19、工向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当前,应首先在交通枢纽和农民工大量流入的城市建立城市圈劳动力供求交易中心,为农民工、其他求职者和用工单位提供一个公平竞争和双向选择的场所,再通过各市区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最终形成有协调管理、市场调节需求、城乡畅通、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圈内劳动力市场。为此,要大力发展劳动就业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形成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这是减轻农民工及其他求职盲目流动的重要手段。为此,必须注重以下四个体系建设:(1)规划指导体系;(2)平台支撑体系;(3)机制保障体系;(7)舆论引导体系。 (四) 积极推进求职者流动的制度改革 构建合理的再就业社会流动机制

20、,必须尽快有步骤、分阶段地改革与完善有关劳动就业制度与政策,从制度上保证城市圈内劳动力正常流动,这发挥“81”武汉城市圈劳务协作机制的功能与促进全省就业增长意义重大。第一,改革户籍迁移制度。农民工这种“准市民”无法融入城市,根本问题是户籍制不适应市场经济下劳动力资源自由配置、城乡人口大流动的趋势。必须对原来的户籍制进行改革,在现实的情况下,户籍不可能一下子取消,而应该逐步放松。一方面可结合新式身份证的推广使用,更进一步完善身份证管理电子网络。在目前还需要应用户口管理方面,尽可能考虑以身份证的功能取代户口的功能。另一方面可考虑采用类似国外移民条件的优选法,通过对准市民教育文化程度、职业技能、年龄

21、性别、居住条件、经济收入等因素进行计分测量,筛选落户入籍。第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消除劳动力区域间流动的后顾之忧和保障其权力的基础。当前,加强圈内劳务协作机制建设,应着力改革排它性的城市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制度。为此,改革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1)在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尚无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可在流动人口中首先推行医疗、工伤保险等,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再逐步推广到其他领域;(2)实行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3)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升统筹层次,确保流动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为劳动力流动解除后顾之忧;(7)逐步对常住人口与外来流动人口在政策上一视同仁,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建立起一个“人人共享”的社会保障体制,使之公平地享有社会保障权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