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非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研究.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9232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林外史》是非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儒林外史》是非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儒林外史》是非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儒林外史》是非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林外史》是非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研究.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儒林外史是非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研究引言 儒林外史(以下简称儒)是生活于清王朝由盛转衰时期的吴敬梓所创作的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很高的长篇白话讽刺小说之一。这部著作不仅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是研究十八世纪中期江淮方言非常珍贵的语言资料。因此,我们对书中出现的疑问句进行统计,为1659例;并选择其中的是非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这样一个点的句法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揭示清代中期汉语疑问句系统向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 一、是非疑问句 是非疑问句是指在句法结构里一般不出现疑问代词而要求听话人对问句的语意内容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的问句。在儒中,是非疑问句有227例,约占全书疑问句(1

2、659例)的13.6。根据是非疑问句中所体现出来的语言标志,我们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有明显语言标志的是非疑问旬 在儒中,带有明显语言标志的是非疑问句见145例。约占全书疑问句的8.7。 1、带有句末语气助词的是非疑问句 在儒中,用语气助词标志的是非疑问句共有131例,约占全部是非疑问旬的57.7。其中,用单一语气助词的有115例。用复合语气助词的有16例。 (1)用单一语气词标志的是非疑问句有115例,约占全部是非疑问句的50.6。语气词主要是“么”、“了”、“的”、“罢”、“哩”等。 1)用“么”标志的是非疑问句有76例,如: 大哥,你不知道么?(第六回) 你这里有个杨执中老爹

3、,你认得他么?(第九回) 在句尾带有“么”疑问语气助词的是非疑问句始见于唐代,五代时开始广泛流行,不过只是字形上用“摩”、“磨”、“麽”等。宋代以后,基本上用“么(麽)”字表示。俞光中、植田均(1998)认为,“摩”、“磨”、“麽”是借字,这一类的是非疑问句来源于唐代以“无”形式构成的正反疑问句。 2)用“了”标志的是非疑问句有17例,如:看见道:“小二!你回来了?”(第十六回)说道:“三哥!你疯了?”(第三十二回) 3)用“的”标志的是非疑问句有20例,如:他二房无子,不要立嗣的?(第六回)说道:“姑老爷才从苏州回来的?”f第二十八回) 4)用“罢”标志的是非疑问句有1例。如:况他这件事也还

4、是敬重斯文的意思,不知可以求得大老爷免了他的参处罢?(第二十四回) “罢”作为语气助词。表达出一种说话人的愿望。它大约出现在元代,明代之后广泛使用。孙锡信(1999)认为,在清代时,出现了代替“罢”的新字形“吧”,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但是使用不普遍。约在二十世纪初,“吧”就基本完全取代了“罢”;直至现代汉语中一般用作“吧”。而把“罢”当成异体字。 5)用“哩”标志的是非疑问句有1例,如:王玉辉道:“灵柩还在家哩?”(第四十八回) 关于“哩”的来源,吕叔湘(1941)认为,“哩”来源于唐宋时期的“在裹”。不过。在唐、宋期间这个词却是分开使用。即用作“在”或“裹”。唐代人多单用“

5、在”,宋代人多用“裹”;而“裹”字在大众口语里常常简作“里”,后来又加上“口”旁,写作“哩”。即到宋代,“哩”才开始使用。据丁喜霞的统计,体现河南方言色彩的歧路灯表疑问的“哩”有131例,表非疑问的“哩”有672例。这样看来,“哩”字在清初表肯定是其主要用法。更要注意的是在清后期作品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哩”的用法已经基本消失。那么,儒这部成书于1748年左右、体现江淮方言(下江官话)色彩的作品中,虽然“哩”使用比较多,可只有3例表疑问的用法,大多非疑问的用法。而红楼梦中很多句子无论是表疑问或肯定一律用“呢”。可见,清代以后,“哩”字的用法一面是遗留在部分方言中,另一面在北京话中却是逐渐被“呢

6、”替代。 (2)用复合语气词形式标志的是非疑问句16例。约占全部是非疑问旬的7。语气词主要是“的么”、“的了”、“了么”等。 1)用“的么”标志的是非疑问句有9例,如:景兰江道:“也和平常数书一般的么?”(第二十回) 杜少卿道:“这人是先太老爷抬举过的么?”(第三十一回) 2)用“的了”标志的是非疑问句有3例,如:武书道:“老先生自广武而来,想必自京师部选的了?”(第四十回) 3)用“了么”标志的是非疑问句有4例。如:两位少老爷认不得小人了么?(第九回)小公子想也长成人了么?(第九回) 2、用“莫不是”、“不是”、“不曾”等标志的是非疑问句 在儒中,用“莫不是”、“不是”、“不曾”等来标志的是

7、非疑问句有10例,约占全部是非疑问句的4.4。 (1)用“莫不是”标志是非疑问句有5例,如: 问那道人道:“牛布衣莫不是死了?”(第二十三回) 杜慎卿心里疑惑:“莫不是来霞士也在这里面?”(第三十回) (2)用“不是”标志是非疑问句有1例,如:方才我吃的不是药?(第六回) (3)用“不曾”标志是非疑问句有4例,如:今岁汤父母不曾入帘?(第六回) 景兰江道:“这几日不曾出门?”(第十八回) 3、带有双重语言标志的是非疑问句 儒中带有双重语言标志的是非疑问句,有4例。约占全部是非疑问句的1.7。 (1)用“不是么”标志是非疑问句有2例,如: 问道:“你不是鲍姑老爷么?”(第二十七回) (2)用“莫

8、不是(的)么”标志是非疑问句有2例。如: 那人跳下骡子,说道:“莫不是南京来的庄徵君么?”(第三十四回) (二)无明显语言标志的是非疑问旬 在儒中,还存在一些无明显语言标志的是非疑问句,有64例,约占全部疑问句的3.8。 1、用系动词“是”标志的是非疑问句有29例,如: 王举人道:“是今年才开蒙?”(第二回) 鲍廷玺道:“太爷和杜府是亲戚?”(第三十一回) 2、单用名词发问的是非疑问句有1例,如: 那人道:“杜少卿?”(第三十七回) 3、用“无标句”标志的是非疑问句有34例,如:先生精于风鉴?(第十回) 笑说道:“你们在这里讲盐呆子的故事?我近 日听见说,扬州是六精。”(第二十八回) 二、选择

9、疑问句 选择疑问句是指说话人提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要求听话人从中选择一种作为回答的问句形式。在儒中,共出现选择疑问句160例,形式多样,约占全书疑问句的9.6。在此,我们从正反选择疑问句和并列选择疑问句两种类型进行探讨。 (一)正反选择疑问旬 正反选择疑问句是谓语或谓语中的一部分组成肯定和否定叠和的形式进行提问,并要求听话人从肯定项和否定项中挑选其中一项回答的疑问句。在儒林外史中,正反选择疑问句有134例。约占全书疑问句的8。 1、用“可+VP”式作标记的正反选择疑问旬 在儒中,用“可+VP”标志的正反疑问句共有120例,约占全部选择疑问句75。 (1)“可曾+VP”标志的正反疑问句有26

10、例,如: 先年可曾认得这位父母?(第四回) 鲍廷玺道:“姑爷,你这字可曾写下?”(第二十八回) (2)“可+VP”标志的正反疑问句有72例,如:向日有位蘧老先生,曾做过南昌太守,可与足下一家?(第八回) 他就问:“可带人?”(第十五回) (3)“可(就、单)是”标志的正反疑问句有22例。如:高老先生道:“诸位才说的,可就是赣州太守的乃郎?”(第三十四回) 可就是这本城人?(第十五回) 从历史发展来看。“可+VP式”正反疑问句始见于唐代;五代时期,大多在诗词和禅宗文献里出现,其他资料少见;宋代时期多不常用;但到了明清时期,这种句式开始广泛使用在白话小说中,特别是在以江淮官话(江淮方言)为基础写成

11、的作品中。而儒就是用全椒方言写成,属于江淮方言系。同时。从书中“可+VP式”正反疑问句的数量上来看,有120例,占全部选择疑问句的75,已经成为正反选择疑问句的主要形式。 2、用“VpnegVP”作标记的正反选择疑问句 在儒中,用“VpnesVP”标志的正反选择疑问旬共有13例。约占全部选择疑问旬的8.1。 (1)“VP不VP”标志的正反选择疑问句有7例。如: 你说好笑不好笑?(第三十七回) 平日认得不认得?(第四十三回) 用否定词“不”作为标志构成正反选择疑问句(反复问句)出现的很早。据裘锡圭先生(1988)考证,在西周中期的铭文里已经见到实际用例。至于“VP不VP”式的正反选择疑问句,始见

12、于秦代文献之中。据冯春田先生研究,在出土的云梦秦简里,“VP不VP”式的正反选择疑问句(反复问句)有33例。唐代以后广泛使用。就整个“VP不VP”式的正反选择疑问句的历史来源看,现在还有很多争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辩明。 (2)V(b)不V(b)”标志的正反选择疑问句有5例。如: 送五十斤牛肉在这里与我,却是受得受不得?(第四回) 你说这大场进得进不得?(第四十二回) (3)“VP(也)不VP”标志的正反选择疑问句有1例。如: 浦墨卿道:“那日真正不在家。次日,赵爷去回拜,会着,彼此叙说起来。你道奇也不奇?”(第十七回) 3、用“Vpneg”作标记的正反选择疑问句 在儒中,用“vprlegn标

13、志的正反选择疑问旬有1例。如: 两都督道:“萧千总,你曾去过不曾?”(第三十九回) 在上述例子中,“去过不曾”相当于“VP+不曾”,是属于“Vpneg(Vp+否定词)”格式的一个小类别。就其历史发展看。“VP+不曾”格式的正反选择疑问句始见于宋代;明代至清初广泛使用;清中叶以后,逐渐减少。这主要是“VP+没有”渐渐兴起,占了上风,慢慢替代“VP+不曾”。 (二)并列选择疑问句 并列选择疑问句是指说话人提出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选择项,让听话人从中进行选择回答的疑问句。在儒中,并列选择问句有26例,约占全书疑问句的1.5。 1、用“还还”标志的并列选择疑问句有1例。如: 马二先生问道:“长兄,

14、你此时心里可还想着读书上进?还想着家去看看尊公么?”(第十五回) “还”字用作选择问的关联词,一般认为始见于晚唐五代。宋代时期,除了“还”单用标志选择问外,“还是”一词在南宋,也作为选择问关联词,标志并列关系。梅祖麟认为。在五世纪出现的“为”字选择问句,后来被“还”替换,而“还”再变成“还是”。那么,“为”字的重复形式“为为”也可以转变为“还还”、“还是还是”等形式。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还是”格式构成选择疑问句。 2、用“还是”标志的并列选择疑问句有2例。如: 又不知今年山向可利,祖茔里可以葬得,还是要寻地?(第六回) 我如今同了几个大本钱的人到省城去买货。差一个记账的人,称不如同我们去走走

15、,你又孤身一人,在客夥内,还是少了你吃的、穿的?(第二回) 3、用“还是还是”标志的并列选择问句有8例。如: 还是专请纯阳祖师。还是各位仙人都可启请?(第七回) 匡超人道:“我方才听见的。用着我,只好替考。但是我还是坐在外面做了文章传递,还是竟进去替他考?若要进去替他考,我竟没有这样的胆子。”(第十九回) 4、用“是是”标志的并列选择疑问句有8例。如: 景兰江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第十七回) 忙问:“六老爷,是即刻就来,是晚上才来?”(第四十二回) “是是”作为关联词。标志并列选择疑问句,就目前的研究情况看,一般认为后汉时期,“是”开始进人选择疑问句,但是带有过渡性特征

16、,且用例很少;唐五代时较多使用;宋代以后开始普遍流行。根据梅祖麟先生的研究,这种“是”字选择问句的产生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先有了用“为”字的选择问,然后“是”字普遍地替代“为”字;第二。是五世纪就有了在原有动词外另加系动词的句型,这种句型把领域扩充到疑问句来,也促进“是”字变为选择问记号。从以上分析看,作为现代汉语的并列选择问句形式的“是是”这一格式在近代汉语发展时期就已经比较完备了。 5、用“是还是”标志的并列选择疑问句有3例。如: 如今不知是屈老爹到舍下去修好,还是送到老爹府上去修?(第二十五回) 但不知先生是客居在此,还是和夫人也同在南京?(第四十一回) 6、用“是,”标志的并列选择疑问

17、句有3例。如: 朝奉道:“他的脚步散散的,知他是到南京去,北京去了?”(第五十二回) 王太太道:“是文举,武举?”(第二十六回) 7、无关联词标志的并列选择疑问句有1例。如: 向知县道:“平日有仇无仇?”(第二十四回) 三、结论 在儒中,是非疑问句共有227例,占全书疑问句总数的13.6;选择疑问句共出现160例,占 全书疑问句总数的9.6。从以上的讨论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在带有明显语言标志的是非疑问句中,用疑问语气词标志的数量为主。就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关系看,二者之所以有别,主要是体现在疑问语气词和疑问副词上。在儒中,很多先秦时期表示是非疑问句中的句末语气助词“乎”、“与”、

18、“欤”、“邪”、“耶”等,发展到近代汉语时期,基本已经不再使用,代之的是“么”、“了”、“的”、“罢”、“哩”等这些在近代汉语时期新兴的语气词。尤其是复合语气词形式出现的比较多。与之比较。在现代汉语是非疑问句里,“哩”、“了”、“的”一般不再使用;“么”和“罢”后被“吗”、“吧”所取代。 (二)在无明显语言标志的是非疑问句中,没有使用一般用来标志疑问句的语气词、疑问副词或疑问代词等明显的疑问手段,主要依靠句子本身的语调来体现,这种情况在魏晋以前很少见到。正如吕叔湘先生(1942)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指出的,是非疑问句在口语里面可以单用语调来表示。 (三)就正反选择疑问句而言,儒中主要是“可+vP”

19、式和“VinegVP”式;其中,“可+vP”式在书中出现的数量较多,占全部选择问句的四分之三,成为儒里正反问句的主要形式。关于这种句式,朱德熙先生(1985)撰文认为,在汉语方言中,“可+VP”式和“VP不VP”式两类反复问句互相排斥,且不能在同一种方言里共存。但随后,王世华(1985)则在扬州话里两种反复问句共存一文中认为,上述两种格式可以同时存在。在此。我们也注意到儒中两种格式并存,印证了王氏的观点。不过,从地域上看,王氏研究的是扬州话,属于下江官话区;而儒属于江淮官话的洪巢片,体现江淮方言的特点。 就“VPneg”式正反疑问句来看,始见于先秦时期。但是,在儒一书中,上古以及中古时期常使用

20、的否定词“不”、“否”、“未”、“无”不再出现。只见到“不曾”这个新的否定词。但是,我们也没有发现用“没有”否定词的使用。而在北方方言中,“V没有”格式使用非常普遍,由此,我们可以认定,是儒成书的地域性造成的这种现象。同时,就“VP不VP”式和“VPneg”式两种正反疑问旬来看。在数量上,前一种格式有13例,而后一种则有1例。相比较而言。“VP不VP”式在使用频率上逐渐超过了“VPneg”式,直至现代汉语中,成为选择问句的最主要的形式。但是,要注意的是:“V(b)V(b)”式中充当“VP”成分的复杂化;“VP(也)不VP”式中插有语气词,这是近代汉语新兴的现象。 (四)就并列选择疑问句而言,邵敬敏(1994)曾总结出现代汉语并列选择疑问句的五种基本类型,即:XY、X还是Y、是X是Y、是X还是Y、还是X还是Y;而儒中就具备了四种。如果着眼于关联词的有无和多少。以及使用什么样的关联词这两个角度。近代汉语时期应该是现代汉语并列选择疑问句演变而基本定型化的重要阶段。 从以上分析看,儒一书中的是非疑问句以及选择疑问句的重点句式比较明显。不仅带有自身方言色彩。也与现代汉语表是非和选择问旬的句法格式之间具有衔接性。显示出了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过渡性特征。 责任编辑:周志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