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对《林兰香》叙事艺术的影响.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9505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3.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易》对《林兰香》叙事艺术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周易》对《林兰香》叙事艺术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周易》对《林兰香》叙事艺术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周易》对《林兰香》叙事艺术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易》对《林兰香》叙事艺术的影响.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周易对林兰香叙事艺术的影响On the influences of Zhouyi upon the narrative art of Lin lan xiang FAN Zheng-qu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2, China) Abstract:Lin lan xiang is an excellent novel which possesses a unique style of narrative art. By imitating Yi jing,i

2、t arranged its chapter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s related to Yi jing.Lin lan xiang is composed of eight volumes (corresponding to the eight trigrams) and sixty-four chapters (corresponding to the sixty-four hexagrams). Each eight chapters form one unit that has a comparatively integrated story or the

3、me.This story or theme often conceives inharmonious and even opposite elements that character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ight trigrams. Its arrangement of the chapter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s used in Yi jing represents the authors pondering over the destiny of human life and exhibits an artis

4、tic beauty of cycling. Key words:Lin lan xiang; composed according to numbers; beauty of cycling;Zhouyi 林兰香是一部优秀的世情小说,其成书介于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既受到了金瓶梅的深刻影响,又与其后的红楼梦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因此,林兰香是世情小说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林兰香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对它的研究还是很薄弱的。现以初读之浅见,撰一小文,以期能抛砖引玉,并就教于方家。 一、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思索 明清小说似乎特别喜欢将人物的命运归结为“天数”、

5、“气数”,林兰香也是如此。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数”、“理数”和“自然之数”等词语。如:“人生贵贱修短,本自然之数。”(林兰香第64回,第495页,以下凡引本书只注章回和页码)1又说:“人且不能长享其春秋,物又何能恒留于宇宙?理数如斯,于汝何罪!”(第64回,第493页)还说:“物亦有数,虽坏何妨。”(第46回,第356页) 等等。作者反复强调的“自然之数”、“理数”、“数”,与明清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以“天数”为全书总体构思原则的做法是相通的。林兰香虽然没有出现“天数”一词,但小说作者借人物之口反复强调命乃天定的思想。如燕梦卿面对自己的处境,只能发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第3

6、0回,第234页)的感慨,爱娘也只能用“生死命也,遇合时也”(第30回,第235页) 来勉强解劝。在其他场合,耿朗、爱娘、香儿都曾有过类似的议论,如耿朗曰“可见事有先机,非人所得至也”(第42回,第324页),爱娘曰“一饭一啄,莫非前定”(第43回,第333页) 、“情真何已,命也何如”(第50回,第384页) ,香儿曰“一饭一啄,莫非前定也”(第47回,第365页) 等等。又第41回的回首诗云:“主作偏房运已衰,婢为侧室数犹奇。”则直接将“运”与“数”联系起来。可见林兰香中的“自然之数”、“理数”、“数”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中的“天数”、“气数”是同义的。在作者看来,燕梦卿的悲剧是天命

7、难违的悲剧,是“数之所使,吾莫如之何”(第9回,第69页)的悲剧。 作者这种“数之所使”“莫如之何”的悲剧意识,并不止于空泛的谈论“数”“命”“运”,在具体情节设计上,也有所体现。小说第1回写耿朗、燕梦卿定亲,正欲完婚之际: 晚间忽一老人行至门首,看道:“这宅方位,恐主内助失人。”既又叹道:“不妨,但可惜正房改作厢房也!”门上的人赶去问他,步履如飞,驷马难追矣。(第1回,第4页) 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燕梦卿一生悲剧的征兆式预言。全书正是以此预言贯穿了燕梦卿的一生,以后围绕燕梦卿的所有故事发展只是以具象化的描写来印证这句预言。可以说,燕梦卿之所以饱受折磨,在作者看来,正是“这宅方位”所致。但是“这宅

8、方位”的暗示性却非常人所能理解,从而书中也没有人想到改变它,因此,小说的女主人公燕梦卿只能一步步走向早已注定的悲剧和死亡。(第125页)2林兰香的悲剧就在于命运的不可抗拒性,面对天命,人是无能为力的,是“数之所使”,而“非人所得至也” 。 二、模仿易经的结撰方式 在“数之所使”“莫如之何”的悲剧意识指导下,作者有意识地模仿易经“倚数”结撰的方式,因“数”以谋篇布局。 林兰香八卷六十四回,六十四即易经中卦数之总。这绝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因为与此相对应,小说第1回被提拔任用的开国功臣支孙有六十四户,而书终最后一回耿顺梦见其生母梦卿时,已整整六十四年没有见到她了。可见全书的章回设置和叙事时间跨

9、度是有意识的采用了易经众卦之数,对林兰香的这种特点,陆大伟有较为详细的论述。(第116页)3 六十四是易经卦数之总,三十二则是易经卦数之半。林兰香以第32回至第33回作为枢纽,将全书分为两部分。对此,寄旅散人有精辟的论述,如“此书前32回为一开,后32回为一合,看则自知”(第32回,第25页,夹批),又如“前32回为开,后32回为合,又是此书大旨”(第56回,第435页,回后批)。大致说来,前三十二回叙耿家走向鼎盛的过程,后三十二回叙耿家由鼎盛走向衰落;前三十二回文字以“热闹”为主,杂以“冷清”;后三十二回则以“冷清”为主,间以“热闹”文字。 六十四卦的基础是八卦,八卦是易经作者法象宇宙的最简

10、模型。而以八回作为一个叙事单元(第115页)3正是林兰香叙事的一个基本特征。对此,寄旅散人亦曾多次指出,如“仍挽到第49回,以作此八回关键”(第56回,第435页,夹批),又“后八回特传耿顺,以著燕田余美”(第56回,第435页,回后批),还有“此八回为传耿顺文字”(第57回,第442页,回后批)。 可见,以八回作为一个叙事单元,是林兰香叙事的一个基本特征。具体到每个八回的叙事之中,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或者主题作为主线。这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或者主题往往从本部分的第一回开始,至第八回告一段落。而在这个故事或主题中又往往孕育着与之不合谐乃至对立的因素,这个不合谐的因素常常出现在每个八回中的第五至第

11、七回,出现在第七回者尤多。 在全书第一个八回(第1回至第8回)中,燕玉蒙冤获罪(第1回)、梦卿疏请入宫为奴以代父罪(第2回)、梦卿获赦(第8回)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但第7回梦卿因和诗而遗失兰花金簪,其诗其簪皆为耿朗所得,已经埋下了日后被谗的祸根,正如作者所云:“萱草方将接款洽,青蝇先已兆谗机。”(第7回,第49页)“情即情重,顿生秋夜之情怀。妒女妒深,已启春宵之浸润。”(第7回,第54页)。 第二个八回(第9回至第16回)叙梦卿、爱娘、彩云三女同归,梦卿施展才华,耿家门风大变,耿朗也渐渐疏远了那些酒肉朋友(第16回),耿朗与梦卿处于感情的蜜月期。但第13回(本部分的第五回)香儿的被底谗言已

12、在耿朗心中投下了阴影: 不言梦卿得诗,再说耿朗初见梦卿求代父罪,生了一番敬慕之心。次见梦卿甘为侧室,又生了一番恩爱之心。后见梦卿文学风雅,复又生了一番可意之心。及至闻香儿之言,不免又生出一番不足之心。因想到:妇人最忌有才有名。有才未免自是,有名未免欺人。我若不裁抑二三,恐将来与林、宣、任三人不能相下。此皆香儿浸润之所动也。(第13回,第101页) 这番“不足之心”,因耿朗对梦卿的“敬慕之心”、“恩爱之心”和“可意之心”暂时被压制下来,但却已在其内心深处扎下了根。当其对梦卿的“敬慕之心”、“恩爱之心”和“可意之心”开始减弱的时候,其“不足之心”随之渐渐加深,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不时对燕梦卿“裁抑二三

13、”,这种有意识的“裁抑”促使耿朗与梦卿关系日益恶化,并最终导致二人彻底反目。 第三个八回(第17回至第24回)是耿家也是梦卿的鼎盛之时:耿朗因听从梦卿劝告,远离张大张等酒肉朋友而免祸(第17回),耿朗五妻的相互关系也是全书最为融洽之时,出现了诸如“风流事五美同欢”的描写(第20回),香儿甚至正“随二娘读书写字”(第19回,第149页),诬陷燕玉的茅球获罪下狱,关于梦卿婚前与耿朗通奸的谣言不攻自破(第24回)。但物极必反,月盈必亏。第23回(本部分的第七回)“燕梦卿书扇留疑”已经埋下了夫妻二人反目的种子。 第四个八回(第25回至第32回)主要描写耿朗与梦卿反目的过程,以采艾被诬换给梦卿开始(第2

14、5回)至梦卿只能幽居东一所(第32回)止。与之相对,香儿、彩云日益得宠,至第31回(本部分第七回)“居别院香儿擅宠,理家私平氏希权”香儿、彩云甚至已掌握了耿家财政大权。 第五个八回(第33回至第40回)写梦卿之死及各色人物的怀念之情,这种怀念之情至第40回“老司礼祭设一坛,众仆人哭分三奠”发展到极致。此八回的基调是冷清的、凄凉的,但第39回(本部分的第七回)写耿顺出痘,却是极热闹的一段文字: 到了第三日上,林夫人送莆田荔枝,宣安人送土番葡萄,荆夫人送通天黑兕角一双,合夫人送完好新蚌珠七粒。第六日上,肤夫人送大武生黄,康夫人送地羊活定,胥夫人送珊瑚粉,棠夫人送玛瑙浆。至第九日、第十二日,送物件者

15、源源不绝,比那作三朝办满月还觉热闹。(第39回,第301页) 这段热闹的文字,与梦卿之死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颇有“奇峰对插、锦屏对峙”?v第13页?w4之妙。但其出现却又合情合理,正因为人们欣赏梦卿才德,同情其不幸遭遇,才会更加钟爱其幼子。因此,此段文字仍是写人们对梦卿的怀念之情。 第六个八回(第41回至第48回)写春畹册正的过程。在这八回中,任香儿采用了多种手段(包括埋下镇压之物、行刺等)陷害春畹,而春畹在任香儿的百般陷害中却一步步由一个婢女升为耿朗妻妾之一(第43回),过继给没有儿女的泗国夫人(第47回),成为新泗国公耿顺的义母,梦卿母亲郑夫人的义女,并最终成为耿朗正妻(第48回)。与此同

16、时,耿朗对梦卿的怀疑终于消除(第44回),平彩云也最终与任香儿彻底分手(第48回)。此八回是耿家内部,尤其是香儿和春畹矛盾最为尖锐的时候,但也出现了第46回(本部分第六回)“访蓬户良友雄谈”的豪言壮语和“侍翠帏淑姬丽语”的燕语呢喃。 第七个八回(第49回至第56回)写耿家众人对梦卿的怀念及香儿、耿朗之死。此八回以耿家亲族拜奠梦卿始(第49回),以耿朗之死终(第56回),因此这八回的基调也是凄凉的、冷清的,但第55回(本部分第七回)“不用流连思往事,且将风雅继当年”却是全书最热闹的两回之一(另一回是第20回“聪慧姿一姝独擅,风流事两美同欢”)。 第八个即最后一个八回(第57回至第64回),主要为

17、耿顺作传,间写云屏、爱娘、春畹等人相继谢世,收束全书,因此“人生如梦”的感慨更为明显。这种感慨,即使是只看此部分的回目名称,也可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守贞义重三姊妹,分产情联四弟兄”(第57回),“祭中元春畹伤生,悲重九云屏谢世”(第58回),“识火攻永镇海疆,解梦事双归林下”(第59回),“春畹贻簪深诫子,伯宣试剑勇勤王”(第60回),“丹棘青裳思旧主,性澜情圃上新坟”(第61回),“后苑喜邀群土子,前庭情话老佳人”(第62回),“缇萦重见演梨园,金谷重悲弹瞽女”(第63回),“养正焚修隆一祠,伯宣梦警邯郸道”(第64回)等。从这些回目名称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人生如梦”的凄凉,也可看出第6

18、2回回目与其他回目的感情基调明显不同。 林兰香与数字“八”或“八”的倍数联系尤为密切,最明显的例子是第63回介绍的赛缇萦正好八出,其他暗用“八”或“八”的倍数的地方更是不胜枚举。如耿家的兴衰荣枯历经洪熙、宣德、正统、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八朝(第64回,第495页),江南科考案考生有“寅得仲、莫隐、聂四知、黄定之、白成、金大利、孔正方、陆必仙八人俱立斩”(第3回,第18页),耿朗向梦卿介绍自己的朋友提及姓名的有冯士材、丁不识、邓通贤、张大张、王尊王、公明达、季狸、乔监生八人(第16回,第125页),耿朗的按班亲随开始时有安节、劳谦、升阶、马壮、朱?q、朱绣、童蒙、童观八人(第15回,第1

19、16页),梦卿给父亲上坟参加拜奠的有康夫人、宣夫人、郑夫人、爱娘、云屏、香儿、彩云、梦卿八人(第18回,第141页),正统十年三月耿家及其亲友得官者有燕子知、燕子慧、耿瞳、耿?D、林承祖、宣继宗、郑大伦、耿服等也是八人(第56回,第430页)等等。与八的倍数相关的如第50回“三女观容赋悼亡,众鬟斗物征遗爱”中参与“斗物”的有十六名侍女、献出梦卿遗物十六件(第50回,第386页),耿顺提及的古之名琴、名剑各有十六把(第53回,第409页),耿朗提及早死之名人计二十四位(第54回,第415页),而耿朗家的侍女除田春畹外,共计40名(第62回,第 479页) 三、“倚数”结撰的艺术效果 林兰香八卷六

20、十四回,取法于易经,易经八卦是宇宙的最简模型,所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v第371页?w5,八卦相重而为六十四卦,象征着宇宙的生生不息,所以周易?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其运行轨迹则为“无往不复”?v第69页?w5的圆。在无往不复的运动过程中,物质形态的转化表现为“有”与“无”的相克相生,所以老子第一章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庄子?齐物论认为:“故自无适有,以至于无,况自有适有乎?”但这种“无往不复”的运动,并非机械的重复,而是有所变化,有所创新,所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v第34页?w5。 林兰香作者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影响,在小说的开头

21、和结尾分别有类似的议论,如“况无往不复,自然之理”(第1回,第1页),“然则人本无也,忽然而有,既有矣,忽然而无论其世,不过忽然而有一大账簿”(第64回,第495页)。可见,作者模仿周易六十四卦而采用六十四回,其目的就在于用这些思想解释人生和宇宙的关系。这种努力也体现在小说的总体构思上:小说以梦始,以梦终,中间又故意留下破绽,明明白白的告诉读者本书所叙乃“皆如相如作赋之子虚、乌有先生、无是公之类耳”(第1回,第6页,回末评)。也就是说,小说开端于“无”,中经耿家一百多年的盛衰荣枯,乃是“自无适有”。小说的结束部分作者一方面悄悄打发人物下场,一方面让一场大火将耿家遗物焚烧净尽,同时又让耿家旧事只

22、能在市井传唱并最终消歇。至作品完全结束的时候,小说中的所有人物均已辞世,所有物件均已损坏,所有故事均已失传,“有”转化为“无”,最终完成了由无至有,由有至无的转化过程,形成了“无往不复”的一个运动周期。这样,作者避免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大团圆”结局,但又承袭了传统小说的“圆形框架”?v第32页?w6,形成了“循环往复”的结构美。 这种“循环往复”的结构美,在具体情节的设置上,表现为小说具有重要意义的故事情节多两两相对,如前有耿朗得官之喜宴,后有耿顺袭爵之喜宴;前有任家之大火,后有耿家之大火;前有梦卿待嫁之梦,后有其将死之梦;前有“风流事五美同欢”的喜庆,后有“且将风雅继当年”的热闹;前有梦卿规夫

23、,后有春畹规夫等等。这就是小说评论家津津乐道的“犯之而后避之”?v第7页?w4,“同而不同处有辨”?v第90页?w7之类的“犯笔”。但中国传统小说家使用这类“犯笔”多用来塑造人物形象或者渲染故事情节,而林兰香使用此类“犯笔”多用来暗示人物心情的变化。如小说第1回写耿朗得官之喜宴,其时高朋满座,耿朗与梦卿刚刚结为新亲,所有人物的前途均一片光明,自然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气氛;而第56回耿顺袭封泗国公的喜宴一样热闹,甚至梨园演唱的剧目如六国封相、宫花报喜也相似,但其时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已辞世,因而热闹中就有一丝物是人非的凄凉: 晚间,棠老夫人向耿顺道:“今日此举,虽说可喜,却有可叹的三件:想洪熙元年,你父

24、荫授观政之时,前厅作主人的是先国公为首。如今连你两位叔祖都不在了。此一可叹也。后堂作主人的是我为首,如今只剩了我一个,此二可叹也。那时你外祖母是新亲,如今亲戚内是他旧了,此三可叹也。看你母舅表叔和家内的叔父婶母,一般的壮年,你与孙媳并众孙儿一样的青春,岂不可爱?只是大江后浪推前浪,过去的不再来了。”(第56回,第433页) 所谓“三叹”者,其实就是“一叹”,用棠夫人的话说,就是“过去的不再来了”。可见,此处棠夫人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有儿孙满堂的喜悦,更有物是人非的惆怅。 又如梦卿待嫁时所作之梦与将死时之梦的内容大同小异,但梦卿的心境却大不相同。梦卿待嫁之梦,其时梦卿虽待罪家中,但对其才德却充满自

25、信,因而有“由掖庭选入后宫,以沐椒房之德”(第5回,第36页)的解释。梦卿将死之梦,已经历了种种挫折的她内心充满苦闷,对前途已失去信心,因而“顿觉身如槁木,心似死灰。长吁一声,怆然泪下”(第35回,第273页)。 最典型的例子是小说第20回和第55回耿家的两次嘉会。第20回“风流事五美同欢”之时,耿家正处于鼎盛时期,梦卿也正备受耿朗的信任和敬重,五美的关系也相对融洽,因此喜是真喜,乐是真乐。而第55回“且将风雅继当年”写耿朗等人重阳佳节赏菊行酒令,其时梦卿和香儿已死,耿朗大病初愈,悲凉之感在每个人心头萦绕,而又各自强颜欢笑,但观其所行之酒令,热闹背后的凄凉却无法压抑,如“黄花地,西风酣战晓霜白

26、”(林云屏),“白霜降,烟凝晚景秋山紫”(宣爱娘),“紫葡萄,一杯醉卧帐绡红”(平彩云),“红窗听,疏钟斜月响昏黄”(田春畹)。“西风”“白霜”“疏钟”“斜月”“晚景”“秋山”这些令人顿生凄凉之感的意象加上“白”“黄”“紫”这样的冷色调,不正是与宴诸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吗? 结语 林兰香模仿易经“倚数”结撰的叙事艺术一方面造成了“循环往复”的结构美,一方面又使全书充满了浓郁的象征色彩,在具体的描写中又重在描写人物心境的变化,从而使全书具有了浓厚的抒情性和写意性,使其具有了与此前的古代小说不同的特点。而且此书诞生于红楼梦成书之前,说明当时的文人已初步具备了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比较高超细腻的写作技巧,从而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世情小说的诞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对红楼梦等后起的世情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