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细节解读.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9618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细节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细节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细节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细节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细节解读.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细节解读 【细节描述】 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让学生画出最令人感动的句子,学生找到这样一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8小时”接着,老师引导学生以转换时间单位的方式来体会38小时的漫长。很显然,38小时也可理解为两天一夜或相当于50多节课。老师追问:“父亲两天一夜只做了什么?”答案是不吃不睡,只重复一件事挖!学到这儿,老师问:“整整38小时疯狂地挖,让你体会到的是什么呢?”学生们有的说父亲徒手挖掘,筋疲力尽;有的“感受”到父亲的身体和精神倍受煎熬;还有的说“我要救我的儿子!”这个念头使父亲的挖掘行为几近疯狂从学生的发言看出他们已掌握文本内涵,预示

2、本课可以画上圆满句号了。就在学生感情热烈之际,突然冒出了不和谐的声音:“我觉得文中的挖字用得不准确,因为在漫长的38小时中,父亲不可能只有挖这一个动作吧?”真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老师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后说:“你的观点老师暂不做评价,提个建议吧,读课文,重点读512小节,理解父亲的话语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以及外貌 到处是血迹等。读后讨论交流一下。”在学生充分研读后,老师引发深究:“常理可知,漫长的38小时中,父亲不可能只有挖一个动作,可作者为什么只写一个挖呢?透过挖,你们能想象父亲面临的是怎样的艰辛和危险吗?”于是课堂展示了一幕幕生动的画面:也许拦在父亲面前的是巨大的水泥块,他用力抱起搬开;也

3、许是半节钢筋柱,他只能靠肩膀扛;也许他的手被刺破,脚被砸伤,他擦擦血迹,继续挖一石激起千层浪了,老师仍不罢休:“ 38小时在这样的废墟上,父亲就这样一块块地搬,然后再挖;38小时父亲血迹斑斑,可他依然挖;38小时也许会遇到余震或大爆炸,但他坚持挖” 老师透过山重水复隐约可见柳暗花明了:“难道作者所要刻画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挖吗?”学生们争相回答:“不!是执著的信念!”“是厚重深沉的父爱!” 水到渠成,老师小结:“一个简简单单的挖字竟然包含着如此广义的内涵,这就是语言的艺术!最后,让我们定格 挖字,用诵读来诠释这伟大的父爱吧!” 【细节解读】“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教学细节虽小,却折射这位

4、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机智、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上述课例中的教学细节是偶发的,如不能审时度势,就可能与精彩“擦肩而过”了。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疑问时,老师不是方寸大乱,咬定“教案”不放松,而是尊重学生思想,顺应学习冲突,发掘生长点。这是教与学重新生成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提升的课堂。 其次,当学生的提问显示出阅读的肤浅时,老师采取的方法不是灌输,而是旁敲侧击提示其读课文,引导学生透过外貌、语言和行为去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站着读者,那边站着作者,通过文字这座桥梁读者才与作者见面,才能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只有静心读,才能体会文字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