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中的“同”与“大同”浅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9839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尚书》中的“同”与“大同”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尚书》中的“同”与“大同”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尚书》中的“同”与“大同”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尚书》中的“同”与“大同”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尚书》中的“同”与“大同”浅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尚书中的“同”与“大同”浅析一、尚书中“同”的用法 尚书中的“同”既可以作名词、动词,也可以做形容词、副词。 (一)名词用法 表示酒器名。如: (1)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阶?Y。(顾命) (2)乃受同、瑁,王三宿,三祭,三叱。(顾命) (3)太保受同,降,盥,以异同秉璋以酢。(顾命) (4)授宗人同;拜,王答拜。(顾命) (5)太保受同,祭、哜、宅。授宗人同;拜,王答拜。(顾命) (二)动词用法 1.统一 (6)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舜典) “同律度量衡”,就是“统一乐律和度量衡”。 (7)九州攸同。(禹贡) 意思是“全国由此统一了”。 (8)四?T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

2、既陂,四海会同。(禹贡) “四海会同”,就是普天下合谐统一的意思。 2.会合、汇合 (9)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禹贡) (10)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I,漆、沮既从,沣水攸同。(禹贡) (11)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禹贡) “同为逆河”,会合为逆河。 (12)怨有同,是丛于厥身。(无逸) “怨有同”就是“民怨汇合”的意思。 3.聚集 (13)呜呼!其在受德昏,惟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立政) 4.会见诸侯 (14)乃同,召太保?、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顾命) 5.和、和协、顺服 (15)

3、今惟民不静,未戾厥心,迪屡未同,爽惟天其罚殛我,我其不怨。(康诰) (三)形容词用法 1.相同,同样 (16)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大禹谟) “询谋佥同”就是“询问商量的结果都相同”。 (17)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禹贡) (18)与治同道,罔不兴。(太甲下) (19)汝万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先后丕降与汝罪疾。(盘庚中) (20)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说命上) (21)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泰誓上) (22)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泰誓中) (23)有斯明享,乃不用我

4、教辞,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时同于杀。(酒诰) (24)为善不同,为恶不同。(蔡仲之命) (25)图厥政,莫或不艰,有废有兴,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则绎。(君陈) (26)我闻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敝化奢丽,万世同流。”(毕命) 2.同一 (27)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金?g) (28)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禹贡) “鸟鼠山”又称“鸟鼠同穴”,位于甘肃省渭源县西,是渭河的发源地。“鸟鼠同穴”就是“鸟鼠居同一个穴,彼此相处和谐”。 3.混同 (29)帝不时敷,同,日奏、罔功。(益稷) 这句话的意思是:帝王不善于区分好坏,即使天天

5、讲善于用人,也会劳而无功。 (四)副词用法 1.共同,一起 (30)尔众士同力王室,尚弼予,钦承天子威命,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于猛火。(胤征) “力”在这里是动词,表“效力”,“同力”就是“共同效力”的意思。 (31)与乱同事,罔不亡!(太甲下) “同事”,“一起做事”的意思。 (32)兹予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盘庚中) “同位”指一块做事的同事,也指一起在位的人。 (33)小子同未在位,诞无我责。(君?) 这句话的意思是:与我一起在位和未在位的人,都没有责备我的。 (34)同归于治,同归于乱。(蔡仲之命) (35)乃惟庶习逸德之人,同于厥政。(立政) (36)三后协心,同底于道

6、,道洽政治,泽润生民。(毕命) 2.互相 (37)同寅协恭和衷哉!(皋陶谟) 二、尚书中“大同”的本义暨变化 (一)尚书中的“大同” (38)尚书中的“大同”出自洪范 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

7、。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大同”是一个卜筮时的术语。“卜”为殷人用的卜法,周人也承用。“筮”为周人所自用的卜法,是摆弄一些长短不同的蓍草,按八卦六爻的爻位来定吉凶。史记?日者列传:“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于天命哉!”史记?龟策列传:“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刘起?D认为“从”和“逆”是占卜中的术语,凡占卜的结果合于求卜者所希望得到的吉兆时,就叫“从”,引申为对所卜问的问题持赞同的意见叫“从”,反之叫“逆”。 黄怀信认为“从”是“顺从,赞同”的意思。 现将这段话中所说的几种占卜情况与结果列表如下: 汝 龟 筮 卿士 庶民 结果 1 从 从

8、从 从 从 大同,吉 2 从 从 从 逆 逆 吉 3 逆 从 从 从 逆 吉 4 逆 从 从 逆 从 吉 5 从 从 逆 逆 逆 作内,吉; 作外,凶 6 从 逆 逆 从 从 用静,吉; 用作,凶 从以上六种情况可以看出,只有当“汝、龟、筮、卿士、庶民”五者皆“从”时,才叫“大同”。(唐)孔颖达尚书正义:“人心和顺,龟筮从之,是谓大同于吉。”黄怀信尚书注训:“如果你赞同、龟赞同、筮赞同、卿士赞同、庶民赞同,这叫做大同。”不过,虽然史记?龟策列传中说“五谋而卜筮居其二”,但是,通过上表分析可以看出,“汝(指君)、龟、筮、卿士、庶民”五者中,君虽为先,但是在定夺结果上,龟为主,筮为次,然后才是君,

9、最后才是卿士和庶民。他们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所谓的“大同”,其实是一种“以龟筮为主,以人为辅”的“和顺、一致”状态。 上文中的第五种情况,郑玄注:“此逆者多,以故举事于境内则吉,境外则凶。”第六种情况,郑玄注:“龟筮皆与人谋相违,人虽三从,犹不可以举事。”刘起?D尚书校释绎论:“六种情况中,只要是龟和筮都吉的,不论君王、卿士、庶民动向如何,总之都是吉,反之都是凶。在龟和筮二者中,又以龟为主。文中凡遇到筮逆龟从时,还是从以龟卜的结果为断。这实际是保存了殷代的特点。文中所表现的精神是对卜筮态度的极端重视。” 商代以前和商代以后对卜筮的重视程度和定夺谋略的顺序略有差异。尚书?大禹谟:“帝曰:禹!官占

10、,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这段话的意思是:皇帝说,在舜禹时代,为官者占卜的方法是先定志向,然后告于大龟。我的志向先已定了,询问商量的意见都相同,鬼神依顺,龟筮也协和、依从,况且卜筮的办法不须重复出现吉兆。这说明了在舜禹时代,是首领的意志为先,鬼神龟筮的旨意为次。诗?大雅?:“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易?系辞:“人谋龟谋,百姓与能。”说明周代时,人谋(这里的“人”应指高层决策者)在先,然后才让龟谋,最后再参考百姓贤能的意见。 综合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尚书中的“大同”,表面上尊重君臣、庶民的意见,其实更重视卜筮的结果对人的意见,特别是对庶民的意见重视程

11、度并不够。 (二)礼记中的“大同” 礼记中的“大同”出自礼运: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郑玄礼记注:“同,犹和也,平也”。孔颖达礼记正义:“是谓大同者,率土皆然,故曰大同”。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吕氏春秋?有始

12、览: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指一种大团结、大和谐的世界。后文有圣人耐以中国为一人之语,似与此相应。”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大同”社会具有以下特点: 1.天下为公,郑玄释“公”为“共”,“天下为公”,即“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 2.选贤与能,具有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 3.讲信修睦,人与人之间诚信、和睦; 4.具有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人人皆有所养; 5.人们的道德水平较高,尊重老弱病残幼; 6.男子们各有各的职分,各尽其职,女子有自己的归属; 7.人尽其才,人尽其力; 8.社会安定,没有盗贼,夜不闭户。在“大同”社会里,不但人与人和谐相处,而且人的地位很高,社会尊重每一个人。 三、

13、“大同”的词义变化 尚书?洪范完成于公元前1044年(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的年份),是武王克商二年后,武王请教殷纣王的亲属和大臣箕子上天安定下民的常道时,史官记录箕子的话。礼记?礼运大约写于孔子时代或该时代之后,两篇文章之间的时间跨度约500至600年。两篇文章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大同”的涵义也不同。 尚书?洪范中的“大同”,虽然是指“君、龟、筮、卿士、庶民”五者皆赞同的“和顺”状态,但其实是以“龟筮”为“主”,以“人”为“辅”的。从占卜的角度来看,当时“人”的地位并没有“龟筮”的地位高。 礼记?礼运中的“大同”,是指一种“大团结”、“大和谐”的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状态充分体现了对“人”

14、的尊重。文中没有提到龟筮和神灵,这一方面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主张相吻合,另一方面也说明西周以后占卜在重大事物决策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例如史记?日者列传:“夫卜筮者,世俗之所贱简也。”可见,汉代的卜筮者已经被人们所轻视了。 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在以神秘性和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代时尊神重巫,尊崇卜筮,体现出了强烈的神本文化特色。在这种文化中,连传达神灵旨意的中介载体“龟”,都被看得很神圣。而到了周代,虽然仍然很重视“卜筮”,但这时“人”的地位已经大大上升。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人们对人类自身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探索达到一定的高度,“大同社会”的思想就是在这种背景中产生的。“大同社会”的思想产生后,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之探索、奋斗。 尚书?洪范中的“大同”是“神本”思想的产物,礼记?礼运中的“大同”则是“人本”思想的产物。从尚书到礼记,“大同”涵义的变化,反映了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人本身”的觉醒。 (本文为作者2010年度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访学期间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