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宾语前置句式探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9881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左传》宾语前置句式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左传》宾语前置句式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左传》宾语前置句式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左传》宾语前置句式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左传》宾语前置句式探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左传宾语前置句式探析左传是研究春秋历史的重要文献,不仅它的史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它的语法特色对后世文学著作的影响也很深远。它的宾语前置句式具有典型性和全面性,对其宾语前置现象进行分析,不但有助于了解全书的语法运用和语言特色,还可以帮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上古汉语的一些语法特征。 一、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在上古汉语中,疑问句中的宾语为疑问代词时,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构成宾语前置。马氏文通:“询问代词为止词,则先其动字;为司词,则先其介字。” (一)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前置宾语 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前置宾语,所用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谁”“焉”“安”等。其中尤以“何”字居多。例如:

2、1.疑问代词“谁”作动词的前置宾语 (1)臣实不才,又谁敢怨?(成公三年) (2)三国有好,臣不与及,又谁敢德?(同上) 2.疑问代词“何”作动词的前置宾语 (3)齐侯曰:“室如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僖公二十六年)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庄公十年) (5)既有利权,又执民柄,将何惧焉?(襄公二十三年) 3.疑问代词“安”作动词的前置宾语 (6)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归乎?”曰:“君死,安归?”(襄公二十五年) 4.疑问代词“焉”作动词的前置宾语 (7)臣而不臣,行将焉入?(僖公十五年) (8)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襄公三十年) 5.“何有” “

3、何有”实际上是“何”与动词“有”的组合。之所以把它单独列出来,是因为在左传中,许多情况下,它已经不能分开解释成“有什么”了,而应该根据具体语境作出合理的解释。如: (9)入而能民,土於何有?(僖公九年) (10)何有於二毛?(僖公二十二年) (11)劳之不图,报於何有?(僖公二十八年) (12)以祀封鲁犹可,而何有焉?(襄公二十九年) (二)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前置宾语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常前置。主要的疑问代词有“何”“谁”等,而用“何”作疑问代词前置宾语的数量最多。例如: (13)敢问降价何由?(襄公二十四年) (14)吾以国人出,君谁与处?(定公十年) (15)子归,何以报我?(成公三

4、年) 疑问代词“何”作“以”的宾语,绝大多数都在“以”前,形成“何以”结构,在左传中共出现了80例,构成了疑问句宾语前置的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用“何以”可以构成反问句。如: (16)非礼也,何以能育?(隐公八年) (17)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雠已多,将何以战?(僖公二十八年) (18)不有废也,君何以与?(僖公十年) 用“何以”也可以构成疑问句。如: (19)乃入见,问何以战。(庄公十年) (20)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僖公二十三年) 另外,疑问代词“何”也可与名词组成表疑问的词语而前置,构成“何(名)+以+动(宾)”句式。这种形式在左传中共有2例: (21)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

5、没;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隐公三年) (22)若复旧职,将承王官,何故以役诸侯?(定公元年) (三)“何之”句式 在反问句中,当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定语时,疑问代词连同被它修饰的宾语,一起前置于谓语,大多数还在宾谓间加助词“之”,构成“何(宾)+之+动”句式。这种句式在左传中共出现了56例,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情况: 1.“何之有”,在这个句式中,动词为“有”。如: (23)站利则进,何盟之有?(成公十五年) (24)臣何力之有焉?(成公二年) 2.“何之(助动)为 ”,这个句式也常常出现在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反问。如: (25)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昭公十三年) (26)若曰无罪而惠免

6、之,诸侯不闻,是逃命也,何免之为?(昭公十三年) 3.“何之(助动)动”,这个句式中的动词不固定,但动词前总有助动词“能”或“敢”等。如: (27)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庄公三十二年) (28)是寡君既受贶矣,何蜀之敢望?(昭公七年) (29)君之羁臣,苟得容以逃死,何位之敢择?(昭公七年) 二、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1.有“不”的否定句 (30)吾爱之,不吾叛也。(襄公三十一年) (31)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昭公十二年) 2.有否定副词“未”的否定句 (32)取?Q之役,莒人诉于晋,晋有平公之丧,未之治也。(昭公十二年) (33

7、)伯有之乱,以大国之事,而未尔讨也。(昭公二年) 3.有否定副词“无”(毋)的否定句 (34)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宣公十五年) (35)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襄公十四年) 4.否定词为“莫”的宾语前置句 “莫”字在古代汉语里同现代汉语的用法有所不同。在先秦汉语中,“莫”字主要作为一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在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中,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性,构成了一种特殊形式,即“莫+代词+动词”。有时动词前加副词或助动词,代词可置于副词或助动词前。如: (36)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宣公二年) (37)余掖杀国子,莫余敢止。(僖公二十五年) (38)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

8、:“莫余毒也已。”(僖公二十八年) 5.双重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马氏文通“句中有两弗辞,则先者弗其后者,与无弗辞同,而代字止词亦不先矣。”但举左传中的两例双重否定句,其代词宾语依然前置: (39)命,不可以莫之奔也。(昭公二十年) (40)不可以莫之报也。(昭公二十年) 但是,在相当数量的否定句中,代词已经不前置。尤其是“弗”所在的否定句。例如: (41)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宣公六年) (42)子皙,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贵也。(昭公元年) (43)景王问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实吉?何实凶?”对曰:“蔡凶。此蔡侯般弑其君之岁也,岁在豕韦,弗过此矣。”(昭公十一年)

9、 也就是说,“弗”所在的否定句,在左传中没有代词前置的现象。由此看来,代词在否定句中位置的后移,似乎与不同的否定词有一定关系。 (二)肯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在肯定句中,一般情况下,宾语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但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常使宾语前置。 1.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此指没有什么形式条件,宾语直接提前于谓语前。例如: (44)乃警戎备。(昭公十七年) (45)令尹有憾于陈,天若亡之,其必令尹之子是与,君盍舍焉?(哀公十七年) (46)子以众退,我此乃止。(成公二年) 2.很多的宾语前置句式是在提前的宾语与谓语之间加结构助词,作为形态标志,这类结构助词有“是”“之”“实”等。如: (47)我

10、之不共,鲁故之以。(昭公十三年) (48)岂不?b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僖公四年) (49)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僖公五年) 3.有时,在提前的宾语前面用“惟”(唯)字,与“之”“是”合用,构成“惟(唯)是”,“惟(唯)之”的句式。如: (50)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僖公五年) (51)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宣公十二年) (52)人有言曰:“唯乱门之无过。”(昭公二十二年) 4.“之谓”也是宾语前置句式中的一种固定格式,在左传中共有35例。它往往紧跟在引语之后,借助引语表示对人、事物的评论。如: (53)戊申,以黻冕命士会将中军,且为大傅。於是晋国之盗逃奔于秦。羊舌职曰:“吾闻之

11、,禹称善人,不善人远,此之谓也夫。”(宣公十六年) (54)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宣公二年) 5.“是以”和“此以” “是”“此”都是“以”的宾语前置。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出现在复句中表结果的分句之首,把结果分句与前面的分句连接起来,“是”“此”复指上文的有关内容。它们和“以”构成了两个固定格式。两者有相似点,但也存在一些区别。“此”和“是”比较起来,似乎更能突出地强调复指的对象。 “此以”,在左传中共出现了3例。如: (55)(声子)对曰:“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是以奖赏,为之加膳,加膳则饫赐,此以知其劝赏也。将刑,为之不举,不举则彻乐,此以知其畏刑也。夙兴夜寐,朝夕临政,此以知其恤民也。三者,礼之大节也。”(襄公二十六年) “是以”,在左传中共出现157例。如: (56)吴人加敝邑以乱,齐因其病,取与?阐,寡君是以寒心。(哀公十五年) (57)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而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宣公十五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