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正蒙注》本体论思想初探.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9965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子正蒙注》本体论思想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张子正蒙注》本体论思想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张子正蒙注》本体论思想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张子正蒙注》本体论思想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子正蒙注》本体论思想初探.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张子正蒙注本体论思想初探文献标识码:A 张子正蒙注为王夫之晚年所著,在对王夫之的哲学思想特别是本体论思想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就张子正蒙注所反映的本体论思想而言,目前学术界有人认为是“以气为本”、“以气实有为本体”的气本论,也有人认为是“太和”本体论。笔者认为将王夫之的本体归结为气或者太和,源于学者对“本体”这一范畴的理解或者规定。本文试通过厘清气、太虚、太和、神(理)等范畴的涵义及其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说明王夫之张子正蒙注所涵的本体论思想体系以及“本体”范畴的含义。 一、气是实体性的存在 在整体关照王夫之表述的体系时,我们发现气是实体性的存在者是首先可以确定的。“虚空者,气之量。气弥

2、沦无涯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这就是说我们一般所谓没有任何东西的虚空并不是真空。而是气隐而无形的一种状态。这里的“无形”仅仅是对于人有限的感知而言的。“无形则人不得而见之,幽也。无形,非无形也,人之目力穷于微,遂见为无也。心量穷于大,耳目之力穷于小。”认为气的无形状态是什么也没有。那是人仅凭感觉看待世界得出的错误结论。因此一般所谓“有”、“无”只是气之聚和散的两种状态。这就是说,没有实质性的虚空,整个宇宙都是气。王夫之将虚空释为气之隐而无形的状态。从而在根本上肯定了包括所谓的虚空在内的一切存有的实在性。既然一切存有的实在性是由

3、气来保证的,则已经以气是实体性的存在为前提了。 二、太虚本体表示宇宙的本然体态 确定了气是实体性的存在这一基本意涵,我们再来分析王夫之对气与太虚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就气与太虚的关系而言,王夫之的论述中包括两个方面:一,太虚是气的场所;-,太虚是气的本体(本然体态)。 先看第一个方面。王夫之说:“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啊;“遍太虚中皆气也”;“虚者,太虚之量也;实者,气之充周也。升降飞扬而无问隙,则有动以流行,则有静以凝止。”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太虚”首先表示的是气在其中存在和变化的宇宙空间,所有的气,无形的、有形的都被含括在太虚之中。 再看

4、第二个方面。王夫之说:“散而归于太虚,复其?s?A之本体,非消灭也”;“聚丽成形,散而归于太虚”;“散人无形而适得气之体”嗍;“太虚即气?s?A之本体”。一事物从“有”变为“无”,实质是它的气散了,但气并不会消失,而是复归到无形的太虚。显然,气复归到太虚并不是指复归到某个场所。而是复归到一种状态。气所复归的状态就是气的散而无形的状态。同时。气的散而无形的这个状态,被叫做“气之体”或气之?s?A“本体”。因此,可以肯定,这里的“本体”指的就是本来的体态或者存在样式。而太虚表示的就是气本来的体态,或者气的本体。 分析地看,太虚表示气之场所,也表示气之本然体态。但在王夫之的体系中,这两个方面却不能分

5、开来理解。当其表示空间时,此空间必然已经内涵着气之本然体态义,当其表示气之本体时必然已经内涵着空间义。在注“气本之虚则湛本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时,王夫之说:“湛,澄澈而静止也。感而生,游气交感而人资以生也。言太和?s?A为太虚。以有体无形为性,可以资生广生而无所倚。道之本体也。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止而成物我之万象,虽即太和不容已之大用。而与本体之虚湛异矣。”首先,这里明确显示了本体与万象在表现形式上的本质性的差别。但是,如果我们把太虚本体仅仅理解为气的本然体态从而与气的有形有象的状态相对比,便很难断定这里的太虚本体到底是从时问上讲的万物之前,还是从空间上讲的与万物相对的气的存在样式。如果

6、是前者,则万物之复归本体无从谈起;如果是后者。则与通常所谓“虚空”与万物的关系无异。所以,太虚所表示的气之本然体态必然超越了这种时间或者空间上的相对性而具有绝对性。而这种绝对性正是由其所含的绝对空间义来保证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太虚作为气之无形的本然体态,不是从现象性的存在状态上说的,而是从其本质性上说的清虚不可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夫之在注“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时说:“于太虚之中具有而未成乎形。气自足也,聚散变化,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如此以来。所谓太虚本体从表现形式或者说存在样式上看。是无限的,清虚不可象的宇宙本然之体态,而不仅仅表示气的本然体态。 同时,“言太和?s?A为太虚,以有体无

7、形为性,可以资生广生而无所倚,道之本体也。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止而成物我之万象,虽即太和不容已之大用,而与本体之虚湛异矣。”也显示了本体与万物之间的实质关系:万物是从这一无形的体态中生出的。在解释张载“由太虚,有天之名”时王夫之说:“太虚即气,?s?A之本体,阴阳合于太和,虽其实气也,而未可名之为气。其升降飞扬,莫之为而为万物之资始者。于此言之则谓之天。”太虚表示本体。在资始万物的意义上被叫做“天”,至少说明,万物是从此太虚本体中生出的。结合前面所提到的万物复归于太虚,我们可以肯定,太虚本体和万物之间的关系是:万物从太虚本休中生出最终又复归于本体。 结合表现形式及其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

8、说,在王夫之这里,太虚本体表示万物从中产生又复归于其中的无限的清虚不可象之宇宙本然体态。 三、太和表示宇宙的根本特征 太虚所表示宇宙之本然体态,也就是阴阳二气?s?A于无限空间的无形状态。这种状态是极度和谐的,因此太虚本体也被称为“太和”。王夫之说:“太和,和之至也。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阴阳异撰,而其?s?A于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浑沦无问,和之至矣。未有形器之先,本无不合。既有形器之后,其和不失,故曰太和。”“和”是形容词,“太”是副词,修饰“和”字,以表示“和之至”之意,即绝对和谐。“道”是标志“天地人物之通理”的形上范畴。这样,如果“太和”堪称“道”的话,则说明绝对和

9、谐是天地人物普遍贯穿的绝对法则。再看引文的第二旬,描述的是阴阳二气在太虚中的和谐。显然。气在太虚中的和谐状态是符合绝对和谐的规定的。也即太虚所表示的本体是绝对和谐的。所以“太和”既可以修饰太虚本体,从而也可以指代本体。如“太和本然之体”呻,“太和?s?A之本体”,“捆媪太和之真体” ,“太和?s?A之实体”等等。再看最后一句:“未有形器之先,本无不和,既有形器之后,其和不失,故日太和”,从形式上看,这句话省略了主语。从句意来理解,这句话的主语只能是宇宙。宇宙在未形之前的本和即太虚所表示的宇宙之本然体态之本来和谐。而既形之后的宇宙,仍然符合绝对和谐的规定性。这就说明宇宙在本质上就是和谐的。这也正

10、是“太和”之名之所以立的根据,即太和堪称道而为天地人物之通理的原因。 太虚本体是太和的。那么如何理解既形之后的不失和呢?这就首先得揭示太和的结构。说明太和之所以为太和的原因。“太和之中,有气有神。神者非他。二气清通之理也。不可象者。即在象中。阴与阳和,气与神和。是谓太和。”太和之中。有气有神,但从实存的层面讲,只有气。神只是气的特殊规定性。并不是气之外的实存。清通之理即和之理。因此。可以说神或者理才是太和的根据。神具有高于气的地位,“气与神和”亦即气的状态符合和谐的规定则是太和的条件。 按照太和的“气与神和”的标准,我们再来分析太虚所表示的宇宙之本然体态为什么是太和的。在注“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11、”时,王夫之在后面按了一句:“理具阴阳,阴阳具理。理气浑然,是为本体。”这里的“理具阴阳。阴阳具理,理气浑然”如果说的是关系,则在“理与气不相离”的基本规定下,万物也是理气不离的。这样无以将之与本体区分。所以。这里的理气浑然指的应该是状态,而且只能是本体所指示的状态。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太虚本体所表示的气之本然体态本身是含有理的。就是说,太虚所表示的气之本然体态,实质也是理气浑然的状态。 纵然本体是理气浑然的,但理气浑然状态意义上的本体已经不是“太虚”所能表达。王夫之在解释张载“太虚者,气之体”时说:“太虚之为体,气也,气未成象,人见其虚,充周无间者皆气也。”可以说王夫之仅仅是从气之本然体态

12、的角度把张载的“太虚”范畴理解为宇宙的本然体态。而理气浑然状态意义上的本体因其“气与神和”而只能称之为“太和”。太虚与太和可以指代同一本体状态,但内涵不一。 宇宙的本然体态作为气的本然状态也是理气的浑然状态,这个本体状态是能够生成天地人物的,其根据在其自身的内在结构。王夫之说:“太和本然之体,未有知也,未有能也,易简而已。而所涵之性,有健有顺,故知于此起,法于此效,而大用行矣。”“易简”王夫之解释为“唯阳健阴顺而已”。他还说:“中涵者其体,是生者其用也”;“乾、坤有体则必生用。用而还成其体。”也就是说本体所涵的健顺之性是“体”(这里的体是体用之体,非本体之体),这种体必然发用流行,其流行即天地

13、人物之生生灭灭。 这生生灭灭之用并非盲目。而是有道在其中,顺而不妄的。“气化者,气之化也。阴阳具于太虚?s?A之中。其一阴一阳,或动或静,相与摩荡,乘其时位以著其功能,五行万物之融结流止,飞潜动植,各自成其条理而不妄,则物有物之道,鬼神有鬼神之道,而知之必明,处之必当,皆循此以为当然之则,于此言之则谓之道。”万物之生化“各成其条理而不妄”,这些个别的条理总而言之就是神(理)。各成条理而不妄,所以说宇宙在既形之后仍然不失其和。 前面说过,太虚所指之宇宙本然体态之和是由神来确定的。万物从此本体中生出,其生化是有道在其中。是顺理而不妄的。其所顺之理即是太虚之所以和之神。而且,在王夫之那里,气的运动或

14、者万物的生化本身就在神的主宰之下。他说:“神,非变幻不测之谓,实得鼓动万物之理也。”“天以神御气而时行物生。”口这是将健顺之性统合到所依循之理,构成了万物之所以如此的,完整的“所以然”的根据。这样说来。神既是太虚之所以和的根本,也是贞定万物的根本,从而保证了宇宙在既形之后仍然不失其和。正因为如此,我们说,在王夫之那里,太和是宇宙的根本规定性或者说本质上的特征,是为天地人物所贯彻的绝对法则。 四、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气是宇宙间的唯一而且绝对的实体性存在。太虚本体表示的是宇宙的本然的体态,从而它既是气之场所,又是气之本然的存在样式。这个宇宙的本然体态也是万物所从出和所归人的东西。宇宙的本然体态

15、是绝对和谐的,所以叫做“太和”,而其所以和之根据在清通之神,所以和之原因则是理气浑然之“气与神和”。宇宙本然之体态本身含有健顺之性,这是它能够运动并生出万物的根据。而万物的运动又是顺而不妄的,或者说气的运动是又神来推动和主宰的。所以说,万物产生之后,宇宙并没有失和的性质。这就是本文所理解的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中所建立的本体论。 根据上面的分析,就“本体”这一范畴而言。其含义指本来的体态或者存在样式。“太虚”作为本体,指的是万物从中产生最终又复归于它的宇宙之本然体态。“太和”作为本体,指的是绝对和谐的宇宙本然体态,所指对象与“太虚”所指同一。太和所涵之神既是宇宙运动的根源,又是宇宙和谐的根源。神的存在使得太和成为宇宙的根本规定或者本质特征。 按照这样的理解,“气”是实体。是一切存在者的实在性的基础。在存在者的层面上,实体性具有特殊的优先性。但是实体是否就是本体在各哲学家那里的回答是不同的。而在王夫之的张子正蒙注中,本体指的是本源性存在样式而非实体,并且,“太虚”、“太和”作为本体所具有的意涵是质料性的气所无法说明的。当然,如果先行认定本体的含义就是指实体,则必然得出张子正蒙注的本体论是气本论的结论。而持“太和”本体论观点者,也需做进一步的限制方不至于简单化或者被误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