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实录.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0028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与地坛》教学实录.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一.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节选)是一篇份量很重的文章,不是因为篇幅长,而是因为它那沉甸甸的思考、沉甸甸的感情及沉甸甸的语言,带给人的是心灵的震荡、思想的启迪,能够给学生以思想的冲击、情感的洗礼、哲理的升华。刘锡庆先生在中国当代散文欣赏中谈到,“从情感性灵心灵生命体验这不同的层面,散文已超越了实生活而进入了写虚的精神的内宇宙”。“散文中的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也就和作者生命中的独特性息息相关。它可遇而不可求。”“这个层面作者做的是生命运动。”“我与地坛是一篇很优秀的生命体验的散文。”这是作者对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自己残疾以后的心路历程的回顾,是回忆,是自省,它弥漫着沉郁的人生况味,

2、闪烁着澄明的智慧之光。这对于当代少年如何正确对待生死问题,如何对待自己的生身父母,如何提高心理素质,着意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脆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避免过激行动等等,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定位 如果按照一般的教法,先明了文章的结构,再逐层分析,势必使文章内容变得支离破碎,对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冲击会大大削弱。因此,在教学定位上,我采用“主问题”的提问策略,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样,思考生命,感受亲情就成为学习本文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学生可通过品味诵读文中重要语段,来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为此,在教学处理上,我打破通过划分结构来把握文章内容的传统做法,而让学生围

3、绕三个问题阅读全文。 这三个问题是:文章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地坛?一个怎样的我?一个怎样的母亲?设计这三个问题,目的在于打破文章层次的界限,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更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文章的主旨。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围绕“地坛”、“我”和“母亲”这三个元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供课上交流。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实施上,我围绕这三个问题来组织教学。第一课时,我在介绍了作者的基本情况后,布置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预习,并随时记下自己的阅读感想,同时要求大家根据这三个问题就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重要环节。第二课时,我

4、带领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探究。 “主问题”引领,师生合作探索 在讨论中,学生发言踊跃,这当然得益于课前充分的预习。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就学生围绕这三元素而产生的疑问进行了整理: 师:这里的确是他思考问题的地方,他和这地方有不解之缘,然而在他和地坛之间还有一种我们所不曾体察的缘分,下面就让我们结合课文来探讨一下。我们看看课文对地坛的描写有什么特点?学生筛选相关信息。 师:正是因为时间的洗礼,它变得荒废了,所以才很少被人记起。同学们再想一下地坛的情况和现在的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生:现在的地坛很破落,很少被人记起,与作者残疾后的生活一样。 师:对,两者有着相同的境遇,可谓是同病相怜,这才

5、演绎出后面的内容。可就是因为两者的遭遇相同才使作者把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交给了地坛。他在这园子里究竟想了些什么?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个疑惑来探究作者的思想轨迹。 生:他想了关于死的问题,还有为什么出生和该怎样活的问题。 师:问题我们已经找出来了,关键是作者如何解决这几个问题。 学生质疑2:是什么启示作者走出困境,解决问题的? 师:看文中关于景物的描写,透露着什么信息?地坛虽荒芜但又怎样? 生:地坛虽荒芜但并不衰败。 师:歌德说:“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为世界创造价值。”这句话对史铁生来说意味着什么,从文中你又能得到什么信息呢? 生:史铁生现在是身陷困境。他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该怎样活是他

6、要面对的一个大难题。 师:地坛启示着史铁生,古园显然落败了,但它仍然有着不可改变的东西,而那些又是重要的、极其关键的。还有就是他的母亲,那是一个坚强的母亲,她可以承受一切痛苦,从不畏惧生的压力,所以作者被感动了,决定要做一个身残志坚的人。 “主问题”回归,让学生感悟、升华 师:史铁生在人生绚丽多姿的岁月,遭受了命运的重击。十几年之后他再一次获了生的动力,并成为我国著名的作家。是哪些因素促成这一转变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归纳为三个因素:自己的思考,地坛的启示,母亲的影响。又回归到课前提出的三个问题。作者常到地坛思考人生的问题,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律动的地坛给了他生的启示、生的力量;母

7、亲面对厄运坚韧隐忍的生活态度,让作者有了生的勇气。如果说地坛解决了作者是生是死的问题,那么,母亲则解决了他如何生的问题。 在讨论中,学生深受启发,他们了解了另一种人(残疾人)的生活轨迹、思想轨迹,从而明白了健康健全的可贵,深深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意义。 师:我们都知道认知生命是从经历苦难开始的,史铁生对于生命的追问终于有了一个答案,那就是:人生就是一场舞蹈,一场围绕着欲望旋转的永恒的生命之舞,当我们投入到这一场永不终结的生命之舞中的时候,所有的对不幸的超越便成为了必然。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便会用一种平和的眼光看待苦难。 史铁生的母亲用苦难的钝铁配制成爱的钥匙,终于开启了残疾儿子封闭的心

8、锁。这就是母爱,最伟大的爱!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史铁生的另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四.教学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我打破了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而是抓住了“我”“地坛”“母亲”这三元素引导学生对比发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有了一个纵向挖掘的过程,他们的认识高度也得到了提升。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也能自行就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就问题与老师一起探讨,发现,筛选文中的相关信息,独立思考挖掘文章内涵。这堂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教学内容更集中、教学环节更紧凑。课下有学生说这一课给了他心灵上的震撼,并渴望常有这样的语文,他们在周记中也真实地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周庆华、李广慧,教师,现居天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