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料辛编》在《杨嗣昌集》整理中的文献学价值.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0221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史料辛编》在《杨嗣昌集》整理中的文献学价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明清史料辛编》在《杨嗣昌集》整理中的文献学价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明清史料辛编》在《杨嗣昌集》整理中的文献学价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明清史料辛编》在《杨嗣昌集》整理中的文献学价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史料辛编》在《杨嗣昌集》整理中的文献学价值.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明清史料辛编在杨嗣昌集整理中的文献学价值 一 在杨嗣昌集整理所使用的众多参照本中,以明清宫廷档案为基础的明清史料辛编尤其值得重视。其中所录杨嗣昌奏疏,标明“原系抄本一册”,具有极高的文献学价值。 明清史料辛编(以下简称辛编),1987年10月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其出版说明称此系有关明清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法律等方面的原始文献汇集,来源于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皇帝及内阁大臣处理政务后留存的重要文件。这些档案长期秘藏于清宫,清末张之洞曾奏请焚毁,因世人呼吁,才暂贮学部。民国初年,内阁档案被装进8000麻袋,险遭送纸厂化浆造纸的厄运,几经波折,损失不少。1930年,知名学者陈寅恪、朱希祖、

2、陈垣、傅斯年、徐中舒等人开始组织整理这些档案,从中挑选一部分,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名义出版了首编,分10册排印线装。1935、1936年又陆续出版了乙、丙两编。1948年丁编编竣交上海商务印书馆,1951由中国科学院出版。此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根据运往台湾的100箱内阁档案,先后编辑出版了戊、己、庚、辛、壬、癸各编。明清史料辛编,即为台湾学者所编之一。 此抄本一册杨嗣昌奏疏在辛编上册原“第二本”中,系何人所抄,怎样流入宫廷,实情难以查考,但不外两种可能:一为杨嗣昌进入兵部直至入阁最后奉命督师剿贼离开京师期间,由其家人或部下所抄;一为雍正初年由其元孙杨超曾上疏请求?融

3、褪饭俪吻逵泄厥肥怠安肌队跆臁贰?疏稿二书1(卷五)”以呈时所抄。比较两种可能,笔者偏重于后者。辛编上册的杨嗣昌奏疏存3部分共录文23篇。集中起来编目如下: 杨嗣昌奏疏(原系抄本一册) 一、(分类题原缺) 情急呼天身代父罪疏(杨嗣昌集第4卷) 臣父蒙谴泣谢天恩再请代罪疏(同上) 二、巡抚山永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杨嗣昌著 微臣承恩独异疏(同上第5卷) 战骨久寒疏(同上) 恭报遵旨建城疏(同上第6卷) 敬陈选人金镜疏(同上补录一) 控辞服俸疏(同上第6卷) 敬陈用将末议疏(同上补录一) 微臣守关四载疏(同上第7卷) 请留蟒玉建庙作忠疏(同上) 三、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

4、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杨嗣昌著 阳和受事谢恩疏(同上) 请陈宣大的实情形疏(同上) 厘正职掌疏(同上) 酌议会题事理疏(同上) 恭逢圣治澄清之期疏(同上补录一) 军中有不忍读之书疏(同上第8卷) 惊闻贼犯凤阳疏(同上第7卷) 贼患甚深再剖愚忠疏(同上) 原注:本件与前面一六六叶部题残稿为一事,然前者部题有部臣之看议,而后者则具原疏之头辞,姑两存之以见明代内外章奏之一斑。 西阅大同情形第八事疏(同上第8卷) 督属远近不同优劣未敢注考疏(同上) 臣父弃臣甚惨疏(同上) 遵旨候代再具实情苦情疏(同上) 恭谢天恩疏2(P398-427)(同上) 这里各篇题目后为本书杨嗣昌集卷数。杨文弱先生集只有57卷,“补

5、录一”为其未收稿。 分析这份目录并对照文集中相应阶段的文稿,不难发现,这是有针对性的选录,即以任职时间先后为顺序并标出分类题,然后侧重选录有关陈情谢恩、用人策略、尽职任事等方面的疏稿,希望为作者即杨嗣昌表白说明什么问题的目的很明显。例如底本第8卷中本来存有4篇关于西阅大同情形的第四、六、七、八事疏,分别谈论战术、军纪、兵饷和用人等问题,而辛编抄录本中前面的都没有选,只选了最后谈用人的“第八事疏”。这种体现文稿作者忠心耿耿、呕心沥血、高瞻远瞩、胸怀阔大的编辑思想,一方面有可能是作者本人针对某些流言蜚语的有意安排,一方面有可能是后人为着替先人“辩诬”而特意选录。倘是后者,有明确记载并且有条件带进宫

6、廷者,就只有其曾孙杨超曾一人。 此抄本前面必有脱漏,因第一部分分类题原缺,即可证明。后面是否丢失,就要视具体情况了。如为杨超曾所录,那是肯定有脱漏的。因为他的沥陈先世冤误疏是从“用熊文灿,变剿为抚”、“将市主款,戒战失机”、“剿饷练饷,叠加病民”、“为人机警,烦碎自用”等四个方面替先人辩诬,而这里所存还只是入部之前的事,许多方面都还没有涉及。倘若辛编的整理者当初能够判断此本来源是属明宫还是清宫之物,或者留下了相关记载,问题便简单得多。总之,时代久远,资料所限,此话题只能暂时到此为止。 二 尽管如此,辛编中23篇杨嗣昌奏疏的文献学价值仍不容忽视,因为它保存的是作者疏稿的原貌,即未经加工整理的文字

7、。仅此一点,就使其他相关材料相形见绌。它的价值不光是为解读杨文弱先生集的有关现象提供了钥匙,为杨嗣昌集的整理找到了真传,而且还可为古文献的辨证和利用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经过对照,我们发现杨山松兄弟在重新整理编辑杨文弱先生集57卷时,为适应清代逐步严峻的政治气氛,替换或者去掉了一些清朝统治者看起来刺眼的字词或者句子: 首先,用大量“烽”、“烽火”一类的词语,替换了称后金满清军队为“敌”之类的词语。试看以下数例: 1、微臣承恩独异疏:“关外之兵,二分屯种,稍佐班军海运之所不及,毋徒岁岁坐食县官,而视墙敝不理,任烽(敌)来往,壤芜不耕,拥兵呼癸为也。” 3(卷5) 2、微臣守关四载疏:“臣自崇祯四

8、年备兵关内,其秋烽(敌)入大凌,钦奉圣谕关门防守事宜,著臣用心料理。” 3(卷5) 3、微臣守关四载疏:“幸仗祖宗福泽,皇上威灵,口口抢关之烽(敌),迄不果入。” 3(卷7) 4、微臣守关四载疏:“去秋至今,药饵罔效(相寻寡效),祗因烽(敌)警告急,未敢乞便身图。而今欲从支离憔悴之余,新领艰难重大之事,此臣自揣难胜三也。” 3(卷7) 5、请陈宣大的实情形疏:“拘集点练,不鼓噪则逃亡,而城堡之军又无矣。边烽(敌兵)到来,说谎不得,的的实实要精样兵出战,别无战法也。” 3(卷7) 6、请陈宣大的实情形疏:“果能专精守固,烽(敌)撼如山不动,其又曷致横行?” 3(卷7) 7、惊闻贼犯凤阳疏:“崇祯

9、八年(1635)二月初七日(具题。)奉圣旨:杨嗣昌疏请剿(讨)贼,具见忠愤。但三镇新罹烽火(兵患),警息复闻,整饬绸缪,建威弭衅,督臣自有专职,岂能离任驰剿?” 3(卷7) 8、西阅大同情形第八事疏:“小小地方,卑卑营伍,能堪署者、正者,重重剥削乎?设有边(敌)警不时,非战即守,必待朝除而後战守乎?” 3(卷8) 9、臣父弃臣甚惨疏:“后因边烽告警(敌兵内入),调将征兵,沿边五大镇如吴自勉、杨麒、尤世禄、王承恩、杨嘉谟等统兵一万七千余众先后入援。” 3(卷8) 10、臣父弃臣甚惨疏:“节奉圣旨:边警方殷(敌方出边),杨嗣昌正当殚力料理,以策後效,何得以私情吁请?”3(卷5) 11、臣父蒙谴泣谢

10、天恩再请代罪疏:“臣等奋发,前锋步?h各营,(业经对敌)效力,稍有微功。” 3(卷4) 以上括号内的文字,是辛编所存杨嗣昌奏疏中未经变动的原稿。在杨山松的整理本杨文弱先生集中,凡针对后金满清军队的“敌”、“兵患”、“敌兵”、“敌方”等等,都换成了“烽”、“烽火”、“边警”、“边烽”等等。其中最普遍的就是“敌”改“烽”,杨文弱先生集全书有600多个“烽”字,其中只有10来处为实指烽火、烽火台的中性名词,其他都应该是“敌”一类的字眼所改。又,“烽”字组合成的“烽火”一词,全书也有12处,其义有三: 一、实指烽火:出口远哨更番不穷者,又为一等;冲边守墩专司烽火者,又为一等。(请陈宣大的实情形疏)3(

11、卷7) 二、代指敌情:臣今身在宣、云,眼见宣、云兵马器甲城堡哨探烽火。(镇道虚悬疏)3(卷7) 三、代指兵患:该管司道不时亲自巡行,查系冲要处所,量宜分布官兵,依做先年防倭事例修筑墩台,严防烽火,为之准备。(覆登莱抚监敌人图鲜用鲜疏)3(卷10) 这里第二、三种情况,同前例7一样,也很可能是整理时所改。 其次,去掉了部分对明朝皇帝表示由衷感激表达赤胆忠心的句子。如: 1、臣父蒙谴泣谢天恩再请代罪疏3(卷4)尾句:“此臣剖肝沥胆仰天呼号而未敢必也。” 2(P398-427,下同) 2、微臣守关四载疏3(卷7)尾句:“惭惧方深,语无伦次,伏惟圣明怜察,俯赐允俞。臣无任激切待命之至。” 3、请留蟒玉

12、建庙作忠疏3(卷7)尾句:“臣无任激切待命之至。” 4、阳和受事谢恩疏3(卷7)尾句:“臣谨因奏谢,附赘微忱,无任惶悚迫切待命之至。” 5、惊闻贼犯凤阳疏3(卷7)尾句:“臣义激于心,仓皇草疏,涕泗交横,无任迫切待命之至。” 6、贼患甚深再剖愚忠疏3(卷7)尾句:“臣忧危迫切,千虑愚忠,不禁昧死沥血,奏请圣裁。无任惶恐陨越待命之至。” 这里所录的句子,都是辛编中的杨嗣昌奏疏相应篇目所有,而在杨文弱先生集整理时被去掉了的。这不能单纯认为是为了节省篇幅,可有可无。 三 以上当然是就其关键性问题言之,至于有助于校正一些文字方面的讹误,那参考价值就更不用说了。 除此以外,还必须说明的是,我们所看到的明

13、清史料辛编,亦为经过台湾学者整理的铅印竖排本,不是原物的影印件。校勘者用括号对应旁注和行中括号质疑两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校读观点。如微臣已抵阳和受事疏(即阳和受事谢恩疏3(7卷)结尾处“杨嗣昌宣一意肩任”一语中“宣”字旁,便用括号更正为“宜”。再如西阅大同情形第八事疏:“若夫营将以下禀承之官,百队以上铃束之长,其职事小而繁琐,其地位卑而亲人。”校读者在“铃”旁括号改正为“钤”。又请陈宣大的实情形疏中有“而实使之侵混于行伍丁健制之如此而官定矣”一语,在“如此”之前,校读者用括号质疑“疑脱”,对照杨文弱先生集,“如此”前正脱一“中”字。这些都充分表现了校读者的见识。 然而瑜不藏瑕,辛编校读者亦有一

14、些误改和非疑而疑的地方,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情形: 1、可改可不改而改者。如恭谢天恩疏3(卷8,下同):“窃臣从前?h?h,已难塞其旷;向後奄奄,岂重堪于奔走?”辛编将“?h”,用括号在旁边改为“碌”。“?h?h”改为“碌碌”没有错,只是这里既然是用繁体字体系排印,就可以不改,古人习惯如此。“?h?h”与“碌碌”通用,都是平庸的意思。如?i冠子•泰鸿:“夫物之始也倾倾,至其有也?h?h。”陆佃解:“未能拔于常流之中,故曰?h?h。”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也用:“公等?h?h,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2、不误而疑误者。如阳和受事谢恩疏3(卷7):“顷自居庸抵阳和,途行十日,触

15、遇文武师生、军民父老、舆台负贩之辈,略问一二土俗边情,莫不各有所得。中间残破如左卫,遗址堪怜;拒守如沙城,胜气可鼓,推之全镇各路,宜可举一反三。然而边垣冲缓,兵食参差,臣闻节目樊然,未能举要,业已款开十七事,行三饷司、十边道,限文到三日内登答前来。”辛编于“樊然”一词之后括号质疑“疑误”。其实“樊然”为古常用语,意思是纷乱的样子,并不误。如庄子•齐物论:“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清乱。”今人也用,如郭沫若蜩螗集•咏史之四:“鹏鸟纵遭鸠?笑,凤鸾虽死不为鸡。韩碑毁去韩文在,莫道樊然无是非。” 又如,厘正职掌疏3(卷7):“三镇边备,旧设新增,非比凌城,向来督抚虚

16、恢欺蔽,自应一体治罪。”辛编在“虚恢”后括号注“疑误” 2(第二本P193),错,此处不误。惟“虚恢”一词,古今辞书均未收录,需费一番考察。其实,“虚恢”乃当时常用之语,如杨嗣昌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左懋第便上疏弹劾:“受事以来,虚恢欺饰。”杨嗣昌著作中多次用到此词:核实边备预整防援疏3(卷9):“容臣指名参驳,请旨轻重处分,以破虚恢之积习,而醒久玩之人心。”面奏疏3(卷28):“乞?榷郊嘀畛济屯技不鳎?毋以一纸奏报涂饰虚恢堕逗挠之锢习也。”功罪关封疆之重疏3(卷32):“若刘复戎守通守津守临,亦各奉有明旨。虽或虚恢鄙出,要之未见瑕疵,惟至出口之日,两将同在行间,竟无寸树,矶?归,均

17、可耻矣。”与陈大司马新甲3(卷49):“郧治则?而自用,阴而忌人,其兵不成兵将不成将,而虚恢自喜,稍一责实,便觉不堪。” 皇帝也用此词:如面奏疏3(卷28)后“奉圣旨”中就有“如虚恢迂怯,涂饰奏报,致烽钝?r者,国宪具存,决不轻贷。”辛编“疑误”的内容亦为崇祯七年(1634)十二月初一日“奉圣旨”的内容。然而,在旧钞本杨文弱先生集中,“虚恢”的“恢”却多写得似“恹”字。查各种辞书亦无“虚恹”一词。再则,钞本中“”字并无简写成“厌”的例子,全书21处用“恢复”一词的地方以及滇兵万里应调疏3(卷17)中“恢恢之网”的所有“恢”字,皆为同样写法。故此词为“虚恢”而非“虚恹”甚明。综观所有用“虚恢”之

18、处,似应训为“浮夸不实”为妥。 3、瞻前不顾后而误改者。如阳和受事谢恩疏3(卷7):“惟此数尺微躯,满腔热血,尽心职业,图报天恩。稍俟讲求有得,披沥控陈,伏候圣慈俯垂鉴采,更望中外当事、共事诸臣,切己饥己溺之思,捐人得人失之见,总齐心力,以卫封疆。”明清史料辛编铅印底本将“切己饥己溺之思”一语误为“切已饥已溺之思”,校读者在前一“已”字旁用括号改为自己的“己”,显然只是注意到前面有个“切”字,心想后面应是“己”字,以便构成“切己”一语。其实,这里两个已经的“已”,都应改为自己的“己”,从而使后面构成“己饥己溺”一语,以便同下句中的“人得人失”相对。“己饥己溺”是一个成语,源出孟子•

19、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后指把人民的疾苦看作是由自己造成的,从而将解除人民的苦难当作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此词明人有用之者,如李贽焚书卷一•答周柳塘:“盖自有受命治水之禹,承命教稼之稷,自然当任己饥己溺之事,救焚拯溺之忧,我辈安能代大匠斫哉!”清人亦有用之者,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0回:“前回一个大善士,专程到扬州去劝捐,做得那种在抱、愁眉苦目的样子,真正有己饥己溺的神情,被述农讥诮了两句。” 这显然是瞻前而不顾后所造成的校读失误。 这种种现象都提醒人们,文史研究中作为依据的材料一定要尽量看到原文,尊重原文,后一朝代涉及前朝史实者尤其要慎重。 说到这里,我们也似乎不难理解,在文字狱酷烈的清代前期,杨山松及其子孙完整地编辑誊清了先人的一部文稿,却没有将张同敞写在南明时的序言放在前面,明明有着清晰的整理思路和严整的编辑体例,却没有留下一篇文字的凡例,都是政治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生怕弄巧成拙,一切以谨慎为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