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0222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春》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春》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春》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教学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北京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它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鸟鸣人间,草木争荣,花红万象,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致,引领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学生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易于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对春天有很深的生活体验。因此,教师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虽然学生已经接触过抒情散文,但是具体到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对文中个别精彩的词语和句子,学生不容易体会,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

2、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春花”的段落;分析“春花图”、“春风图”,理清每幅图画的内容,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春花图”和“春风图”,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春花图”、“春风图”,理清每幅图画的内容。 难点:体会精彩语句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准备及环境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多媒体能展现光、色、形、声的丰富变化与组合,对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有着无比的优

3、越性。本文是篇美文,在课上,适时出示相应的精致图片,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感受,让他们直接感受到“春”的美。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教师用PPT展示一组春天的图片。 师:屏幕上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让我们在春光中陶醉,春天是我们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春天,让我们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进那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的春色。(出示课题) 2.领略春天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敞开你们的心房,用耳朵去聆听录音,用心去感受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听完后谈谈你的感受。(播放朗读录音) 生1:春天太美了,

4、很让人陶醉。 生2:春天给人带来了生命力。春天生机盎然。 生3:朗读得很美,我有身临其境之感,好像看到了花园里的很多鲜花。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像如此美的文章,如此美的语言,相信大家肯定想亲自走进它。现在就请你大声朗读课文,结合书后练习一,画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在“绘春”这部分,作者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给出分段的标志,降低了分段的难度,主要针对中等及基础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理清课文的思路。 生1: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师:作者只描绘了自然景物么? 生2:还有一幅写人物活动的图,但我不知怎么概括。 生3:我认为可以用“迎春图”来概括。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在短短的几

5、分钟内就理清了文章结构,初步领略了五幅图画的美。 在三位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有意按他们归纳的内容来板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图1)。 3.品味春天 师:春天是美好的,有人喜欢那青青的草,有人钟情于那争艳的花,还有人感受那和煦的风,更有人喜欢 沐浴在那无声的雨中,老师也对那争奇斗艳的花情有独钟,第几段在描写“春花”? 生:第4段。 教师请一位学生来朗读,同时用PPT展示春花图片。 师:在描写“春花”这一段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想一想写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说说它好在哪里。 生1:我喜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春天到了,有的动物开始为春天而忙碌。 生2:我也喜欢这句

6、,它给人春意盎然的感觉,有生命力。 师:写花为什么要写蜜蜂和蝴蝶? 生2:侧面描写,衬托花多、花甜。 师:那么“闹”字换成“叫”好不好? 生3:我认为“闹”字是形容人的,描述的是很热闹的场面。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体现了春天生机勃勃。 师:说得很好。叫声只是从听觉上来说,过于单调了,而作者用一个“闹”字,既有声音又有动作,特别形象。 生4:我最喜欢的是“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颜色很艳丽。春天的花是多彩的。 师:老师为你精彩的发言鼓掌,你能温柔地读出这一句么? 学生朗读文句。师生一起鼓掌。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 师:想一想,排比句可以颠倒顺序吗?为什么? 生

7、1:不能。排比句顺序对应了上文的桃树、杏树、梨树。 生2:我最喜欢的是:“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出了野花很多,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花惹人喜爱(如图2)。 生3:我最喜欢的是:“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我好像闻到了花的香味,还想到了秋天的果实累累。 师:说得真好!春天是魔术师,是爱美的仙女,她让人心旷神怡,春天在哪里呢?春天就在我们的眼睛里。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就带着这双眼睛一起去看看春风吧! 学生朗读第5段。 师:无形无色的风,作者是如何描述的呢

8、? 生1:作者用嗅觉来写,闻到风中混着各种花的香味。 生2:还有触觉呢!“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母亲的手给人感觉柔和、温暖。 生3:作者还用听觉来写,听到了鸟儿的叫声,听到了牧童的短笛声(如图3)。 师:这样的声音你们听过吗?我们来听听。(播放鸟儿清脆的叫声和牧童欢快的短笛声) 生:很欢快、悦耳,太好听了。 4.歌颂春天 品味了语言美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让学生对照画面朗读相应段落,使他们在愉悦中得到美的陶冶,这时教师便因势利导 师:面对此等美景,作者是如何歌颂春天的? 生:“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像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教师呈现娃

9、娃、小姑娘、青年三幅图,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春天“新”、“美”、“力”的特点。 5.知识拓展 师:背一背古诗中描写“春”的诗句。 学生争先恐后背诵诗句。 6.小结 师生齐声背诵“春花图”、“春风图”。 在声声背诵中结束本节课。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尊重在学习工程中的独特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这些教学理念。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而是以春花图为例,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其他图画,在这一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选择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他们可以按自己喜欢

10、的方式与大家交流讨论,让学生觉得学习没有强迫,不会有抵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阅读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行为,不同的阅历,不同的性格,会有不同的体验,因而,在本课教学中,我对于学生的阅读体验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所以对于没有新意的课,他们就会不感兴趣,精力不集中,课堂效率差。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上课,其中的音乐、录像、文字、图片都让学生觉得新鲜。分析“春风图”时,同时播放了鸟儿的叫声与牧童的短笛声,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发挥作用,如同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学生学习情绪就会高涨了很多。 这

11、节课的不足之处:教师没有作很好的示范朗读,如果教师有很强的朗读技巧,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感染,激起他们更大的朗读热情。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还不到位,在教学中只注重了学生的感悟,有点顾此失彼的感觉。今后对于这样的美文,还是应该多读,以“读”带“品”。 点评 左毅老师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紧紧抓住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设计了这节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的语文课,应该说整体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 教师针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特点所设计的学习目标,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优美的视听画面,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意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2、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嗅、触等多种感官,来领悟文章的情境,使学生广泛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改变了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在施教中,教师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而是以春花图为例,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其他“图画”,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选择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大家交流讨论,让学生觉得学习没有强迫,不会有抵触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展示。 这节课,教师在媒体的选择和应用上,并没有追求高端、前沿的设备,而是在多媒体的课件设计上,追求了高品质的效果。把媒体的作用凸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这也正是我们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中所倡导的。 建议:如果教学中再增加一段范读课文的录音或者是教师本人的范读会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