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模块教学”的心理学依据.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0243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模块教学”的心理学依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模块教学”的心理学依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模块教学”的心理学依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模块教学”的心理学依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模块教学”的心理学依据.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模块教学”的心理学依据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2003年4月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第一部分第三节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必修课程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方面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均课设计若干模块。” 然而对于什么是“模块”,实际中如何实施等关键问题,新课标从头至尾都没有予以明确说明,设计者的初衷可能是想把发掘的空间留给一线教师,但却没注意到目前的教师整体素质不容乐观的事实:全国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

2、68.43,有的地方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达到一名教师最起码的资格。再加上囿于目前的教育现状,广大教师关心的仍是高考,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搞科研、指导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究学习。因此 “模块教学”势必给一线教师工作带来一定的混乱与盲目,有必要予以澄清。 心理学是一切科学教学的基础已是不容争论的事实。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心理学形成了多种多样解释人类心里活动规律的理论。那么,这些理论当中哪些有助于我们理解“模块教学”的实质呢?笔者认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S.Bruner)的认知结构学习论(cognitive structure learning theory)与学校教育有较好的适应性

3、,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模块教学”的内涵。 二、“模块教学”的心理学依据 (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与发现学习 1.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兴起及其要义 这里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并不是布鲁纳首创,而是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理论的一股思潮,它强调整体观,注重人的学习内部心理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内部心理结构、认知结构或图式的建构。20世纪50年代末期用于指导教育的主要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能教学生在环境的控制下,被动机械地学习一些零碎知识,不能学到随机应变主动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能力。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升空的事实让美国各界认识到教育上的这一缺陷,反省的结果是久被冷落的认知学习理论复受重

4、视。 认知结构是指在感知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是个人的全部知识的内容和组织。认知结构理论则是关于认知结构的理论。这种理论具有两大特点:它并不是由某一位心理学家单独提出并详加阐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散见于许多心理学理论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理论之中,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和阐述,因此它的内容丰富而不统一;它以认知结构为研究核心,而不是仅仅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重视。 认知结构理论的体系化者是布鲁纳。布鲁纳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他从1951年起即开始从事儿童思维行为的研究。布鲁纳的理论强调,要想真正了解儿童,就必须到教室去研究他们

5、,而不能通过在实验室研究老鼠或鸽子的学习现象去推论解释儿童的心理。他“将人类对其环境中周遭事物,经知觉而将外在事物或事件转换成内在心理事件的过程,称作认知表征(cognitive representation)”,这里的认知表征即认知结构。根据布鲁纳的研究,人类的认知表征方式是随年龄的发展而发展的,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动作表征(enactive representation),指三岁以下幼儿靠动作来认识了解世界,获取知识。形象表征(iconic representation),指儿童经由对物体留在记忆中的心像,或靠照片图形即可获取知识。符号表征(symbolic representatio

6、n),指运用符号、语言文字为依据获取知识的求知方式。随着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其认知结构中三种表征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共同完成认知活动;同时由于即使是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经验、求知方式上,彼此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布鲁纳虽然将人类认知表征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但在实际教学时却并不主张按年龄或年级采取三种表征方式去教学生求知。相反,而是“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认为人的学习是主动学习,教师教学的最重要任务是配合学生身心发展,教学生如何思维,如何从求知活动中发现原则,从而整理组合,组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 2.认知结构学习论与发现学习 基于认知结构的学习理论,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的学习方法(discov

7、ery learning)。通俗的讲,发现学习就是指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规律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要求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思考、探索求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里的发现只是一种方法,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为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或方法。”学生也要象科学家那样通过发现的方法进行学习,“不论是在校儿童凭自己力量做出的发现,还是科学家努力于日趋尖端的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发现,按其实质来说,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制作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 发现学习最大的积极意义在于注重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让学生

8、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从而有利于保持学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儿童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是一种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的持续行为,推动这种行为的动力存在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但真正起作用的是内部动机,而不是趋避赏罚的外部动机”。尽管外部动机对学生有着某种效用,但它不起主要作用,有时甚至会有不良影响。而内部动机则通过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成功的喜悦,分析失败的原因,从而获得自信感、满足感和胜利感来保持永不衰竭的的求知欲望。可以说注重学习的主动性是发现学习的第一要义,布鲁纳在1966年出版的被誉为教育界经典之作的教学理论之建构一书中,对如何改革教学以促进学习效率一事作过如下描述: 教学生学习任何学科

9、,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某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学习如何思维,教他学习如何象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取组织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动过程,而非只是被动地承受前人研究地成果。 (二)认知结构学习与模块教学 1.正是基于上述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基本认识和发现学习的相关理论,布鲁纳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首先应教给学生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量激增,知识的无限性与学习时间有限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知识更新的周期远远快于学制的设置与教材的编写,人们不可能在校园里掌握一切知识,教师不可能

10、为一切事物而去教每一事物。因此教学的任务更重要的应是使学生掌握一套概括化了的基本原则和原理,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和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提高智力水平。 这里的结构(structure),“按布鲁纳的说法,是指知识构成的基本架构,在此架构中,包含着某些彼此相关联的概念”,即是指知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概念,是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规律性。布鲁纳坚信,任何学科的知识都能引出结构,学校课程设计应尽量把课程基本结构放在中心地位,从而达到他 “任何学科都能以在智能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地任何儿童”的理想。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课程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又分别按模块组织教学内

11、容的设想,其理论依据正在于此。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到普通高中阶段,学生已具备了应有的读说听写基本能力,同时由于相对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个体与个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学习、发展的呼声相应也越来越强烈。而此前的高中语文课程计划与教学内容显然不适应这种需要,于是如何设置具有弹性的、可操作性的语文课程新内容以顺应学生的需要就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模块教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 专家指出,“模块是指学科内部按照一定的线索分成的若干教学单元。模块并不是对学科内容的机械分割,也不是简单地把教学内容化整为零。各模块即有相对独立性,又能反映学科内部地逻辑体系。”

12、“模块是与长周期的课程相区别的一种非线性教学单元,具有小型化、灵活性的特点,可以进行不同的组合,便于不同层次教学阶段的衔接模块具有整合性,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的确,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速发展的矛盾,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三)基于“语文素养”的模块教学设想 “语文素养”是新课标提出的又一新概念,并把它作为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模块教学”的展开无疑不能脱离该目标单独进行。 关于语文素养的含义,不同

13、的人有不同看法,提出不同的见解。在众多的说法中,笔者比较推崇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王晓明先生发表在语文建设2004年第3期的文章语文素养的心理学观点中提出的观点。王先生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R.M.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来解释语文素养的含义。加涅将通过学习而得的结果分为五类:1.言语信息,指用语言表示信息的能力;2.智慧技能,指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3.认知策略,指对内调节控制自己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技能;4.动作技能,指习得的协调自身肌肉活动的能力;5.态度,指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依次为据,“语文素养”相应地可分为互相联系层层相依的五个层次:1.言语信息,主要表现为下列类型的

14、语文知识:课文内容知识,语文知识,课文背景知识;2.语文智慧技能,指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述自己思想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字词句篇的掌握之中;3.语文认知策略,是指一套学习语文的程序,能够支配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高其学习效率,比如一些学习方法等;4.语文动作技能,主要包括发音技能和书写技能;5.语文感与态度,即语文教材中反映出的蕴涵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和审美两大类。 既然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上述五方面获得发展,因此在具体组织教学时,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将教学内容的模块设计成综合性的,每方面内容都按一定标准体现在每一模块中,也就是说,选修课、必修课每个模块都包含有全面提高学生语

15、文素养的要求,按“言语信息”、“语文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语文情感态度”五个维度展开。 通过“模块”组织的教学内容,首先是具有选择性,能适应不同水平阶段学生的需求,便于学生自主自由地发展。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它将普通高中学生应该掌握和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加以归类,并将其基本结构用“模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一个个具体“模块”的学习,自然掌握了该学科的基本框架,从而避免了繁琐、冗碎的知识学习而照样能适应以后的工作与继续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正体现了后知识背景下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育改革至今日已进入向纵深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批评与非议也为对新课标的善意批评、建议与展望所代替。然而,新课标带来的问题无疑要多于它能解决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的解决无疑仍旧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及关心语文教育的各界人士的继续努力。 (石耀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