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女》杂剧“七星掌命”信仰研究.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0349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女》杂剧“七星掌命”信仰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桃花女》杂剧“七星掌命”信仰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桃花女》杂剧“七星掌命”信仰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桃花女》杂剧“七星掌命”信仰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女》杂剧“七星掌命”信仰研究.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桃花女杂剧“七星掌命”信仰研究 元杂剧桃花女破法嫁周公简称桃花女,作者为无名氏(一说为王晔),主要叙写桃花女与周公斗法的故事。此剧在构思上虽然荒诞不经,但在详尽的斗法过程中却对元代的宗教及亚宗教思想,例如民俗信仰、术数思想等有较为深入的表现。当然这些信仰在融入杂剧的创作中是有所选择与改造的,因而体现出与一般宗教哲学意义上的信仰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第二折中出现的“七星掌命”信仰的选择与改造。故而本文拈举此例,分析这一信仰融入杂剧桃花女创作中的特点,并希冀推而广之,以此管窥民俗信仰在元杂剧中的选择与改造特点。 在杂剧桃花女第二折中,小人物彭祖被周公算定必然板僵身死无疑。但桃花女却给彭祖指出

2、了禳星解灾增寿之法躲过了此劫,即在七星星官降临之时,用明灯净水供养星官,请求增寿。桃花女此法就是古代“七星掌命”信仰在杂剧中的典型体现。那么“七星掌命”信仰是如何形成的,在诸多掌管生死的神灵中,杂剧中的桃花女为什么选择了七星而不是其他神灵的呢? “七星掌命”信仰的渊源甚早。早在先秦的祭祀中就包括星辰祭祀,其中自然少不了北斗七星,这点在史记?封禅书中有所记载。在这种星辰崇拜的基础上,渐渐形成了一种“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的星辰信仰,并且这种信仰逐渐被道教纳入道教理论体系中,成为道教生杀理论观念中的重要部分。若从宗教典籍考察,这种信仰最早见载于汉代五斗经之一太上说中斗保命妙经中记载的“北斗落死,南斗

3、上生” 。这一信仰在后世依然有深远影响。“唐代的正一派尤为推崇北斗,道经中的北太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是专门宣传北斗星本命说的。” 同时由于中国古代信仰中“重生畏死”思想的影响,关于向北斗七星祈求增寿的记载变得越来越多,使得北斗七星地位更为突出,而南斗地位则相对跌落,这成为“七星掌命”信仰盛行的思想基础。 有了民众对于“生”的渴望以及“死”的畏惧的思想基础,因此,形诸文字鲜活表达这一需求的文学作品就应运而生了。不过,由于古代中国俗文学并不发达,因此,表现这些信仰的文学作品在史传文学中反而更为常见。例如魏书?崔浩传中载:“(崔浩)乡祷于斗极,以延父命”。后汉书?赵壹传载:“?收之于斗极,还之于司命

4、”。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载,吕蒙病重时孙权为他向星辰请命。太平御览卷753所引的西京杂记以及搜神记卷二都有汉武帝宠妾戚夫人就北辰星求长命的记载。搜神记卷三所载管辂为颜超看相一事亦提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太平广记卷72张山人条引原化记中记载,“(客)以枣木作钉子七枝,钉地依北斗状,仍建辰位,身居第二星下伏”,于是禳除灭顶之灾。最为人熟知的是在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中,诸葛亮就曾在五丈原军帐中禳求北斗七星增寿。 以上论述或许会给人这样一种错觉,既然“七星掌命”信仰有那么深远的接受史以及广阔的接受群体,那么七星星官应该是掌管生死的最重要的神灵。从史实来看,其实不然。而且从时代来看,以上所引文献以唐

5、代以前所占比例较大,至唐以后,“七星掌命”信仰的记载相对减少。那么在中国古代百姓信仰中,掌管生死的神灵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由于中国民间亚宗教信仰的复杂性与功利性,导致民间对宗教与亚宗教的接受大体呈现出普泛性接受的特点。在民间对宗教的普泛性接受态度与功利心态的诱导下,民间信仰中掌管生死的神与仙的关系极为复杂,所处的谱系也很混乱。在林林总总的掌生死的神中,较有势力的有以下几位。最早树立影响的是山海经中掌管不死之药的西王母。但从汉代开始,在各种主生死的神中,一支独秀占据主要地位的是泰山府君(又名东岳大帝)。随佛教的传入,佛教地狱观念及阎王主生死的观念逐渐流行,到唐代阎王渐渐与泰山府君平起平坐,

6、到宋代,阎王这个后起之秀已经完全取代了泰山府君的主生死地位,并对后世在生死信仰问题上产生巨大影响。 其他一些神虽然在生死问题上没有绝对发言权,但随着时代信仰的变化,有的神也会在民众信仰的推动下不甘寂寞地“插手”生死问题,如北斗七星、城隍爷、灶王爷、地藏王、丰都大帝等等。由此可知,七星一直是掌管生死的有影响的神灵之一,但却从未在哪个历史时期占据过主导地位。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在元代的桃花女杂剧中,为何没有选择占据主导地位的“阎王掌命”信仰却偏偏选择了“七星掌命”信仰呢?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是需要重点强调的原因在于,“七星掌命”信仰的接受是一种普泛性接受,而且在这个普泛性接受的过程中渐渐彰显出一种娱

7、乐戏谑色彩,这更符合杂剧艺术世俗化通俗化戏谑化的特点,更方便进行插科打诨,便于融入杂剧艺术创作。 在正式道教徒进行禳星解灾求福的时候,有著道服,走罡步,列祭牲等一系列繁琐的仪式,这是真正宗教意义上皈依性接受的“七星掌命”信仰的最典型体现。而杂剧桃花女所写的禳星解灾之法却非常简单,无需繁琐的仪式,只需要简单的明灯净水就可以供养星官,求得星官的解灾。这一复杂难懂的宗教仪式被简化为简单易行的生活行为,可见杂剧桃花女所体现的“七星掌命”信仰明显具有普泛性接受的特点。这一普泛性接受的特点,使得“七星掌命”信仰相对而言缺少庄严肃穆的气息,更多的具有娱乐戏谑气息,因而民间对七星星官形象的描绘也让人掩俊不禁。

8、例如唐代郑处晦明皇杂录以及郑綮开天传信记中都有七星下凡时被僧一行所捉的记载。更为不可思议的是,这七个星官下凡时的形象竟然被描写为七只小猪,而且这七个高高在天掌管人间生死的神灵竟然被一个只是晓知天文的僧人派去的普通下人轻而易举的抓住并捆进一个极为普通的布袋中,僧一行也因此而成功的要挟七星星官达到为友人增寿的目的。掌握生死的神灵居然如此被戏谑化,其神圣地位被完全消解,根本已无敬畏感可言,故事具有的只是故事讲述功能,传递的只是“资闲谈”、“助戏谑”的功能。这与佛教“阎王掌命”信仰中让人毛骨悚然的十八层地域以及生死轮回的艰难性苦难性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以看出,相比较而言,“七星掌命”信仰比“地狱阎王掌

9、命”信仰更具亲和力,娱乐性更强,世俗化气息更浓,与杂剧艺术的特点更相符合。这必然使得杂剧创作者首选“七星掌命”信仰。杂剧桃花女中有一段七星下凡时外带的一个小星的有关描写来看,体现出插科打诨的色彩,洋溢着一种浓重的幽默之感,可以作为资证。以下援引一段。 (星官下)(小星儿躲桌下科)(彭大云)恰才我明明数着八位星官下来,可怎么则见的七位 这一位到那里去了 (做掇桌见科,云)呀,却原来在这里躲着。(小星做走,彭大扯住科,云)上圣可怜见!(小星云)你扯住我要些甚么 (彭大云)我要些寿岁。(小星做科,云)啐、啐、啐!(彭大云)不是这个啐,我要些寿岁。(小星云)你可不早说。我七位星官与了你多少 (彭大云)

10、他与了我三十岁。(小星云)你今年多少年纪 (彭大云)我六十九岁了。(小星云)这等我也与你一岁,凑做一百岁何如 (诗云)彭祖一百岁,牙齿拖着地,饭也吃不的,教他活受罪。众星官去远了,我赶上去也。 在这段科白里,在彭祖向小星官讨寿岁的过程中以及小星官的下场诗中都有明显的插科打诨。七星下凡为何要带一个小星官?七星下场,为何小星官不随之一起下,而是躲在桌下?遍考之前的文献与传说都不曾有此小星的身影出现。这种不合情理之处表明,小星的出现纯粹是出于杂剧艺术插科打诨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在杂剧中彭祖对给他增加寿岁的小星官一点都不恭敬,戏称之为“油嘴小星儿”更能进一步说明其中的插科打诨色彩。这因而杂剧桃花女七星

11、下凡故事中是在 “七星掌命”信仰基础上的继承与创造,因而,杂剧桃花女选择了北斗七星而非阎罗王来掌命,更符合杂剧艺术的需要,更为成功与明智。 另外,从这两种不同的掌命信仰的感情色彩来看,“七星掌命”信仰比“阎王掌命”信仰更符合杂剧这一特殊艺术形式的需要。随着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土之后,地狱阎王掌命理论也随之逐渐为民众接受,呈现出后来居上大为盛行之势,文学作品中相关记载亦不少。但纵观历代笔记作品中关于地狱的描写,基本都体现出阴森恐怖的氛围,阎王形象给人的感觉也是望而生畏缺少亲和力的。这说明民间在接受地狱与阎王掌管生死的信仰中所持的是一种畏惧心理。这一特点与杂剧艺术的娱乐性有悖,与桃花女的整体氛围也很不

12、融洽。相对而言,道教“七星掌命”信仰更世俗化,更娱乐化,符合杂剧的整体氛围,因而为创造者和观众所接受。由此可见,“七星掌命”信仰虽然从未在生死问题上占据过主导地位,但它在不绝如缕的流变过程中,它比外来的佛教“阎王掌命”信仰有着更为源远流长的文化生命,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虽然在理论体系的严密性方面道教比不上佛教,但在杂剧的创作与欣赏的过程中,对理论性要求并不高。因而相对而言,“七星掌命”信仰在与杂剧结合时,与“阎王掌命”信仰相比,不存在着理论上的劣势。同时,“七星掌命”信仰隶属道教神灵谱系,与桃花女剧中出现的八卦算命、阴阳术数、五行禳灾等思想能够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点是佛教的地狱思想及“阎罗掌命”

13、信仰所无法比拟的。因而在桃花女杂剧中选择“七星掌命”比选择“阎王掌命”更为明智可取。 在元杂剧中的神仙道化剧中,有不少反映道教思想的,但由于创作者与接受者对道教思想的接受程度各有不同,因而在具体的杂剧中也有所区别。以黄粱梦、陈抟高卧等杂剧为代表的杂剧,主要反映的是道教中全真教的思想,主要受众为知识分子,主要关注的是知识分子灵魂的归属问题,强调的是归隐超脱与仕途淹蹇中的抉择与挣扎问题,对人生有较为深入的思考,故而体现出来的接受特征是皈依性接受。而以桃花女、张天师断风花雪月以及萨真人夜断碧桃花等为代表的杂剧,主要反映的是道教中太一教(天师教)的思想,其受众主要是下层市民,因而主要内容不是考虑人生的终极关怀,而是捉符贴?、打醮祭祷、祈福禳灾据等与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问题,由此也更加具有世俗化与娱乐化气息。这种普泛性接受使得“七星掌命”信仰更符合杂剧的需要,因而被融入杂剧创作中。 注释: 1萧登福:太上说南斗六司延寿度人妙经探述J,宗教学研究,1998(2) 2祝秀丽:北斗七星信仰探微J,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1) 3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第333页 4王学奇等:元曲选校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第3册上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