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研究型教学初探.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0693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路分析》研究型教学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电路分析》研究型教学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电路分析》研究型教学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路分析》研究型教学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路分析》研究型教学初探.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电路分析研究型教学初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未来的社会生产方式将促使“学习要适应生产”转变为“生产要适应学习”。为了适应这种新经济的特点,需要变革学习的方法,“研究型教学”就是在这种新的知识经济需求下诞生的。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研究型教学中,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和研究式的自主学习;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教学资源,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控制。研究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电路分析是我校计算机及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授课对象包括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

2、息科学与技术、应用电子、物理学等专业。对培养学生“电工”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其他任何电类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笔者从2006年担任电路分析课程主讲教师以来,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 1.电路分析研究型教学模式 1.1传授式转变为互动式 传授式教学主要为学生解释“是什么”的问题,这使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建立的知识结构,而缺乏自身对知识结构的深入思考。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在提出问题并激发学生求知欲后,

3、考虑问题如何提出、如何引导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将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将课程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示给学生。例如,在讲解一般电路的分析方法时,先介绍较为简单并很容易理解的“支路电路法”,通过例题让学生自己发现该方法的繁琐性和一定的局限性后,提出“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之类的问题,进而引入“网孔电流法”、“节点电位法”等其他解决途径;介绍完“戴文宁定理”后,引导学生主动提出“该定理在具体运用中有什么用途”这类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不仅能对“戴文宁定理”加深认识和理解,还可进一步的引出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由此可见,互动

4、式学习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思考者和积极的参与者,教师只是资源的引导者,被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学习将以问题为主,并且以动态(需要重新定位、发现、摸索其中关键事实和规则)的问题为主。 1.2传统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 教师的讲述及传统的板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通常要用多媒体配合讲解,使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所学内容,改善和改进他们的学习和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形象、生动、高效。电路分析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始终是围绕着电路图这个主线展开的。传统教学在黑板上画图费时、费力,有时还很不准确。而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电路图既标准

5、又清晰,有利于直观的讲解和分析问题。例如,利用叠加定理分析问题时,需要分别画出每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的等效电路;用相量法求解正弦稳态电路时,必须画出电路的向量模型图;讲解利用齐次定理解决梯形电路时,需要分步画出其戴文宁等效电路等等,采用多媒体教学就避免了浪费课堂上画图的时间。但多媒体教学也有一定局限性,有时会存在过多的演示和过早地呈现结论的现象,使学生只见步骤不见过程,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公式的推导及逻辑性较强的问题,还是板书的形式较为合理。因此,笔者强调的是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

6、果。 1.3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 研究型教学的三个过程是理论、抽象和设计,其后两个过程主要通过实验,特别是面向设计的实验来完成。在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也是研究型教学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践教学是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验证所学的理论,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控制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多样化的实验设计手段,在保留以人工设计、安装、利用示波器等测试仪器进行调试为主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模式的同时,还增加了在EDA平台上进行设计、仿真、下载、演示等(如Multisim、EWB、Matlab)。软件仿真实验以其独有的直观性、实时性、逼真性、操作灵活等特点,深受学生欢迎

7、。仿真后再在实际条件下进行测试,让学生从认识问题开始,到实验,设计,综合设计,各种设计竞赛,以及创新实践,从而使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1.4封闭式教学转换为开放式教学 对于电路分析这样一个发展如此迅速的学科更应该提倡将静止不变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动态的“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就课堂教学题材而言,它不仅仅拘泥于课堂、课本,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讲授内容拟订研究课题,指点学生自查资料,自行研究,掌握撰写科学小论文的方法。例如在学完“向量法”分析正弦稳态电路以后,要求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就正弦稳态电路求解最大功率传输问题的方法做个小结,写一篇论文,引导

8、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就课堂例题或练习题而言,开放式教学要体现在答案的开放性、条件的开放性、综合开放题的开放性上,课外答疑和批改作业也是该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批改作业和答疑,可以了解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可进一步开阔思路,个别学生还可利用课外答疑时间与教师探讨在解决开放性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教师既作为指导者,更作为参与者,学生不仅能从教师处得到指导,教师也从学生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总之,开放式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2.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效果 笔者经过一年多的电路分析课程教学,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及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技术、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效果良好,学生参与度高,得到了学生普遍认同和支持。目前,很多学生对电路分析这门课有了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成绩明显提高,动手能力显著增强。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21世纪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研究型教学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采用的“启发式+问题式+实践”研究型的教学,主要是想培养学生学习电子类课程的兴趣,希望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的目的。这种方法在我院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中已见成效,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还需要对研究型教学的模式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