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教学方法探索.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0806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教学方法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管理学》教学方法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管理学》教学方法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学》教学方法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教学方法探索.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管理学教学方法探索1 管理学课程的性质、目的 1.1 管理学是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之一,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 一。它是学习各门专业管理(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的基础课。这门课的开设目的主要是使学生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增强学生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的适应能力,为学好其他管理课程和从事实际管理工作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并由此培养管理理念和管理素养。 1.2 给新生开设管理学课程所具备的优势:新生具有强烈的渴求知识的欲望。经历了12年艰苦的拼搏,终于进入了12年来朝思梦想的大学,那种对大学的向往、好奇和要在大学里使自己脱胎换骨的欲望在课

2、堂上展露无遗,他们上课特别认真,神情率真恳切。这些恰是激发教师上课激情的原动力。 1.2.1 新生受不良学风的影响较少。一般来讲学生入校一年后基本熟悉了校园生活,也结交了许多高年级的同学,这些高年级的同学会给他们讲述一些自己在校期间的感受,其中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而新生因为刚入校谁也不认识,无法尽快地与高年级的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因此也很少从他们那里得到有关学习的相关信息。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较为容易的把自己的教学思想传递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心理摩擦也少。 1.2.2 个性较强。市场经济的社会强调的是个性的发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们,其个性都较为强烈,言语中常带有“

3、我认为”,行动中意在表达这就是我。这种个性很适合在课堂讨论问题,因为他们思想约束少,又愿意将自己表现得与他人不一样,因此常常能将自己的观点毫不掩饰的表达出来,有利于教师引导。 1.2.3 接受先进理念快,想象能力丰富。因为时代变迁快速而高效,使现代大学生思想也随之快速的变化,他们对新名词、新鲜事物的接收非常快。因此,当他们坐在大学教室内接收管理学的知识时,特别认真。 1.3 给新生开设管理学课程面临的挑战。开设管理学不仅要传授管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管理专业的学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素养培养起来。但是现代大学生与80年代以前的大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社会背景完全不同,因此学生的特点与那时的学生差异较大

4、。 1.3.1 自理及自立能力较差。经历了12年的应试教育,习惯了由教师安排学习计划和由父母安排生活起居。近几年的独生子女较多依赖家长,无止境的向家里伸手要钱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从没有想过自己已是成年人如何尽可能向父母少要钱,尽可能的凭借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从生活中体味人生。而学习管理学,只有在具有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和对校门以外的社会的初步了解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管理学的内涵。但独生子女出生的新生恰恰缺少的就是这些。 1.3.2 以我为中心。因为社会提倡个性化发展,加之新生们又都是独生子女,尚处于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因此他们很少考虑行动过后产生的后果,仅凭感觉行事。这种价值判断标准对于理解管理

5、学的内涵有一定的障碍。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常用这种标准衡量是否合适。作为管理者要调动人的积极性,首先要了解人的需求,但凡事以“我”为标准判断是不能把握人的内需也根本不可能挖掘人的潜能。 1.3.3 抗挫折能力较差。因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这个社会对学生的判断标准就是成绩,因此,凡在校学习成绩好的就是好孩子,学习成绩差的就不是优秀的孩子。学习好的孩子一直是学校和家庭的宠儿。因为以成绩论英雄,而忽视了学校的首要功能是如何培养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诸如如何具有责任感如何学会与人相处等。而进入大学的学生优越感要强于没有进入大学的人,但是一旦不能适应高校自主生活、自主学习的的环境,挫折感就特

6、别强,“郁闷”的心理随之而来,甚至有些学生还产生了还不如不上大学的念头,因为他们觉着在这里他们不是最优秀的,他们被众多优秀的人淹没了。 1.4 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所需要的管理人才的基本素养。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了集体,而忽视了个性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在社会中所占份量的增加,人们开始注重人的个性发展,重视挖掘人的潜力,因此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在中国变成了最热门的话题。而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已渐以形成了自己对人才素养的基本要求。 对不同岗位人的基本要求:社会分工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岗位设置,因此对不同岗位的人的基本要求也不一样,例如:营销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筹划能力、应变能力等;战略管理

7、经理应具备前瞻能力、筹划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会计主管应具备规范意识、写作能力及协调能力等。 对不同岗位人的专业要求:由于岗位不同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也就不一样,例如:营销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营销知识;战略管理经理应具备战略管理的基本知识;财务主管应懂得的基本的财务程序,掌握会计基础知识等。 1.5 社会选择大学毕业生标准的演变。八十年代由于我国办学条件有限,只有少数人才会有机会上大学,因此人们把大学毕业生看成精英,认为他们才是创造和主宰社会的人。那个时期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接轨的年代,但多半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由于受人才理念和社会基本情况的限制,八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 九十年代

8、人们要求大学毕业生既具备知识又具备操作经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在社会中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以及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大学毕业生也越来越多,就业也越来越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但是,毕竟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人们对市场的观念尚不成熟,急功近利的思想较为严重,因此在选择大学毕业生就业时,要求他们既具备知识又具备操作经验,到了企业或公司就能挑大梁。 1.6 高效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的十大管理素养。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和成熟,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将来从事管理工作,而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学会与人打交道,因此在个人素养方面就有特殊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重培养他们

9、的: 语言表达能力:用语言将自己的思想能准确地表达出来。社会就是由人组成的,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沟通。 观察及判断能力:能洞察人的个性把握人的内心变化以利及时调整人的情绪;还能观察事物的微妙变化以利及时解决问题和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找准自己的社会位置,以及在不同群体中应扮演的角色。 体恤心:体恤心就是体察他人之苦,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它能够帮你体察员工及客户的疾苦,能够根据他们的感受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和调整,使自己的管理更合理更人性化,公司也因此凝聚力增加,公司产品所面对的消费群体也会得到稳定和扩大。 责任心:责任心强的人,可以自觉地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是隐性问题)妥善解决掉。 规范意识

10、:规范意识决定着执行力的高低。如果执行者规范意识强,他会按照已有的计划踏实、认真地完成。 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强易于开拓新局面。 应变能力:一个有作为的人要随时能面对突发事件,处惊不乱。 意志力: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如果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有坚强的意志来克服困难。 合作精神:组织的任何工作和项目都不是单一的,都是由多个部门、多个人共同努力完成的。因此,需要你有合作意识主动去与他人沟通协作。 良好的心理素质:随时都能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一个平衡态。 学习能力:社会在发展,会有许多你从未见过或听说过的知识、事件出现,如果想与时代同步,就必须不断的学习。 策划能力:即给你一个

11、项目你能将它形成一份可执行的计划书。或要你去开掘新市场的规划能力。 2 管理学教学方法探索 我校经济管理学院面对院内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的管理学授课学时为45。在以往的课程环节中包括授课、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和课程结束考试。在这样一个环节中,学生们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讨论仅给他们提供了锻练口才的机会,而从未接触过校门以外的社会的学生们,在讨论企事业单位的案例时经常出现大话或空话连篇,讨论不到问题的实质,时间久了他们自己也感觉无聊。因此,在这样的课程安排中,学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素养很难培养起来,因为他们没有感性认识。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管理学的特殊使命,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已取

12、得初步成效。我认为安排教学内容时应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 2.1 内容改革 2.1.1 讲授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忽略了中国管理思想的讲授,较多地引用国外的成功案例,这样做的效果是,我们永远走外国发展的路,永远跟在人家后面。但是管理的本质是调动的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而由于受地域、经济条件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差异较大,因此,仅介绍国外的案例,而对中国从古到今做得如何、为什么的问题讨论甚少,显然失去了研究和学习管理学的意义。所以本人认为,在讲授管理学历史一章内容时中应加进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的起源以及对中国历史地推进所起的作用等,使学生们认识到,中国人的管理思想是很博大精深的

13、,管理思想得形成与人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案例讨论应注重寻找能让学生感受到的和能够理解的案例,只有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情趣和达到讨论的目的。 2.1.2 活动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管理素养,在授课之外,还应结合授课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活动内容,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体会什么是管理,自己已经具备了哪些基本的管理素养,还不具备哪些管理素养,今后应该怎样去努力。活动时间从讲完绪论开始布置。这样做是在学生对管理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提出活动要求。活动形式是以团队为单位展开。 团队成员自组活动。 目的:考察学生捕捉信息、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创新能力。 形式: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自组15分钟的活动,活动内容和学校以外

14、的事情相关,例如营销、公益等,给定的时间既不能剩余也不能超时,如有盈利给与加分,准备时间一周。活动地点:上课的教室。 分数:该项活动占总成绩的30%。 教师打分依据:捕捉信息和决策的能力是看活动是否能吸引在座的观众,因为在座的观众内心需要什么,是团队通过调研和分析判断得出的;计划是否周密、活动时间的掌握,人员安排是否合理、活动内容是否有新意决定着计划、组织、控制、创新的得分。 2.1.3 学习能力,将领导寿命周期理论作为学生自学和自讲的内容。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省能力。领导寿命周期理论内容是下属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中领导所使用的领导方式。学生通过自学这部分理论,明白自己在不同的环境都

15、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中成长着,因此没必要因为自己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也没必要因为自己接触新领域而自信不足。因为是自学所以印象特别深刻,其教育意义也不一般。 分数占总分数的10%。通过提交作业打分。 2.1.4 成绩,虽然游戏设计了多种多样,但如果不把考核列入总成绩中,学生对游戏的目的就不重视,很可能出现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一场。因此,最终还要把游戏的考核成绩纳入期终总成绩中。 课程考核形式和成绩构成是理论笔试+管理素养测试。其中,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60%,管理素养考核占总成绩的40%。 管理素养中的综合能力的考核主要从沟通、决策、计划、组织、执行、游戏结果等几个环节来打分。 2.2 实施办法。可以将总授课时数60%的时间用于讲授理论,其余40%或利用课余时间用于管理素养的培训和考核。 3 建议 通过以上改革,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对管理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培养能力是系统化的,单靠一门课程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对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从培养学生的管理素养出发,建立一整套的培养方案,而不能只是把思维停留在把知识传达给学生就算把学生培养成人的基础上。市场在选择学生,学生也在选择学校,希望高校能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圣地。 收稿日期:2008-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