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指归》“有无一体”论初探.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0926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指归》“有无一体”论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老子指归》“有无一体”论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老子指归》“有无一体”论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子指归》“有无一体”论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指归》“有无一体”论初探.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老子指归“有无一体”论初探老子之“道”是不可言说的。这种不可言说的特性一方面使其难以理解,另一方面则使其获得了更大的诠释空间。历来为老子作注者颇多,但是,众多的注释家中以王弼之作最为著名,就连何晏也折服于弼注玄理精妙。这说明王弼的注解是颇得老子精义的。王弼注解老子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对“道”的概念的创造性解释。王弼注老子首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说:“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

2、,玄之又玄也。”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王弼是以“无形无名”解“道”的。更进一步,在老子第四十章注中王弼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元也。”于此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王弼是以“无”解“道”的。以“无”解“道”使王弼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思想史的创新都有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循着历史的脉络我们可以发现,早在严遵老子指归中就已经出现了以“虚”、“无”解“道”的倾向。晁说之曾对王注有如此评价:“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卷真得老子之学欤!盖严君平指归之流也。”王注和严遵指归之间确有很多相近之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两者对“道”的注解方式的相近。正是严遵开

3、创了以“虚”、“无”解“道”的先河。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老子之“道”在严遵指归中是如何向“虚”、“无”方向转进的。 一、万物之生也,皆元于虚始于无 指归开篇就揭明了天地万物的来源,其日:“天地所由,物类所以:道为之元,德为之始,神明为宗,太和为祖。”这句话除了说明天地起源的过程以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信息,“元”、“始”、“宗”、“祖”都是形象的比喻,这是借用人类世系构成、传续的方式来暗示世界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可以说指归天地起源的框架中蕴含有本体论的因素并非偶然,这种比喻本身已经暗示了天地发生的整个过程是可以反溯的。实际上,严遵是借用这个虚设的天地起源的过程来昭示一个道理,即天地万物、人类社会

4、的根本在于“虚无”、“自然”。 指归中“道”的展开方式是经由“道”、“德”、“神明”、“太和”、“万物”而层层相生,到了“万物”的阶段,“道”已经完全展开。在“万物”的层面,其之前“道”所展开的诸环节并未消失,而是都和谐混融地被涵括在“物”之中。指归说:“道德神明、清浊太和,浑同沦而为体,万物以形。”这说明“有”和“元”不是割裂存在,而是相即于一体。实际上,严遵所构建的天地起源论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有形的“物”的阶段更容易发现作为“有”之根本的“无”。如上文所述,“道”通过“虚而实。元而有”的过程而展开至万物,我们同样可以在万物的层面通过“实而虚,有而无”追索到无形的“道”,它就是“虚之虚”、“无

5、之无”。这里,严遵已经把“道”向“虚”、“无”的方向推进了。 对此,严遵是用经验的方法来进行论证的。指归说:“木之生也,末因于条,条因于枝,枝因于茎,茎因于本,本因于根,根因于天地,天地受之予无形。华实生于有气,有气生于四时,四时生于阴阳,阴阳生于天地,天地受之于无形。”嘲我们所惯见的天地万物都是由无形的“道”演化而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道”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通过有形源于无形的逻辑,严遵实际上把“道”的内容置换成了“无”。以“道”为最终根据也就相应地转换成了以“无”为最终根据。实际上,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都可以进行这种追问,这种追问的结果也必然是“万物之生也,皆元于虚始于无”,而在指归中“虚

6、”和“无”正是“道”的基本内容。因此,“吾是以知:道以无有之形、无状之容,开虚无,导神通,天地和、阴阳宁,调四时,决万方,殊形异类,皆得以成,变化终始,以无为为常,无所爱恶,与物大同,群类应之,各得所行。”最终,无论有、无、同、异,都是依“道”而行的,“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本。以道观之,有无是一体而生的,“道”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根源。 “万物之生也,皆元于虚始于无”,这里的“虚无”即是“道”,“道”贯通有无,是世界运行的根本法则,世界是有无一体的存在,万物由得“道”之多少偏正而各不相同。“道”就像一个泉源,由这个泉源而汩汩流动的水流可以汇入小溪,可以汇入江河,甚至流人大海,但是,无论在哪里,水的

7、根本都在这个“泉源”。在“道”的支配下,世界可以尽显其丰富性、多样性,善恶虽异,但“二者殊途,皆由港行,在前在后,或存或亡”。 由此可以看出,“万物之生也,皆元于虚始于无”的重点是强调“无”的根本性、支配性。从生成的意义上看。由无生有是万物的产生;从本体的意义上看,由有溯无则是追寻万物之本。“道”在宇宙发生过程中的先在性和在世界运行的整个过程中的根本决定性就这样被建立起来。与王弼的“以无为本”相比较,严遵实际上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但是。他们得出这种观点的途径却完全不同。严遵所构建的天地起源的框架是指归的理论基石,凭借这个基石,严遵借用宇宙论的形式,从宏大的天地生成的角度来追寻这个形下世界的根本,

8、而王弼则单刀直入,干净利落。这鲜明地反映了严遵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与王弼不同,这是哲学思维水平的反映,在严遵所处的时代,他虽然认识到了“无”的根本性地位,但还是需要通过天地起源的过程来论证这个结论的有效性,而到了魏晋时期,王弼已经可以省去这个繁琐的论证过程,直接把“以无为本”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提出了。两个时代哲学思维水平的巨大差异也从侧面说明了魏晋玄学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没有了历史的积累,魏晋玄学就不会如此高屋建瓴。诚如中国老学史所指出的,思想史的链条不可能是间断的,这是指归的理论意义和历史地位所在。 二、变化由反 人有许多偏执,例如:“知进不知退”、“知得不知丧”、“知有不知无”、“知刚不知柔”、“知成不知败”、“知外不知内”等等。目光一味向前就会丢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