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隐性祭祀仪式初探.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1131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隐性祭祀仪式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隐性祭祀仪式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隐性祭祀仪式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隐性祭祀仪式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隐性祭祀仪式初探.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隐性祭祀仪式初探关 键 词 文化人类学;祭祀仪式;许三观;祭祀文学传统。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已经从市场和学术的角度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在这部小说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认为还有继续探讨的可能性,这就是在许三观先后多次的卖血过程中,存在着隐含的类似于祭祀仪式的描写,并且这种祭祀在小说中被不断的重复。我认为这是值得人们注意和认真研究的。本文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入手最后回归到文学中,对这种潜在的祭祀仪式做初步的研究。 所谓的祭祀,英译为“offer sacrifice to gods or ancesters”指的是向神灵或者祖先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这

2、种祭祀活动和仪式可能最早产生于原始的巫术。在原始人的心目中,无论是人类还是自然界都是受到某种不可了解的神秘力量支配的。在弗雷泽的人类学专著金枝中,将原始人理解的这种“思想原则”归结为两类:“一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第二是物体已经相互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前者可称之为相似律,后者可称为接触律或触感律”。以上的两个原则,被弗雷泽统称为“交感巫术”,即物体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应可以超时间、超地域的相互作用,把一个物体的推动力传输给另一个物体。 或许正是因为坚信这种超时间和超地域的相互作用,所以产生了所谓的祭祀仪式。原始时代,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甚至许多行为在当今的人

3、们看来是极为可笑和幼稚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现今生活中的许多不经意的习惯和潜意识都受到这种原始思维和基于此产生的祭祀和禁忌的影响。 自古至今,无论海内外,对于“文学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命题一直争论不休。但是,无论把它说成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还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我们虽然不能武断的说它就是现实的一种折射或反应,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和人类思维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禁忌和祭祀是很常见的现象。 一、深藏于行文中的血液禁忌与祭祀仪式 许三观的故事围绕着其一生的多次卖血展开,给人一种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惊心动魄之感。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于许三观的数次卖血前后的心理动机

4、和隐藏在卖血前后的隐性仪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仔细阅读后进行简单统计,余华在这部作品中总共写了许三观的十二次卖血经历。 “始于好奇,终于慰藉”其中出现最多的卖血理由是为了一乐一个并不属于他的孩子。其实“一乐”这个孩子的设定本身已经带有了浓厚的社会伦理学的意义,研究的文章也很多,在这里就不做赘述。许的每次卖血也都是为了满足其保护家人和自己生存的最基本愿望,每一次的卖血基本上也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既然卖血是为了满足生存,那么我们必须先要看看许三观对于血液的认识。 许三观对于血液的认识是通过在第一章中由他和爷爷、四叔和之后发展成为其血友的龙根、阿方和李血头的对话中交待给读者的。在这个过程中,经常参与买

5、卖血液的人们将他们对于血液的认识传授给了许三观,同时也教会了他卖血的一些仪式。但是与其说是传授,我认为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将许及读者心目中有关于血液的潜意识调动出来,制定了一种可以量化的标准。 这又涉及到了血液禁忌的问题,其实有关于血液的禁忌,其形成应该是相当原始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每天要与野兽搏斗在山林中闪跳腾挪,不可避免的受到伤害而造成流血。而血液的流出所伴随的必然是痛苦甚至是死亡。也正是这样的原因,血会令人很自然的联想到死亡和痛苦,引起人类的惊恐。而至于为什么人或动物会死亡,也正是困扰原始人类的难题之一,按照原始的思维,人们对它的解释就是血液里面含有生命的灵魂,或者是含有某种“神秘

6、的元素”。世界上很多的民族都相信血中含有动物的灵魂,他们相信血就是它的灵魂或生命的本身。关尹子?四符篇云:“一为父,故受气于父,气为水;二为母,故受血于母,血为火。”所以血气乃是受之于父母以成己身的基本元素。故礼记?中庸又有“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的说法。因此,“惜血便成为人之常情,而失血亦成为一种禁忌了。如果某个人面色苍白,便说此人是失了血、血气不好,是不吉祥的兆头,需要赶归想办法调治,否则人们便不敢过于接近他,本人也会因此而烦躁不安的。如果真的受伤失血了,就更是要加紧补养了,最好是杀只鸡,一方面补身子,一方面还可讨个吉(鸡)利。在这种信仰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对于献血、抽血是颇有顾虑的,如果

7、没有道义上的考虑,那是绝不会去做这种事的”。 如果是基于以上的原因,那么似乎不应该存在爷爷村中人所相信的“卖血是自己身子骨结实的证明”这样的观念了,更谈不上是“一个男人成家立业的基石”。但是试想,在那样一个以卖血为生的村子中,人们为了寻求一定的心理安慰,按照原始的思维逆向推导出这样的一个理由,也是合情合理的吧,而且这种推论在接下来的行文中也很快得到了印证。 四叔告诉许三观,卖一次血挣的钱比在地里干半年活儿挣的都多,这里的男人没有不卖血的。但随后又说,其实卖血就是卖命,身子骨不结实的话会连命都搭进去的。这显然说明了血就是命这个观念的根深蒂固,同时这个观念在后来许三观卖血的过程中也逐渐根植于他的心

8、里。每次卖血都是对自己命的一种损耗,都是为了延续生命而对禁忌的一种打破这种潜意识很显然已经或者说本来就存在于许三观和这些卖血者的内心深处,所以才产生了那些必须严格遵守的仪式,从某种角度上,也可以看成这些卖血者对于触犯禁忌所做出的补偿。 说到这些潜性的仪式,这是从故事的第一章就开始不断重复的具有祭祀性质的东西,而且在每一次许三观和其他人卖血的前后都会不断的重复。撇开读者容易对其产生的同情和怜悯,而单纯的叙述这一仪式的程序,我们看到:每次卖血前,他们都要带着碗,目的是用来喝大量的水直到牙根发酸,如果实在喝不下去,还要先吃盐让自己口渴,以此逼迫自己喝大量的水。卖血的时候,一定要与血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9、,所以总是带一些家乡土产或者是给血头一些回扣。卖完血之后,大家都要去饭店要一盘猪肝二两黄酒,而且还要把酒温一温。 这就是所谓的卖血的仪式。如果从人类学的角度上看,是有着深刻的含义的。 大量的喝水而且控制住不去上厕所,目的是稀释血液,姑且不论是否科学,但是目的是为了减少血液的流失,不至于损耗太大的元气。而二两黄酒一盘猪肝则更好解释,动物内脏尤其是肝脏,承担着造血的任务,人们食用肝脏实际遵循的是相似律的原则,希望使自己的肝脏得到强健补充自己的造血功能,喝温黄酒,直接来自于人们卖血之后觉得冷这样的实事,用来补充自己的热气。而与血头建立良好关系的这一点,除了为了使自己方面卖血之外,可能还来自与人们的某

10、些潜意识,即血液中既然包含着人的灵魂和生命,那么,掌管这种卖血活动的血头在某种意义上就充当了古代祭司的职位,具有着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地位和绝对的权威。 二、中国的祭祀文学传统和许三观卖血记对其的继承和发展 其实,上文所说的这种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着仪式和人类潜性心理的作品不仅仅体现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我国的文学作品中自古就有着体现祭祀和仪式的传统。诗经和楚辞里就收录了大量的祭祀使用的歌曲。这都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描写这种潜在的祭祀仪式的作品可谓不胜枚举,代表了湘西世界人文精神的沈从文,体现浓郁藏族风情的扎西达娃等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但是我认为将这种祭祀和人类潜性

11、仪式所代表的人类伦理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作品就是鲁迅的小说祝福。 因为这篇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表现或者无意识的表现这些传统的祭祀活动和隐性心理,而是高于此,将自己要讲述的故事贯穿其中,借用这样一种人类共有的困惑去讲述悲剧。 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人间的悲剧,而是在人鬼神三元立体世界中完成的,所以从表面上看,祥林嫂最不幸的时候是她两次失掉了丈夫而唯一的儿子又被狼叼走。但是当我们用这种原始的祭祀仪式的角度去分析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祥林嫂悲剧命运最强烈的时刻,恰恰是通过关键的祭祀情节来实现的,这些捐门槛、不让其参加祭祀等等,无论是在推动情节的作用上还是悲剧感上,都远远的要超过那些看起来非常重要的人生悲剧时刻

12、。而正是通过这些一连串的禁忌和信仰的悲剧才使得这个故事逐步升级。 而就这个方面来说,我认为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无疑走的更远。首先是就祭祀仪式的设置来看,前人几乎都是将这种祭祀简单的和民间的传统和民俗联系在一块儿,通过直接的民间祭祀活动的描写作为手段,达到叙事和抒情的目的。而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这种祭祀仪式被不断的故意重复来强化其地位,但是却使用了隐性的手法,不着痕迹,很难让读者一眼看出其具有的原始祭祀色彩。但正是它是祭祀仪式,而且又是隐含在叙事里的,才让人没有防备的勾起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触动人类心底的恐惧和同情。其次,纵观以往类似反应祭祀仪式的文学作品中,祭祀仪式在叙事中

13、起到的作用单一,例如祝福中,仅仅是将这种仪式简单的处理成迫害人精神世界的罪魁祸首,其实这也是这一类作品的普遍倾向。但是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祭祀仪式不再简单的被认定为落后的封建的和愚蠢的,取而代之的是作者对于人类本身的全方位思考。祭祀仪式的本身到了当代只是人类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而已,而真正有错的可能是人本身,可能是这个时代,也可能仅仅是某种可笑的制度。这种思考的开放性本身也加强了文章的深度和批判的力度。第三,由于祭祀仪式本身来自遥远的原始时期这样的一个特性,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它往往与现实社会是脱节的,也就是说不具有时代性。这通常也是产生第二点的原因。但是在余华的这部作品中,我们看

14、到的祭祀仪式是与时代接轨,同时又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祭祀仪式。 比如卖血的本身就是不符合人类的血液禁忌的,但是为了生存,农民们别无选择的从事了这种“新兴行业”,从而才派生出了这样一种对于血液的祭奠。而祭祀的方式和内容都已经明显的带有了现代社会的色彩,可以说是祭祀仪式在现代社会的“变形记”。这种很强的时代感,又在一次次卖血的过程中得到强化,随着仅仅是几十年的个人历史也在不断的变化。比如请二乐的“队长”、在困难时期让全家人能吃上一顿好的,或者是最初的娶亲。这种卖血目的随着时代变化的情节,也具有这极强的历史感。 所以说,许三观卖血记作为余华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所隐含的祭祀仪式具有很强的探索和实验性,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反映了人类的潜性意识的同时,有很好的把握了现实感,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注释: 英J.G弗雷泽:金枝第15页,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洪治纲:“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载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4期。 任骋:中国民间禁忌第一部分禁忌的含义中的第八节人体禁忌,作家出版社1990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