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引《诗》浅探.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1150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引《诗》浅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语》引《诗》浅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语》引《诗》浅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引《诗》浅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引《诗》浅探.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语引诗浅探孔子在论语?为政篇针对诗经总结性地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一句,原本出自诗经?鲁颂?o,其文曰“思无邪,思马斯徂。”此诗以骏马善于行走、稳健直行的特点来颂扬鲁公崇奉先贤、品行无邪和治国有道之德,进而譬喻人能恪守先贤遗训,崇德守道,不为邪曲所动的道德意义。在孔子看来,诗经引人向善,远离邪恶,是人之教化不可或缺的修养渠道,因此,孔子在对弟子的言谈身教中广泛涉及和引用到诗经的内容,这样一来,诗经和儒家的德行修养、礼乐教化、处世态度便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教与德行修养 孔子强调“文质彬彬”,在他看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雍也),因

2、此一个人的德行修养应该以“仁”为核心,并兼习礼乐射御书数以塑造外在行为表现,在躬行实践中坚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的自我道德提升,最终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因此,从儒家德行修养的角度出发,就要求个人的行为符合礼乐规范,而且要向先贤圣王看齐。因此,对于崇尚先贤圣王仪范并着重强调“吾从周”(八佾)的孔子来说,满载先代遗风遗德的诗经无疑就是儒者德行修养的典范。其德行修养的基本方法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本出自于诗经?卫风?淇澳篇,原文为:“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般认为,这首诗是称赞卫武公就像淇水岸边的绿竹虚心高节、凌寒不凋。最为歌颂的

3、是卫武公像精心加工象牙玉石一样修身养性、增进德操,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且内外兼修,是真正“文质彬彬”的君子。对于切磋琢磨的本义,毛传有言:“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是指针对不同材质的器物而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精化加工。延伸到道德修养而言,就是在日常躬行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和提高自身德行的修养方法。 论语?学而篇对切磋琢磨的德行修养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孔子与其弟子子贡的一段对话中,子贡向孔子请教应该怎样看待“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对此,孔子“许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至也”,252指出“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德行则更为可贵。孔子最后对子贡表示赞许地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

4、往而知来者”。即是在肯定子贡不仅理解了这首诗的原意,而且进一步提炼出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道德践行原则。对“告诸往而知来者”,朱熹的理解认为:“往者,其所已言者。来者,其所未言者。”253 孔子所提出的“贫而乐,富而好礼”相对子贡所讲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3而言,无疑是一个儒家道德的精进过程,就像将已有的材质加工成器皿,然后再将已经成形的器皿加工得更加精美的过程一样。在孔子看来,诗经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其文采迷人,词句精妙,更因为诗经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德行修养的方法和典范-切磋琢磨为方法,先贤圣王作典范。这样看来,诗经以文采词句为“文”,以思想内涵为“质”,也算得是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了。

5、而孔子的高明之处,就是善于透过诗经之君子的文采词句,挖掘领悟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兴观群怨”引诗与思维和表达 儒家主张“绘事后素”4的修养原则以仁德为本,礼乐仪容次之,智巧言辞为末。尽管“言辞为末”,但并不是完全置之不理。所以孔子反复强调“不学诗,无以言”(季氏),而且针对引诗经之于言辞和表达的功能总结性地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简言之, “兴”体现了诗经由物及道、由景及情的启发作用,“观”表达了诗歌的认识省察作用,“群”和“怨”则表达了诗歌的政治伦理和人伦教化作用。三者的统一,事实上也就是从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层次

6、上来肯定了诗歌的社会功能。正是由于对诗经的重视,所以孔子连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以及“不学诗,无以言”等感叹。 “诗,可以兴”,可从两方面来解,一是用以说明文学创作的方法,如郑玄所谓:“兴者,托事于物。”5刘勰所谓:“兴者,起也。”6二是用以说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和政治功能,即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释孔子意谓:“兴,引譬连类。”意思是通过对诗经中的个别事物的形象引喻起颂,使人由此而联想到与此相关的同类事物,以及由这些事物而生发出深刻道理,进而实现诗经的德行教化功能和社会政治作用。朱熹所谓的“感发志意”2178则是指诗经之德化功能不在于具体形象的理性说教,而

7、在于通过激发人的情感意志,进而从感性领悟和思想活动中获得教益。 “诗,可以观”,诗经之“观”的功能,涉及到诗经学上的“采诗”历史,即指当时在社会上盛行的一种风气-采献诗歌,藉此观察风俗民情,并以诗论政,将诗作为讽谏时政的重要工具。对此,班固汉书?艺文志云:“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7时至今日,“诗,可以观”已经脱离了其本身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功能,尽管如此,诗经之于后人的道德反观作用却永恒性地存在,其道德反观作用即体现在通过诗经来观察和了解古人的生活、思想和道德世界,并以此来反观和省察自身,使自身修养不断完善和提高。当然,“观”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政治民俗和古人之德,还包括

8、对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的认识,即孔子所说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可以群”,意思是指诗经用于交流中能更好地促进思想感情沟通,进而实现协调人际关系、强化团体凝聚力的目的。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诗,可以群”的正是君子之间“和而不同”的纽带。从孔子仁学的思想角度来看,诗经之于个人修养、思想交流和治国安民的功能无疑都服务于“仁者爱人”的伦理境界,最终实现道德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的君子乃至圣王境界。从这个角度来看,“群”就是通过对诗经的共同感悟和吟咏,进而实现以伦理情感为纽带的和睦相处和亲近互爱的君子境界。最终从“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9、)的道德修养推及到政治上的“迩之事父,远之事君”(阳货)。 “诗,可以怨”,一般认为是通过诗经来表达怨愤,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政治生活中的“怨”,即孔安国所说的“怨刺上政”,强调通过吟咏和表现诗经本身所包含的怨愤之情来劝谏和讽刺统治者的为政方针;二是伦理和感情生活中的“怨”,例如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8表达的是贵族小妾对贵夫人心胸狭隘的怨愤,“信誓旦旦,不思其反”9是被弃妇女对丈夫的怨愤。孔子所说的“怨”也不仅限于政治方面,如“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即是从交际和伦理道德的层次上来讲的。 三、“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品诗与处世态度 诗经与儒家德行修养和思想表达紧密联

10、系的同时,也是儒家处世态度和人生境界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来源,恰如诗?邶风?绿衣所说的“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所以,孔子引诗经,重点不在于诗经的具体所指,更在于诗经的境界。主要可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对待情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的态度;二是对待言语“慎尔出话,敬尔威仪”10的原则;三是对待物质生活“不忮不求,何用不臧”11的心态;四是对待万千事态保持独立人格、拒绝“深则厉,浅则揭”12的精神。 首先是对待情感,应抱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态度。孔子曾深为赞叹“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之所以对关雎评价如此之高,一方面在于关雎儒雅脱俗的乐调风格,作为一首被谱为琴曲的诗,孔子曾欣慰地感叹

11、“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泰伯);另一方面则是关雎诗中君子所表现出来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218的中庸态度和儒雅情怀,这位君子尽管对自己爱慕的淑女求而不得,但依然风度清雅,“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13这也正是孔子所提倡的对待情感的态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次是对待言语,应谨记“慎尔出话,敬尔威仪”的原则。孔子并不赞赏能言善辩的人,指出这样的人只会“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公冶长),君子应该“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对于言语,更应该做到“慎尔出话”。“白圭”之意源于一首“周王朝一位老臣劝告、讽刺周王并自我警戒的诗”14大雅?抑“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

12、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在说明白玉上的污点尚可磨掉、言语过失却无法弥补的道理,同于子贡所说的“驷不及舌”(颜渊)之理,因此,君子对待言语,应该时刻保持“慎尔出话,敬尔威仪”的态度。 最后是对待万千事态保持独立人格、拒绝“深则厉,浅则揭”的精神。在宪问篇,孔子曾遭到一位荷蒉者的嘲讽“鄙哉!?n?n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深则厉,浅则揭”出自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意思是河水浅时,就连衣徒步走过去;河水深时,则提起裙裳度水过河。这里使用了诗经学上的“断章取义”之法,将“深则厉,浅则揭”引申为与世浮沉的处世态度水深比喻社会黑暗之时,就委曲求全、听之任之;水浅比喻社会较为清明,则明哲保身、不受沾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