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特点管窥.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1357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微草堂笔记》特点管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阅微草堂笔记》特点管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阅微草堂笔记》特点管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阅微草堂笔记》特点管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微草堂笔记》特点管窥.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阅微草堂笔记特点管窥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笔记)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一部优秀作品,其第一种滦阳消夏录,写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作者66岁时。此时四库全书编校工作已经完成,作者在承德(承德在滦水之阳,故又称“滦阳”)督视官吏们题签、上架,“昼长无事,追录见闻”,遂成此书。最后一种滦阳续录成书于嘉庆三年(1798),作者已75岁了。滦阳消夏录的小序说:“小说稗官,知无关于著述;街谈巷议,或有益于劝惩。” 可见作者的创作目的是劝惩。纪氏门人盛时彦姑妄听之?跋转述纪昀的话说:“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虞初以下,干宝以上,古书多佚矣。其可见完帙者,刘敬

2、叔异苑、陶潜续搜神记,小说类也;飞燕外传、会真记,传记类也。太平广记事以类聚,故可并收。今一书而兼二体,所未解也。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今燕昵之词,?r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见之?又所未解也。”由此观之,笔记的创作也许有与聊斋抗衡的动机。二书的优劣在清朝曾引起长时间争论。其实,聊斋中成就最高的是传奇体小说,笔记中的多数作品则是笔记体小说,二者属于不同的小说文体。传奇小说是在笔记小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言小说的成熟形态,就“小说性”而言,笔记不如聊斋。蒲松龄与纪昀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很不相同,因而对各种社会不平现象的抨击,

3、对下层民众反抗斗争的讴歌,对理想的表现,笔记亦逊于聊斋。但在笔记小说系统中,笔记则是继搜神记、世说新语之后,一部十分优秀的作品。正如鲁迅所说:“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二篇)唐打猎篇即可显示出笔记的基本特点和成就。 笔记中多数作品的内容是“志怪”,但也有一部分记述现实人事的,唐打猎即其中的佼佼者。这篇作品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运用抑扬手法,制造情节波澜,刻画人物形象 开头说:旌德县有虎暴,伤猎户

4、数人,邑人请告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这里通过本地猎户被伤和邑人的请告,烘托了唐氏家族,说明唐氏善于捕虎、杀虎已是名闻遐迩,这是对唐氏的“扬”。“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聘来的人又是唐氏中出类拔萃者,由“扬”唐氏进而“扬”老翁;唐氏之善捕虎,水涨船高般地烘托着来者。至此,给读者造成了悬念,读者不由得会猜想来者一定会像景阳冈上打虎的武松那样,高大魁伟,膀阔腰圆。但“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老的老,小的小,而且老者又像是有病的样子,与“艺至精者”形成很大的反差,不禁让县令“大失望”。对老翁再“扬”之后猛地一“抑”,从而造成了情节的波澜。老翁发现县

5、令“意不满”,当县令让人准备饭食时,“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这让人想起三国志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情节。但他没有关羽请战时“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的非凡气势,也没有“酒且斟下,某去便来”的言辞所表现出来的自负之态,他对一个尚属关心人民疾苦的县令所说的话,既自信,又卑恭,充分显示出一个下层民众敦厚朴实的特点。此处,又开始对老翁“扬”。“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通过与吏役的对比,对老翁又一“扬”,老翁的话在自信的基础上又透露出一缕豪情。对老翁杀虎过程的描写极其简洁,只有“手一短柄斧”“奋臂屹立”“侧首让之”,寥寥数句,三个动作。

6、但“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这和水浒传中景阳冈武松打虎很不相同:武松打虎靠的是勇武,老翁杀虎靠的是技艺;前者打虎过程写得十分细腻,以表现武松的勇武非凡,而后者写得十分简单,以突出老翁的技艺之精。至此,对老翁“扬”到了极点,表明了他确实是一位“艺至精者”。对老翁由“扬”到“抑”再到“扬”,使情节有了起伏、波澜,也使老翁的“艺至精”给读者留下了更为鲜明的印象。对另一人物“童子”,只写了他按照老翁的指令“作虎啸声”,将老虎唤醒。他是否别无所能呢?我们可以设想:老虎出来后如果不是“径搏老翁”而是向童子扑去,他也肯定会有对付的办法,同样是一位“艺至精者”。作者对老翁的

7、实写涵盖着对童子的虚写,用笔是十分含蓄的。 二是叙事与议论的结合 老翁为何会有如此精湛的杀虎技艺呢?他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老翁的话,既承接、归结了上文,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作者的议论:“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信夫。”又举出两个写字的例子,印证、强化了怀有精湛技艺者“均习而已矣,非别有谬巧也。”笔记中的很多作品,篇末都缀以议论,这是同以往的大多数笔记小说很不相同的地方。鲁迅批评它“过偏于论议。盖不安于仅为小说,更欲有益人心,即与志怪精神,自然违隔;且末流加厉,易堕为报应因果之谈也”。(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二篇)但作者是一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老者,很多篇中的议论都熔铸着自己的人生

8、经验与智慧,即如本篇的议论,将对事件的叙述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是很能启人心智的。不过,作者对“习伏众神”二句的出处记错了,庄子中并无此语。唐代马总意林卷三辑录的两汉之际桓谭新论中的一段话说:“扬子云工于赋,王君大习兵器。余欲从二子学。子云曰:能读千赋则善赋。君大曰:能观千剑则晓剑。谚曰:“伏习象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马总加按语说:“道藏本亦作伏习象神,伏即服字,盖言所服既习则象自神也。今相承多用作习伏众神。”可见“习伏众神”二句,来自于西汉末年的谚语。 笔记中描写现实中的人和事的作品,继承了世说新语善于刻画人物的传统。本篇中的老翁,便是一个十分鲜明的形象。但二者又有所不同。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多是帝王将相或士族闻人;而笔记写了一些下层人物,像本篇中的老翁。世说新语极善于借一言一行透视人物的内在世界,但多是吉光片羽,呈现给读者的类似于一个个特写镜头;而笔记中写现实事件和人物的作品,则都叙述了事件的纵向进程,有了更为完整的故事结构,人物形象也就更为丰满。这又是对志人小说的明显发展。将此篇与世说新语中的作品加以对比,即可看出这一特点。 (姜丽凤,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