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教学设计及课堂呈现.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1407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及课堂呈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及课堂呈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及课堂呈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及课堂呈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羽本纪》教学设计及课堂呈现.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项羽本纪教学设计及课堂呈现项羽本纪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史记选读中的篇目,文章有删节。教材的编写者依据“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引导学习、倡导开放”的原则设计编写了史记选读,教材充分考虑了普通高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和选修课程的功能定位,采取了各种办法来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愿望。 应江苏省泗洪中学邀请,笔者于近日在泗洪中学学生上了项羽本纪一文,共一课时。对于这么长篇幅的文言文来说,一课时确实显得比较局促。但如果能细细考量课程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短短一课时还是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笔者把教学目标作了如下定位:学习史记中的“互见法”;赏析史记“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的人物刻画艺术;解

2、读项羽“悲情英雄”的深层内涵。教学过程共分5个环节。 一、课堂导入 “虞姬”这两个字大家耳熟能详,“她的家乡在哪里”却成为了历史悬案,目前至少有江苏沭阳、江苏苏州及江西某地等数种说法。老师抛出自己的观点“虞姬是江苏苏州人”,并要求同学们依据文本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和找寻,在“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句中找到根据。接着,老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描述“项羽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泗洪县所在的宿迁市是项王故里,学生对项羽并不陌生,均能说出自己理解的项羽形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并不是为了寻求一个标准化答案,而是向学生明确学习语文应有的态度,即阅读时以文本为依据,阅读中的结论和推想都源于对文本

3、的合理把握。 语文阅读教学不是从天而降的“植入”过程,它一定是建立在学生阅读“前理解”基础之上的,让学生描述“项羽形象”正是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前理解”水平,为后面的教学摸底,为指导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张本。从学生的回答内容来看,他们对项羽的了解还是较为肤浅的、“标签式”的,例如,“项羽是一个勇猛的英雄”“项羽是一位失败的英雄”等。 二、形象赏析 1. 教材中的项羽本纪里,作者着力刻画了项羽的形象,主要通过事件的描述来实现。请同学们重点阅读3-6自然段,看看作者写了哪几件主要事件?尝试用“地点+事件”的方式来概括事件。为了让学生的思考更有方向性,老师选择了第4自然段进行了示范:该段写了项羽在垓下帐

4、中悲歌,并与虞姬诀别,按常规可以用“垓下别姬”来概括,同学们思考一下能否用更贴切的词语来代替“别姬”,从而更好地展示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观察敏锐的同学发现了一个“泣”字,认为“泣别”二字更能烘托项羽的形象,用儿女情长来衬托英雄末路的“悲”,不仅无损于项羽的威武形象,反而能让项羽更具有“人情味”。老师非常赞同同学的这种观点并加以采纳。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其他3个事件的概括便水到渠成,经过热烈的讨论,他们分别用“巨鹿死战”“东城快战”“乌江笑刎”3个短语来加以总结。老师因势利导,在概括的过程中完成了赏析:巨鹿之战中,司马迁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写项羽和楚军的雄威;在东城快战中

5、,可以看出项羽的自负和天真,以致数次喟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在乌江渡口,项羽面对死亡表现出了无奈不甘又从容坦然的复杂心理。 设计意图:概括能力是阅读素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是一项综合了抽象、综合和迁移的能力。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对项羽形象有了更多的直观印象,又让他们体会到作者司马迁刻画人物时“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的魅力,品味作者高超的摹写艺术。 2. 为了让项羽的形象更“立体”,老师用PPT展示了下面几则材料: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

6、十余万人。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项羽本纪)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项羽本纪)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淮阴侯列传) 项王喑哑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淮阴侯列传) 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项羽本纪)

7、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又可以窥见项羽性格中的哪些侧面?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被激发出来,大家各抒己见,集腋成裘,在发言中,项羽的性格特点被不断挖掘出来,一位“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自视甚高但不会用人,霸道残暴却率真单纯”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他失败的原因也渐渐清晰起来。教师适时地将文言知识融合在师生的对话中,“可都以霸”“衣绣夜行”“沐猴而冠”“赐骸骨”“干项羽”中的关键实词都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设计意图:“互见法”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重要手法,也是我们阅读史记、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重要途径。老师补充文本之外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进而在课外阅读中自觉实践

8、。 三、细处解读 1. 老师继续追问:文中除了写项羽,还写了哪些看似关系不大的“小人物”?作者写这些“小人物”有何用意?学生找到了作者在文中“设置”的“小人物”虞姬、田父和乌江亭长,接着通过“生生对话”的合作探究来深入剖析。 2. 合作小组推举代表交流,组内成员或小组间纠正补充;老师鼓励学生合理的个性解读,提出有创意的观点。学生普遍认为:虞姬的美人形象烘托了英雄末路的悲壮,同时也展现了项羽“无情未必真豪杰”的柔情一面,更是开创了“英雄美女、才子佳人”的创作先河。田父的“绐”(欺骗)则集中体现了民间对项王的暴虐以及楚汉相争致使生灵涂炭的怨愤。而乌江亭长的做法则表达了项羽家乡父老对这位英雄的崇敬和

9、期待。 3.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田父的形象,老师补充了下面的材料: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高祖本纪)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淮阴侯列传)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项羽本纪) 设计意图: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不言而喻。司马迁在为历史人物立传的时候,既忠于“实录”,又有适度的虚构,如项羽的垓下歌、田父和亭长其人,后世诸多学者均认为是缺乏史

10、实依据的。但这些看似“闲笔”的虚构不仅无损于作品的真实性,在刻画人物方面还起到了绝佳的“点染”作用,可谓“闲笔不闲”“向闲处设色”(金圣叹语)。 四、人性探究 1. 到这个环节,项羽的形象已经如在眼前,但是仅就此来看,项羽似乎还并不足以让后人唏嘘感慨、尊重敬仰。这究竟又是什么原因?老师用PPT展示了关于“悲剧”的阐述: 一出完美的悲剧是人性的高尚的产物。艾迪生(英国散文家)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请同学们根据“自刎乌江”一段内容去探究“悲剧性”体现在哪里。同学们围绕“笑”字的内涵以及“项羽为什么不肯渡乌江”等问题展开讨论,探究出以下结论:项羽是一个性格直率的人,他缺少城府,

11、也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项羽重情重义,对爱人、对兵士、对故人都心怀感念;项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羞耻心 2. 老师继续补充选文中删节的内容: 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

12、赦外黄当坑者。 同学们继续探究,交流探究成果:楚汉相争让中原大地白骨遍野、民不聊生,项羽已经开始意识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相比攻灭秦朝时,项羽的暴虐已经收敛,他甚至为天下百姓在忧虑,“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他用自刎的方式来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他用悲壮的死亡给了刘邦统一天下的一片坦途。在项羽身上,我们看到了“有价值的东西”人性。 设计意图:分析项羽形象往往会浮于表面,进行所谓“贴标签式”的性格分析,然而对于那些既有的结论,学生并不能拳拳服膺。只有让学生充分理解项羽身上的高贵人性,才能使他们真正懂得项羽的悲剧性,才能让项羽这位“悲情英雄”真正走出文本,走进我们的内心。 五、课堂总结

13、 1. 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项羽这个形象有怎样的新收获?对史记有怎样的新认识? 诗人北岛说: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项羽的死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两千多年来,这个人物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民族的记忆里。项羽既是历史人物,又是艺术人物,这个悲情英雄的形象离不开司马迁的精心刻画和塑造。今天我们重读历史,凭吊古人,看到的不光是刀光剑影,更有不朽的人性的光芒。 2. 课外阅读淮阴侯列传,用“互见法”和文本细读的方法来赏析韩信形象。 在教长文的时候,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关键,面面俱到式的教学非但无益于突出重点、提高能力,还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索然。“项羽是怎样的一个人,是懦夫还是英雄,如何评价其功过

14、得失”,这些都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必然会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让教学内容变得紧凑集中。 在文言文教学中,该如何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笔者认为,“文”是核心。如果把精力放在“言”(字词翻译)上,势必会破坏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文言文学习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当然,“文”的理解离不开对“言”的把握,在教学设计时,尝试用“文”的探究(人物形象的赏析)来带动学生学习“言”的自觉,事实证明这是很可行的一种做法。作为选读教材里的一篇,我们要将它和必修教材中文本的价值区分开来,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一篇来爱上这一本、爱上这个作者,这也是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的因素。 (编辑: 张 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