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起词节浅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1470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氏文通》起词节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氏文通》起词节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氏文通》起词节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氏文通》起词节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氏文通》起词节浅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马氏文通起词节浅析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是我国第一部体系完备的语法学著作,开拓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新领域。自1898年出版以来,对它的研究从未间断过。文通虽然在个别问题上是模仿西洋语法的,如“次”的范畴、个别词类中小类的设立等,但在整个体系上却有其创新之处。“起词”论是文通句成分理论中最有价值的理论之一。一般认为,“起词”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主语相当,但起词和主语还是有差异的,因此有必要对“起词”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 一、马氏文通的起词论 (一)起词的本质 一般认为,文通的起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主语。和主语一样,起词具有两重性。文通关于主语的定义散落在全书中,在第十章对起词作了一个总结。我们认为,书中

2、关于起词本质的看法主要有: 1.“起词”是相对于“语词”而言的,类似话题。如卷一正名界说十二:“凡以言所为语之事物者,曰起词。”卷十论句读:“起词者,即所志之事物者。” 2.“起词”是相对于“止词”而言的,类似施事。如卷四:“言其行之所自发者,曰起词。” 3.“起词”是相对于语词中的动字和作表词的静字来定义的,类似施事。如卷十论句读:“动静之情,不能不有所从发。其所从发者,起词也。”又,“起词者即发动静之情之事物也。” 文通定义的“起词”具有两重性,既像施事,又像话题,既相对于止词来定义,又相对于语词及语词中的动字和作表词的静字来定义。尽管书中没有提出确定主语的标准,但我们可以认为这些定义区分

3、了语义和语用平面,是从不同的语法层面来定义的主语。这些定义为我们后来对主语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二)起词的构成 文通认为:“凡句读各有起词。为起词者,名、代、顿、读四者皆习见焉。”也就是说,文通认为名字、代字、顿和读都是可以作起词的。 1.名字、代字作起词 文通说:“为起词者,名字与代字,固已。”它认为名字与代字都可作起词。文通将名字分为“公名”和“本名”,两者都可充当起词。如: 论语?雍也云:“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此节六句,皆有起词。第四句之起词,代字也。第二句之起词,本名也。他句皆以公名为起词。 上例中包括名字和代字作起词的两种情形。“子”

4、“夫子”和“天”是“公名”作起词,“子路”是“本名”作起词,“予”是代字作起词。从文通所举的例子及其分析来看,它认为除了“予”类代字可作起词外,还认为“者”字是接读代字,可以作“读”的起词。如: 论语?学而云:“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文通分析说:“孝弟而好犯上者第三为读,者代字,其起词也。”可见文通认为“者”是可以作起词的。另外,它还认为“其”也可作“读”的起词。如上句中的“其为人也”,文通分析为“第二为读,其代字,起词也”,而现在一般认为“其”字不能作主语了。 2.“顿”与“读”作起词 文通说:“

5、顿与读之用如名字者,其为起词亦习见也。”文通认为“顿”与“读”用作起词也是常见的。“顿”用作起词的情况如: “襄公八年云:鄙邑之众,夫妇男女,不遑启处,以相救也。” 文通认为:“鄙邑之众一顿,起词也。夫妇男女又一顿,与前顿同次。”“顿”作起词,可以有多种形式,偏次之顿、排顿、动字偕其止词转词之顿都可作起词。 “读”用作起词的情况如: 孟子滕文公下云:“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为春秋乎!罪我者,其为春秋乎!” 文通认为“知我者”“罪我者”都是“读”用作起词。在文通中有不少关于“读”作起词的论述。 (三)起词的隐现 关于起词的隐现问题,文通论述了几种情况,一是起词可省的情况,包括“议事论道之句读,如

6、对语然,起词可省”和“命戒之句,起词可省”。前一种情形后来演变为“泛指性的省略”“对语时的省略”“自述性的省略”;后一种情形后来发展为“祈使句主语的省略”。二是起词“不复置”“不重现”的几种情况,包括“读如先句,句之起词已蒙读矣,则不复置”和“句读之起词既见于先,而文势之贯,可不重现”,后来演变为“承前省略”。三是本无起词的情况,“无属动字,本无起词,有无两字,兼亦同焉。”这种情况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无主语”相当。四是“有不用起词本字,而以公共之名代之者,如人以地名是也。”这种情况有人认为是“本无起词”,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仍算作是有起词的,只是起词被公共之名所代替,是起词的借代,是一种修辞现象。五

7、是文通论述了一种“若起词”的情况,“句读内有同指一名以为主次、为宾次或为偏次者,往往冠其名于句读之上,一若起词者然,避重名也。”这种观点后来引发了一些争论。我们认为这不是起词的省略,如“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现在多认为“颛臾”为主语,而把其他部分作为谓语(包括主谓结构作谓语)。 文通从以上几个方面论述了关于起词的看法,有其独到的见解,为后人对主语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但它毕竟是我国语法学的开山之作,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其中有些论述难免不严密或不合理,甚至不正确,对此我们要正确地加以认识和分析。 二、马氏文通起词论的贡献 文通提出了“起词”的概念,并论述

8、了起词的构成,分析了起词隐现的几种情况,影响深远。它在汉语语法研究史上第一次对主语进行了研究,其开创之功是不容忽视的。 文通起词节系一“议事论道之句读,如对语然,起词可省”中的分析写到:“此则华文所独也。泰西古今方言,凡句读未有无起词者。”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虽然现在认为主语的省略也不一定是“华文所独”,但作者能够自觉地将中外语言进行对比从而发现汉语的特点,这种创新探索的精神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文通系六中提出“以公共之名代起词”,可以看作是起词的借代,是一种修辞现象。文通将语法和修辞结合起来对汉语的主语加以认识,不能不说是它的独到之处,但文通的起词借代论似乎未

9、受到重视。在文通的其他章节里对于某些汉语语法现象也是将语法和修辞结合起来讲的。吕叔湘、王海?比衔?这是文通的一个很大的优点,可以说为后来将语法和修辞相结合进行研究提供了范例。 文通提出了汉语中的“无主句”,并说明“此则华文所独也”。这种观点大部分被后来的语法研究所吸收。 文通关于起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它定义的起词类似施事,又类似话题。在现代汉语的研究中,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三个平面”的理论,即把语法研究分为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称为“三维语法”。文通中对起词的定义类似施事和话题,两者在“三维语法”中分别属于语义和语用平面。虽然文通关于起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在依照不同标准对起词进

10、行定义的同时,又不自觉地区分了语法研究的不同平面,这是文通对汉语语法研究的一大贡献。 三、马氏文通起词论的不足 文通起词论为后来主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其论述中也有一些不准确、相互矛盾甚至是失误之处。如起词节中写到:“凡句读各有起词”,但在本节中仍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了省略起词之句和本无起词之句。 再如起词节在论述起词可省的情况时,对例子的分析有些表述不当,与前文相矛盾。比如起词节系一“议事论道之句读,如对语然,起词可省”中一例为: 庄子?则阳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是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句中“望之”者谁,未明言也。所引皆同上。史籍凡议事论道,其句读概无起词也。 系一中说“

11、起词可省”,而例子分析中说“概无起词”,“无起词”和“省起词”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将“概无起词”改为“概省起词”,表达便可前后一致,并且更加准确。后面所举例子的分析中还有“即无起词”“皆无起词”等说法,我们认为也应改为“即省起词”“皆省起词”,这样表达更准确。 另外,起词节中有分析不当和举例不当的情况。如系六中一例: 又伯夷列传云:“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东,富厚累世不绝。”“近世”“累世”皆代其人。 在这句话中,“近世”“累世”不代人,也不是起词,文通分析有误。 再如系二“命戒之句,起词可省”中一例: 又襄公十八年:“止,将为三军获,不止,将取其衷。” 这一句是议论句,

12、而不是命戒句。此处举例不当。 文通在确定主语的问题上也是模棱两可的,有时把话题看作主语,有时又不看作主语。对于什么是话题,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对成书于100多年前的文通我们也不应该苛求过多了。 四、结论 文通的起词论开创了汉语主语研究的先河,它论述了起词的本质、构成、隐现等,对以后的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主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它将中外语言进行比较,将语法和修辞结合起来,分析了汉语中的“无主句”,并涉及到语法研究的不同平面,但也有不足之处,如某些论述前后矛盾,举例不当或分析不当等。总的来说,马氏文通是汉语语法史上第一部对汉语主语进行研究的著作,虽然有不足之处,但它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