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独特的研究角度.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1616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独特的研究角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个独特的研究角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个独特的研究角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个独特的研究角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独特的研究角度.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个独特的研究角度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对编辑行为的分析和解构成为编辑学界的热点,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时有呈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从整体来看。对作为编辑行为主体的人(编辑)的探讨还不够,特别是对其编辑行为的经济动因的分析不多,这样的现状未免略带缺憾。因为,仅仅将编辑行为的分析和解构囿于编辑过程,而不深入探究其深层次的经济动因,就难以全面、深入地解析编辑过程中的编辑行为,也就难以解释和预测编辑主体的行为趋向。正因如此。也就有必要从经济学视角切入,对编辑主体的行为进行分析,以揭示和掌握编辑行为的基本规律。 经济学理论解构编辑行为的可行性 长期以来,新闻出版行业的从业者主体编辑,在从事编辑活动的过程中

2、,其行为更多是服从于主管部门的战略目标,追求更多的是社会效益。在这种情势下,解构编辑的行为趋向,就不得不重点考量新闻出版行业的社会功能。那么,经济学理论能否解构编辑行为呢?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基础,遵循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现代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研究经济运行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本身就是一门一般的行为科学。 编辑稿件的过程本身就含有经济学意蕴,众所周知,经济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如何选择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生产尽可能多和高效用的产品。编辑过程的经济学意蕴,就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选择、加工、重组,帮助媒体生产最高质量和效用组合的产品。通过编辑加

3、工,稿件实现了价值增值。 当然,从纯粹学理层面而论,经济学本身也可称作是选择的学问。而所谓“经济”一词的本源之义,就是如何在各式各样的选择中,选择成本最小但收益最大的理性模式。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经济学语言来界定“经济”:所有个体都试图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是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基础理念。正是这一基础理念形成了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前提,即经济行为人的理性选择或者叫经济人利益动机假设, 随着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深入拓展,如果我们将对经济人的考察超越简单的利益偏好,而进行一个更为全面的综合考察,那么,经济学就完全可以成为一种用来分析人类的一切行为或人类行为一切领域的一般行为理论。“1992年美国经

4、济学家贝克尔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贝克尔获奖主要是由于他把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人类行为的各个领域。从结婚生育到子女抚养,从家庭结构到社会教育,从夫妻离婚到抢劫犯罪,从歧视行为到利他主义,贝克尔都用一套严谨的经济理论模型来加以分析。并得出了一系列常识无法论证的结论,形成了像歧视经济学、离婚经济学、犯罪经济学这样的领域以及学术专著。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经济学可以用于分析人类行为的一切领域。可见,本质上,现代经济学是一门普遍适用的(即一般的)行为科学。”由此,我们也不难推断出,从经济学视域对编辑行为进行解构不仅应是可能的,而且还是完全可行的。 利益多元化:分析编辑行为的理论

5、根基 随着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以及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不断推进,大多数新闻出版单位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事业单位,其生存问题被逐渐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其发展更多的是取决于自身的经营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在这种运行机制下,编辑的行为与以前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编辑人员只管编辑书稿而少问销售盈亏的观念,自然需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发生重大改变。 当然,我国的新闻出版市场目前仍然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新闻出版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资源只能在一个受约束的市场环境下进行配置,至于这种配置方式是否合理,是不是最有效的形式,并不完全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决定。在某些情况下,相关主管部门那只“看得见的手”仍

6、然起着重要作用,有时甚至还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对于编辑的行为,我们既不能纯粹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究。也不能完全从道德层面进行解析,而必须以多元化的视角来进行分析。 之所以要以多元化的视角来分析,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编辑过程和行为与经济效益开始挂钩。正常状态下,编辑出版单位的经济效益应与编辑质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即编辑质量越高,经济效益越好。但有时也会出现另外一种形式,由于较多的数量意味着较大的经济效益和个人收益。因此,编辑就会优先考虑数量,而不顾编辑质量和编辑出版单位的品牌建设。同时,个别编辑还从自己的个人私利来考量,不顾单位的整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偷偷地获取各种“好处”,造成不良

7、社会反应。在这种局面下,一些编辑在编辑过程中,对稿件质量和社会反响并不重视,对一些评优、评奖等甚至采取漠视的态度,这样的行为虽然并不普遍,但也绝非罕见。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遵循这一原理,既然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也是人的行为的基本指针,那么,人的利益考量就不能仅仅指向个人的利益,它也应该包括集体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反之亦然。基于此,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马克思主义利益多元观出发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才能对编辑的行为趋向作出合理的解释和预测。 健全编辑制度,有效规范编辑行为 从马克思主义利益

8、多元观出发,以经济学的视域分析编辑行为,我们不难推断出,编辑行为大体存在两大类别:一类是利他行为,一类是利己行为。对于新闻出版行业而言,朝向集体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利他行为,无疑应该大力提倡。但我们也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正在不断深化和完善的社会背景下,编辑的利己行为及其所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也值得引起足够重视。 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人都是理性的,理性的人一般都有自利的倾向。正是由于人是有理性的,并且总是会在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进行交易,因而一些编辑的负面行为甚至是违纪行为如买卖书号、大肆刊登“软广告”等,也就有了其合理的解析路径, 现代制度理论带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经验,那就是制度设计决定了

9、选择环境,进而决定了选择结果。国有国法,行有行规,要有效规范编辑的上述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就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制度来规范编辑的行为,达到“惩恶扬善”的社会功效。“从经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规章纪律是一种限制性义务行为,明确规定了不可作为的范围:而口号和号召是一种鼓励向善的道德要求,具有道德感召力,却没有硬性约束力,可以称之为理想性作为。” 这一基本经验同样适应于分析和解构编辑制度。以往的编辑理论往往将一些违规甚至违法的编辑行为归咎于编辑的动机不纯,所以其相应的解决之道就是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来改变编辑的行为,以达到提升编辑道德素养的目的。依循此路径,以往的应对之策就是着重强调职业道德建设,而对于一些基础

10、性、长远的制度建设则重视不够。这样的安排,导致的显性结果就是编辑的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天天提,天天讲,但效果却并不明显。不过,如果从经济学的视域来分析,其可行的办法则是,道德建设和职业观教育当然得重视和提倡,但最根本和最可行的解决之道则是通过编辑制度建设来约束编辑的行为,使之朝着有利于编辑所在单位或部门的整体目标的方向发展。 制度本质上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设置的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有利于这一目标的行为进行奖励,对不利于这一目标的行为进行惩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选择范围大大拓宽,“有利可图”的机会大大增加,这时对一些人来说,再用过去“大公无私,勇于奉献”的观念来进行约

11、束,往往显得得不偿失,所以只好选择其他可以“获利”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继续使这些人能够为集体和社会利益而奋斗,唯一的办法是建立一套新的激励机制,使这些人觉得这样做“有利可图”,否则就“损失惨重”。 当然,任何有约束力、高效的制度设计安排,都应把奖励和惩罚有机结合起来。就当前的编辑制度而言,不可否认,各单位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制度设计,但这些制度安排从整体上来看,其奖励并无足够的吸引力,其惩罚也并不足以令人存有敬畏之心。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整套设计科学、完备有效的编辑制度,使编辑的行为自动朝着有利于提高编辑质量、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向驱动。只有这样,我们的新闻出版单位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我们的编辑事业才能真正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