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社区”章节教学有感.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2507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社区”章节教学有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社区”章节教学有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社区”章节教学有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社区”章节教学有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社区”章节教学有感.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社区”章节教学有感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观念,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合格公民?结合品德课中关于“社区”章节的教学,尝试着借助社区义工、共建单位、热心家长等各方社会资源巧结“社区圈”,让孩子们在认识社区了解社区服务社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以社区认知带动社会情感,以社区实践点燃社会责任,圆孩子的成长梦。 社区圈社会观成长梦当下的儿童因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家庭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居家圈养情况严重,即便外出游玩也是家长越俎代庖的多。在家长庇护下懵懂成长

2、的孩子,对大千社会知之甚少,连最基本的待人接物、解决问题、应急变通等的生活技能与社会常识都缺失厉害,让人甚是担忧:我们的下一代如何能长成顶天立地的社会之人?那么,如何借助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校为原点,将社会观教育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呈波纹状地辐射、荡漾开呢?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观,一定要带着他们走出校园,回归社会,把目光从书本投射到孩子们真正的生活圈,在原生态的社会实

3、践活动中树立学生的社会归属感与社会责任感。如何出?怎样入?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我认为,将“社会”认识缩小为“社区”认识,以“社区”做牵引,借力各方资源,构建“社区圈”,是学生真正回归社区,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就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教材中“社区”章节的内容,我进行了一定的尝试。 一、借力社区义工,知晓“社区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区,社区是许多人共同生活的同一个地方。”这是教材中简单的一句概述,如何让孩子能够真实地触碰到、感受到呢?首先,老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电子地图直观、立体、伸缩自如的优势,将地图的呈现方式由中国地图福建地图厦门地图思明区地图鹭江街道地图,进

4、而找到学校所在的厦禾社区的大致轮廓,从空间上建立起“社区”的概念及自上而下的行政隶属关系。 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我们邀请社区义工进入课堂,就社区的范围、辖内的单位机构、商家店铺、公共设施及人口情况等对孩子们专题介绍。其中,义工阿姨带来的自制的手绘地图,更是将这林林总总的分布绘制其中。孩子们一目了然,亲切之感油然而生,课堂上叽叽喳喳的互动声不绝于耳:“这是消防三中队,就在我们学校对面,我和叔叔曾去那打过篮球。里面有好多消防车!”“这家超市叫金盛园,里面的物品琳琅满目,有好些还是进口食品,而且价钱比别的地方便宜。”“快看,我家就住这凯旋广场,和厦禾社区居委会很近”这就是孩子们平时生活的环境,生活的

5、家,哪能不熟悉?在这片叽里呱啦声中,“社区就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的概念悄然进入学生的心里。 义工们的资源先导,让孩子们的学习激情洋溢,教师趁热打铁,布置了课外实践作业,让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到社区采风,拍摄自己最喜欢或感兴趣的社区一角,可以是街巷,可以是商场,可以是公园,可以是社区里的劳动者,并上传到家校平台进行宣介、分享、互动就这样,社区圈在孩子们生动的照片中丰满了起来,“社区”就这么活生生地呈现在孩子的眼前,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 二、借力共建单位,探究“社区有什么” 课堂上的学习永远满足不了孩子们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在理论上知晓了“社区是什么”后,“社区里有什么”是孩子们进一步渴望了解的

6、内容。 社区是个大家庭。在我校所属的社区里有许多关注学校、热心教育的共建单位。借助这些资源,我们开展了一次“社区深度游”的社会实践活动。事先,将班级学生分成四组,围绕“社区的居委会”“社区的工作单位”“社区的商店”“社区的公共设施”四个主题进行实地探访,旨在让孩子们从书本中的“社区”真正走进了生活中的“社区”。 走访前,指导孩子们设计“调查报告”,教师给个简单的报告模板,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商议,梳理出小组成员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并拟定访谈程序。走访中,老师只起牵头、带路的作用,问什么、怎么问、谁提问、谁补充、谁记录、谁整理等,在之前的活动准备会上已做了较为细致的分工。活动中,孩子们各司其职,

7、相互配合,生涩地完成了第一次的调查实践活动。 调查活动后的分享会上,四个小组就各自的调查收获进行了汇报,走访居委会的小组介绍了居委会的工作性质、人员组成、日常工作及发挥的作用;走访消防三中队的小组介绍了消防队员们平时的刻苦训练、抢险救灾的事迹及消防营房的布置装备等;走访社区商店的小组介绍了商店物品的进货环节、分类摆放、售货员的工作情况等在分享会上,老师特地邀请了消防兵叔叔和邮储银行的阿姨,对孩子们的发言进行了相应的补充与适时的引导,并就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或疑问做出了回答与解释。 课堂引进社区人脉资源,让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不只停留于表象,停留于物态的认识。在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中,孩子们真正认识

8、到社区各行各业工作人员的劳动价值与社会意义,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之情油然而生,“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在为社会出力”的切身感受也同时迸发,更可喜的是整个活动过程锻炼了孩子们的合作协调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及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 三、借力家长资源,践行“能为社区做什么” 明晰了社区的概念,了解了社区的构成,知晓了社区人们的劳动,孩子们在感恩、惜福的心理驱动下,主动提出了“我是社区小主人,我为社区添光彩”的雏鹰假日小队行动意愿,这体现了他们逐渐树立起的社会归属感,体现了他们身为社区小主人、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与学生的安全问题,我将此番活动的意图告知了班委会,家长们反

9、响热烈,都愿意为孩子们的活动保驾护航。 首先,以住家靠近为基本原则,学生自主搭配,组合活动小组,并根据生员情况配置相应的家长义工。其次,组建小组微信群,带头家长任群主,就活动的点滴环节进行商议、沟通,理出一套较为具体的活动方案。接着,家长义工进行现场踩点,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规整活动方案。就这样,“社区小主人”雏鹰假日小队行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护幼小队”亮相于社区幼儿园,为小弟弟小妹妹们讲故事,和他们做游戏;“交通卫士小队”身披志愿者红马甲,活跃在喧闹的十字路口,耐心提醒行人遵守交规;“陶笛小队”的“笛韵悠扬荡社区”活动在社区的大商场门前开演,可爱的笑脸、稚嫩的表演博得了来往过客的阵阵掌声 在家长的鼎力相助下,孩子们为社区添砖加瓦的美好愿景得以实现,开开心心地过了一把“社区行,我能行”的瘾,在此活动中,自我价值感得以满足,社会归属感得以强化。不仅是孩子,家长的社会意识也得以相应的提高与增强,家长与孩子的同成长是社会实践活动最出彩的收获。 集结社区资源,通过这样的两“进”(进校园)两“出”(出校园),让孩子们在认识社区了解社区服务社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以社区认知带动社会情感,以社区实践点燃社会责任,圆孩子的成长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