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制度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3680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俄关系制度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俄关系制度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俄关系制度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俄关系制度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俄关系制度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俄关系制度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伴随全球化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强,利用国际制度规范国家间的关系,已成为世界各国处理相互关系时的一种共识。在这一背景下,新时期的中俄两国关系在经历从“相互友好关系”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过程中,其每一步进展都伴随双方制度化的建设。中俄关系的制度化框架能够迅速建立并持续发挥积极影响,是由多个动力因素所构成的动力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国际社会制度化潮流的激励 国际社会制度化是自19世纪后半期以来的一种国际潮流。由于国际社会不存在一个类似国家中央政府的权威机构,国际关系整体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不同国家在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时,必然会涉及到

2、其他国家的利益,从而导致国家间关系呈现出竞争、协调、冲突和合作的不同状态,为使国际关系行为体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能够有章可循,就出现了相应的制度性安排,目的是规范国际社会各行为体之间的行为。基欧汉认为,国际制度是持久的、相互联系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则,这些行为规则规定行为角色、限制行动并塑造预期。国际制度是规定行为体角色、限制行为和塑造预期的一系列持续存在的和相互关联的正式或非正式规则。国际制度不仅能够使得制度成员国家更具有国际责任感,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行为体开展新的合作。而国际制度最主要的功能则是“制度通过降低达成和实施协议成本,能够使国家以相互获益的方式进行合作”。从国际层面来看,国际制度

3、可以汇集各国政府的预期,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协调各国的政策和行动,降低彼此的不确定性,促成和推进国际合作。通过参与国际制度,可以加强国际合作,增进国家利益,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是个日益“制度化”的世界,各种国际行为体都在积极参与到国际制度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去,以尽可能地体现自己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利益。由此可见,国际制度化早已成为一种潮流,置身于国际社会的各国家行为体无论在建立双边关系、还是地区和全球多边关系的时候,都会选择一种制度化的联系来确保国家间关系的稳定以及合作的持续。顺应国际社会的制度化潮流,中俄关系在新时期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国际制度在实现两国国

4、家利益、促进两国国际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以积极的姿态推进两国间关系与合作的制度化,为发展和巩固两国间健康、稳定的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冷战以后,大国关系不断改善,大国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在逐渐降低,发展稳定的、可持续性国家间关系的需求更加迫切。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试图融入这一国际制度网络中,而且伴随这种制度化趋势的不断深化和精细化,最终的可能方向是将各国在各个层面上连接在一张国际制度网络中。中俄关系制度化也是这种潮流的一部分。中俄两国不仅相互接壤,拥有较多的共同利益,而且两国的文化彼此差异甚大,互相学习交流的需求也比较强,需要建立一个彼此沟通协商的交流平台。在中俄双方共同需求的推动下,两

5、国采用了国际社会通用的方式来确定和发展彼此之间的关系,即通过发表共同声明、签订相关条约和协议等文件形式来体现双边关系的方向、程度、内容,并规范双方的行为。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和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下,中俄两国在许多领域里达成的共识,中俄关系一直处于一种比较良好的状态,推动着两国的合作不断地扩大,特别是在能源经济、军事技术、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 二、中苏同盟非制度化的历史反思 中俄关系制度化是以中苏关系非制度化的惨重教训为基础的。中苏两国关系的“非制度性”主要体现为,在两国的交往过程中,缺乏一整套的协调处理两国具体事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比如,斯大林时期,尽管两国关系发展较为全面,但在苏联外交

6、部也从未设立相应的二级司局机构来处理对华关系方面的事务,而是将对华事务交由远东司监管。赫鲁晓夫时期,尽管设立了专门的中国司来统一管理对华事务,但该机构形同虚设,并未发挥其真正的效用。这样的两国交往模式不仅容易产生分歧和误会,而且会使双方的关系发展脱离必要的制度保障和监督,使得双方关系变得难以预测,最终导致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因此,培育和完善制度化的沟通机制,对中苏(俄)两国的关系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从历史上看,中苏关系曾经十分紧密,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相应的制度化建设,不仅未能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和深化,反而在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发展中逐步走向崩溃,导致两国最终从紧密的盟友关系演变成充

7、满敌意的对手。中苏关系非制度化的教训十分惨重,值得新时期的中俄两国共同反思。正是在这种反思的基础上,两国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发展两国关系之时,十分注重走制度化的道路。鉴于结盟和集团政治的做法不适合中俄两国,故而双方确定,发展两国关系一定要遵守“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这种非结盟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既最大限度地适应了两国共同利益发展的需要,又使两国各自在对外政策的选择上保持了足够的灵活性,为两国处理相关国际事务和同时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上个世纪导致中苏两国同盟关系波动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两国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相互协调机制,或者说建立了相关的沟通协调机制却没有发挥其

8、应有的效用,因此才导致了两国最后出现对抗和冲突。正是由于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在发展新时期中俄两国的关系时,双方都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中俄两国关系建立初期,包括叶利钦总统在内的4次访华和江泽民主席的4次访俄,两国高层领导的互访为两国在新时期建立相互沟通协调机制打下坚实基础。其后,虽然两国的最高领导人都发生了更替,但双方始终坚持每年至少会晤3次,而且其中必有一次正式访问活动,这在两国的对外关系中都是罕见的。在上述频繁的交往中,两国领导人逐步达成了共识:将持续推动双方高层领导交流的制度化,相互协商和不断完善两国关系发展的相关战略,同时解决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不利于两国关系发展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对一些国际和地区问题,两国也通过相关双边和多边机制来进行某种程度的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护两国的国家利益。在这一共识基础上,中俄两国的相互协调机制和避免冲突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并持续发挥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