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历史、现实与未来.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3707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俄关系历史、现实与未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俄关系历史、现实与未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俄关系历史、现实与未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俄关系历史、现实与未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俄关系历史、现实与未来.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俄关系历史、现实与未来 2006年6月1920日,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学者在北京举行了名为“中俄社会科学论坛”的学术研讨会。这次“中俄社会科学论坛”,就是中俄两国领导人在2004年10月商定的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这次活动中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唯一一次高层次学术活动。 与会者主要是来自俄罗斯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辽宁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中国和俄罗斯问题专家。 19日上午,与会代表和特邀嘉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香港厅举行了开幕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2、会长、中俄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冷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涅基别洛夫院士、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科兹洛夫及参加研讨会的中俄两方专家学者将近200人出席。 与会学者为研讨会提交了55片篇高质量的论文。 19日下午研讨会在北京饭店举行。会议主要围绕“中俄关系历史、现实与未来”以及“经济全球化与中俄经济”两个议题展开。由于发言的内容很多,涉猎的范围甚广,无奈篇幅所限,便只采撷精华,以饕读者。本文仅就“中俄关系历史、现实与未来”这一问题的讨论状况进行综述 1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陈之骅研究员对中俄两国的关系进行了历史回

3、顾,认为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是两国关系史上的创举。他在发言中说,20世纪50年代是中俄两国结盟时期中关系最好的10年。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至70年代末大约20年间,两国的矛盾和分歧继续发展,关系不断恶化,其特点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不断扩大,而且发展到了两国关系上。敌对情绪加重,还发生了边界争端。两国关系最终转变为对抗关系。20年的对抗使两国和两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上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尽管缓慢,但是持续的。 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邦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两过关系两国关系出现了跨越性的发展。普京继任俄罗斯总统之后,中俄两国关系继续深入发展,签署了中俄

4、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和发展长期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思想,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目前两国关系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俄国界东段补充条约的签定解决了历史遗留的两国边界问题,消除了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障碍;“中国威胁论”的势头已有所遏止;两国关系中的一些不平衡现象(例如经济滞后于政治、地方滞后于中央、民间滞后于政府等等)正在逐步消除。通过这次在两国轮流举办“国家年”,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必将再一次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 2现实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戈列诺维奇认为:目前的中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是中俄两国漫长历史的继续,也是两国关系的

5、组成部分。两国对外政策的目的都是立足于解决国内问题,为本国发展创造最有利的条件。两国都希望保持独立性和灵活性。两国都希望本国与外部世界维持稳定的关系。考虑到历史教训,对未来的两国关系提出如下建议和设想:双方应该加强民间在精神层面上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为此应该定期组织两国知识界举办各种论坛,加强知识界之间的相互理解,进而加强民众间的相互理解;加强两国军队之间的各个层次的联系同样有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因为在世界各国中只有中俄两国有大规模战争的经验;定期对普遍安全问题交换意见。此外,两国友好团体的工作应该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使其达到相应规模。在中小学教材和高等学校的教育应该纳入两国友好的内容。强调在世

6、界范围内两国友好符合各自国家利益的思想。最后应该组织俄中美三国学者和专家举行三边对话,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俄中美三国国家元首定期磋商和会晤的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在发言中就国际新秩序框架下的中俄关系提出,中国和俄罗斯在新时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主要基础一是保持全球力量格局的战略稳定,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宁。二是经贸上的互惠互利,平等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最大的合作双赢局面。三是开辟新的渠道和思路,建设性地处理一些重大的地区性危机,为周边地区实现繁荣与和平提供引导性作用。对于如何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王逸舟认为首先是应当大力加强中俄在全球安全与发展问题层次上的战略对话

7、,保持密切的沟通。其次是加强对双方有分歧和困难问题的处置力度,真正把对方的重大关切加以重视和认真解决。如中方关注的俄罗斯在建造石油运输管线方面的迟延问题,售华军备的品质提升问题,莫斯科等地多次发生的不打招呼便没收华商物品的事件,以及某些俄罗斯媒体在中国移民问题上不负责任的报道,等等。另一方面,中国也应当更认真地对待俄在移民问题上的关注,加强对非法出境人员的处罚力度;同时鼓励更多的政府部门和有实力的大企业与俄方合作;另外如何使俄方在朝鲜半岛事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让它感觉不受重视,也是中国有关部门理应细心注意的一个方面。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马振岗在题为“国际大棋局中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8、”的发言中认为,中俄两国的历史交往主要属于双边性质,纵观各个时期的变化可以看出,决定中俄(苏)对外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对本国战略利益的考虑。当前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样是建立在双方广泛的共同战略利益基础上。首先是保持国内的稳定和确保和平的国际环境,对中俄两国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二,维护周边地区俄的和平与稳定,推动本地区国家互利合作,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无疑是中俄己身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第三,当今世界多元化发展趋势,既为人类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也带来诸多严峻挑战。世界总体和平虽可维持,但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而非传统安全威胁愈演愈烈,形成对人类社会安全的严重危害。这是需要各国共同应对的迫

9、切问题,中国和俄罗斯自难例外。此外中俄两国还面临一个特殊问题,就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俄发展的态度。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主宰世界事务,阻遏中俄兴起时美国国际战略的重要考虑。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出于种种原因,对中俄的发展亦有忧虑,在不同程度上配合美国的遏制战略。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中俄两国都要都要面对维护本国独立、权益、尊严和自主发展的问题,而作为世界上两个大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需要在应对国际社会业已存在和不断发生的各种威胁和挑战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3未来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所长雷巴科夫就“21世纪的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为题发表演说,他指出,在新的世纪里,中、俄、印三国在文化

10、上的接近是可能的,甚至是必须的。首先是地理因素,三国不只有共同的边界,而且三国的文化是相互关联的。其次是三国的人口因素。三国人口总数为30亿左右,各自国家面临的问题是相近的:多种族、多信仰、都走上了改革的道路。三国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合作都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未来。中、俄、印三个文明的基础是一个共同的基础性原则,这一原则渗透到了这些国家的文化中,并且是核心部分,这是各自文化分支和文化变异的基础。这些原则起源于遥远的过去,来自各自的传统,并且培育着各种新生物。这一原则就是“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在这几个简单的词汇里,蕴含着中、俄、印三个文明得以共存、得以和睦相处、得以相互合作的关键:重精神轻物质;集体主义

11、;自我牺牲精神。中、俄、印三大文明进行建设性对话是有可能的。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俄罗斯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季塔连科做了题为“中国俄罗斯2050:展望未来”的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从执政、国土领域、自然资源、人口、经济、文化和宗教、科学和教育、军事、对外政策等九个方面对中国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俄中两国在合作发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据此认为俄中两国关系相对容易实现的模式是,俄中关系继续保持目前的总体良好的态势。在政治交往频繁的同时,经贸和文化关系也应该提升到新的水平。但如果这样的话,除去那些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外,两国关系还会受到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其他国际力量中

12、心的影响。因此从俄罗斯的角度考虑,这种模式不符合长期的国家利益。从理论上看,未来10至20年内,如果中俄领导人缺乏相互了解和信任,两国关系不排除出现对抗的可能,对抗可能会在中国引发反俄情绪,或是在俄罗斯引发反华情绪。在俄罗斯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领导人对俄罗斯持有成见和敌意。采取全方位的外交和其他政策可避免俄方以牺牲对华关系为代价,换取同欧盟和美国加深合作。对俄中双方最为理想的模式是:两国睦邻合作关系取得全面发展,并在经贸和社会交往实现突破的基础上,转向有效的合作发展。这种模式可以推动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发展,加强俄罗斯在东北亚和远东的发展,加强俄罗斯在东北亚和亚太地区的影响,使其从世界经济全球化

13、和对华合作交往中得到实际利益。季塔连科说,未来10年,俄罗斯应重点发展自己在能源、文化和科技潜力以及地域等方面的优势。这些方面对中国很具吸引力。中国为振兴东北和西部注入大量资金,如果俄罗斯企业参与合作,将为振兴俄罗斯机器制造业提供良好机会。可以说,俄罗斯振兴、富强之路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会代表在会议讨论时,都很尖锐地对中俄两国学者的观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争论有时很激烈。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中俄两国学者的交往、沟通还原远远不够。正如俄罗斯东方学研究所研究员雷巴科夫所言,我们今后还应该最大限度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因为只有真正认识另一个国家人民的心理,才能理解和接受“多样性中的统一性”这一原则,才能扩大和深化两国间战略性协作伙伴关系。 会议结束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和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涅基别洛夫分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合作备忘录上签了字。 “中俄社会科学论坛”的成功举行,可以说是进一步深化了中俄两国学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全面推进了双方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中俄友好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责任编辑 郝宇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