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4039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传统文化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就会使他们油然而生出一种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激发他们奋发学习、建设祖国的热情,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过去

2、的辉煌是祖先们创造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他们继往开来的奋斗,这在无形中会增强青年学生为国家民族献身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其核心内容就是教育人、塑造人,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中国传统文化讲礼仪,一举一动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讲情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讲气节:“士可杀不可辱”;讲奉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所有这些,在今天的道德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务实进取的精神 中华民族几千

3、年来以实用实践为主导的生活态度,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务实精神是“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农耕生活导致的一种群体趋势,“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是中国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亦是激励大学生努力奋斗、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这些精神深深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求实、务实、进取的态度,对于其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方式,既有四平八稳、强调对称的定向思维,也有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逆向思维,还有夸张离奇、出人意料的想象思维,中国的神话故事,志怪小说

4、展示的就是想象思维,当代大学生要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收思维营养,厚积而薄发,然后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实施创新,提高和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培育创新精神。 二、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 (一)培育大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上一直是最重要的、居于主流地位的文化精神。要让大学生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系统学习,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开创的深刻理解,领会历代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愤图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观,积极主动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5、,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二)培育大学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特别突出的主题,是“夙夜在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深化与升华。通过对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民抗争史、奋斗史、复兴史的学习,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激励大学生以历代爱国英雄为榜样,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刻苦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培育大学生天人合一的和谐意识 华夏祖先在上古时代农耕经济背景下形成了顺应

6、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的行为与自然规律的协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相关章节内容的讲解中,要系统讲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天人合一”思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牢固树立环保意识,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自觉做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践行者,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四)培育大学生仁人君子的道德修养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立功。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

7、襄公二十四年),“德”的首要问题就是“仁”,“仁”的基本精神是爱人:“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仁”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己欲达而达”(论语?颜渊),这种接人待物的态度,深刻地体现了“爱人”的精神。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道德观”教育部分,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基本道德纲要等内容的讲授,向大学生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彰显的“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勇毅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引导他们以仁人君子为楷模,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