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解读的再思考.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4181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诗解读的再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古诗解读的再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古诗解读的再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诗解读的再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诗解读的再思考.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诗解读的再思考中国诗学中历来不乏对于“诗教”的深入探讨,而且某些原则因为深刻切入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特质,直到今天还具有多方面的启发和引导的价值,同时,现代文学理论新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更为深入细致的阅读和批评方法,这些都值得我们在语言教学中有效的加以吸收和利用。由各自的语言习惯以及学术传统出发,可以说中西方关于“诗”的探讨有很大的差异,中国诗学的表达往往简明扼要,但是能够直指核心,包容广泛;西方诗学则更为细致具体,深刻规范。但就对于“诗心”的把握而言两者又有诸多相通之处。因此,如何在两者之间达成有效的结合,并贯彻到我们的教学思考中,就具有了原则性的借鉴意义。 一、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相

2、结合 “知人论世”是中国诗学中极为重要的原则,这一说法来自于孟子?万章下,本来是孟子所谈的交友之道,意思是向古人学习美好品德的方式,用来谈诗词欣赏,意思就是说体现在古人诗文里的绝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一种生命体验和高度智慧的展现。读前人的诗文,就如同碰到久违的老朋友,细细品来,就有老友相逢那样的如沐春风的感觉。虽然孟子的本意是讲“尚友”,但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演变,这已经成为一种诗歌鉴赏、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首先让我们理解知人论世本身的含义,知人,就是深入考察、全面了解探究作者的情况,不光要了解作者一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流派、家庭影响和传承,还要学习了解作者的创作特点,学习和交游的情况,作者个人的

3、文学积累,各个时期的发展和转承,在同一时期文学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在不同时期发展中所受的师友的影响,当然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综合情况。论世中的“世”是指诗人生活时代和年代,应该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高度,综合作者所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风俗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了解作者。知人论世是以意逆志的基础。知人论世这一原则,在实际学习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跨越时空,缩短时代的距离,从而读进作品的深处,读近作者的心灵,倾听千古相传的声音,领会生生不息的人性本身。但是如果过多地拘泥于知人论世,又容易陷入作者和作品本身不能自拔,造成读作品太死板,研究作者牵强附会、张冠李戴等问题的泥淖中。 “以意逆志

4、”见于孟子?万章上,以意逆志中的“志”是指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意”的意思是说作者自己的个人见解,以意逆志,也就是强调是某种对话的有效性:“说诗者与诗人之间达成在意或志的层面上的沟通,而不被交流的媒介文辞所阻隔。”1以意逆志这一原则,一方面非常注意在阅读过程中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意,希望经由多方面全方位的阅读和调查,加上读者个人的思考,尽可能还原和贴近作者的本意和思想。另一方面,又强调不能脱离作者作品的 “志”,并且把这一解读过程看成是“意”与“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形成新的意义的环形过程,”。需要说明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这一原则,很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穿凿附会的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

5、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尤其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应该注意既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尽量靠近作者的原意和本旨,又要结合时代发展和要求,对作品做出创新性的解读。 二、文本细读与体验相结合 如果说以上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外部视野,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则使我们能够深入到文学的形式内部,“文本”就是这样一个能够充分展现文学空间的术语。文学文本作为作者精神、智慧的结晶,是主体审美意识的物化后的产品,具有相对的形式独立性,需要释意也允许释意。学习古典诗词,最先接触到的是语言文字,而诗歌的语言又是那种特别富于情感、意义多重的语言,按照新批评派的看法,其中充满了含混、悖论、反讽、隐喻和张力的构成。要充分理解

6、诗词之美,重要的就是能够对于诗词语言的诸般特性、丰富意旨以及特定组合方式有必要的感受和认知能力。举例来说,李白的送友人诗中有“落日故人情”一句,其中的“故”字就值得品味,“故”既表示交往的长久,也有时间过往之意,两种意思叠合在一起,就使得这句诗充满了既深情又叹惋的韵致。再如杜甫,在诗歌语言的锻造上可以说是苦心冥虑,他的诗歌语言就特别具有某种匠心之妙,如登楼一诗的开篇,“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花近高楼”本为灿烂明丽的景致,后接“伤客心”,就构成了巨大的反差的效果,下句作为原因的解释又使得意蕴豁然,于是,灿烂与低沉、明丽与感伤之间,共同构成了这句诗起伏跌宕的节奏。不过也需要注意到,在

7、阅读仅仅停留在理解语义的层面又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结合历史语境的把握以及个人的人生艺术体验,才能获得更为充分的把握。就像上面两例,如果我们能够就特定的背景以及诗人的具体处境来进一步加以了解,我们就能够由诗句的审美而获得更为广泛的历史认知,而且这两者之间正具有相互生发的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体验也是一个由“隐在的读者”2到现实读者的实现过程,也就是说,文本“召唤”,而我们通过体验来使之充分“敞开”。 三、意象分析与意境体味相结合 还需注意到,诗词文本相对于其他文学门类还有其独特的构成,因此这也需要更有针对性的阅读原则,意象、意境即是中国古典诗词核心性的命题。意象,顾名思义,就是意与象两部分的

8、有机构成,“意”是指内在的隐含的心意,“象”是指外在的具体的形象,意源自内心并借象予以表达,象也就成为意的寄托之物,两厢叠合,乃生发出特定的艺术天地,中国传统诗论中素来推重的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都与此相关,而意象的运用则会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意境则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独有概念,指的是诗词文本中经由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构造,而引导或激发出的其审美想象空间3,是艺术构造整体性的、播散性的、共感性的气氛或韵味。可以看出: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鲜明物象,是主客观叠合之艺术构造,可以感知,具体鲜活;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象”来传达或诱发,需要体悟、想象。其

9、次,两者之间又有联系,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意象” 与“ 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有相通、相似的一面,但又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 第一,意象是寓意的具体形象,意境则是由诸种之象所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例如白朴的秋思,先后并列“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鸥”、“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十二个意象,巧妙地将秋日迟暮与明朗绚丽用一笔写两面的手法融汇在一起,但没有一句书写感情,缺乏情景交融的深挚情感,更无从谈起情感宣泄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力。而马致远

10、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把抽象难言的凄苦愁楚之情固着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有形可感的意象上,寥寥几笔,不但描绘出一幅令人拍案叫绝的深秋晚景图,更以神来之笔表达出难以言传的凄凉悲怆之情。读罢,一种孤寂凄苦跨越时空的距离,携带着巨大的感情冲击力扑面而来,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撕心裂肺般的肝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在深秋的寒风中啼血饮泣。 第二,相对而言,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一词,从字面看来,写

11、得只是风、月、蝉、鹊等极平常的意象,但是经过稼轩居士独具匠心的组合排列,却浸润着作者醇厚的感情,读者分明能够感受到一幅恬静的乡村夏夜美景图外所洋溢的丰收的幸福和甜蜜。 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效果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方式。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艺术美感的享受。自古以来,古典诗词的作者,毕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即营造不朽的意境。但是,任何意境的创造,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基础上营造意境。如王冕的墨梅中有“朵朵花开淡墨痕”和“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第一句的“淡”字,写出了作为意象的墨梅傲霜斗雪、冰清玉洁的本性和风骨,下一句的“满”字则突出了王冕卓然不群、傲岸独立的胸襟与操守。此梅非彼梅,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 意境。 总之,意象与意境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细微区别。所谓区别,概括起来就是:在创作时,总是先有意象,后有意境;意象是手段和材料,意境是虚化了的艺术氛围,是作家追求的终极目标。二者互相支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我们的阅读也便是一个经由意象而深入意境的不断提升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