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音乐学科体系的探索之路.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4395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电子音乐学科体系的探索之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电子音乐学科体系的探索之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电子音乐学科体系的探索之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电子音乐学科体系的探索之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电子音乐学科体系的探索之路.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电子音乐学科体系的探索之路 2006年10月23日,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中心张小夫教授、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多媒体音乐中心程伊兵副教授、星海音乐学院音响导演系曹光平教授、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庄曜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录音系蒋安庆老师等全国十几所重点音乐院校教授、专家及学科带头人齐聚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以“电子音乐?数字化音乐艺术学科建设与发展”为议题展开了一场大讨论。这次论坛由于置于21世纪电子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置于社会对中国传统音乐人才的需求日趋饱和,音乐学院面临“就业难”的教育瓶颈的关口,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参加本次论坛的十几位教授专家,分别来自音乐专业院校和开设电

2、子音乐学科的艺术类综合院校,他们的发言体现了目前中国电子音乐专业教育的概貌。二十年来,我国数字化音乐教育从无到有,取得了斐然成就,也引起了教育界对如何完善、完备新兴学科或非传统音乐学科建设,培养科研型和创作型(或者说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思考。 我国电子音乐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办学理念 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目前开设了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制作和音乐录音三个专业。培养方向分别是:电子音乐作曲专业培养技术全面的学术创作型专业人才,电子音乐制作培养技术全面的应用创作型专业人才,音乐录音专业培养音乐素质全面的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 中国音乐学院在制订学生培养方案之前,对相关主要专业的性质、培养对象等进行比

3、较界定,提出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构架。见下表: 中国传媒大学更强调应用型电子音乐创作人才的培养,教学上提出“三要求”的办学思想:一、要求面向现代传媒业,让电子音乐与应用市场相结合;二、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电子音乐的同时掌握应用型电子音乐的创作手段;三、要求学生在现有硬件设备基础上掌握大量的高品质软音源。 南京艺术学院首先注重培养社会需求量较多的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也紧密地围绕社会的实际需求而展开。其次,是充分利用艺术学院综合学科的综合优势把录音艺术专业的教学紧密地与动画专业、影视编导专业、游戏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舞蹈专业等其他艺术学科的教学进行有机的综合。实际上是把录音艺术专业放在一个更宽阔的空

4、间媒体综合环境中来进行人才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不仅围绕音乐,也融进了视觉和动作艺术的相关知识。由于实行学分制,录音艺术专业学生还可以选修其他专业的一些课程,如:数字影像、数字媒体艺术、编剧等方面的基础课程。 课程设置 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目前所开设的“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制作”和“音乐录音”三个专业,以及未来将要开设的数字化多媒体专业,其共性是音乐与高科技的交叉与互补。但它们的专业发展方向又各不相同:电子音乐作曲方向是培养技术全面的学术创作型专业人才,电子音乐制作方向是培养技术全面的应用创作型专业人才,音乐录音方向是培养音乐素质全面的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 以电子音乐作曲专业本科

5、五年制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为例:电子音乐作曲(10学期)。专业必修课程传统音乐部分:声乐器乐写作(传统作曲/6学期),和声学(3学期),曲式与作品分析(3学期),复调(3学期)、配器(3学期)、视唱练耳(2学期)、钢琴(2学期)、合唱(2学期)。专业必修课程现代音乐部分:电子音乐技术综合: MIDI技术(1学期)、音频技术(1学期)、 录音技术(1学期)、声音采样与合成技术(1学期),音乐声学(1学期)、计算机音乐(3学期)、数字化多媒体(1学期)。专业选修课程技术理论部分:电子音乐基础理论(1学期),电子音乐作品分析(1学期),和声音响学(1学期)。专业选修课程技术实践部分:专业英语(1学期)

6、,音响听觉(1学期),计算机语言(1学期)。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多媒体音乐中心的课程体系划分为六个主模块,细分为音乐理论模块(音乐史等)、音乐文献模块(古典音乐赏析等)、音乐演奏模块(打击乐合奏等)、公共基础模块(哲学、外语等)、实践模块(毕业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包含三个子模块:作曲(配器、和声、复调、曲式分析),电子音乐(MIDI技术、声音合成等),录音(如电声学、播音室录音技术等)。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专业方向或知识内在逻辑的不同,各课程普遍以某些基础课程为中心,呈现出一种从轴心课程向不同方向延伸的情况。 此外,某些模块中(主要是专业基础模块)还存在课程之间依次互为基础的递进关系。

7、例如课程B以课程A为基础,学生在修毕课程A之前不能进行课程B的学习,这就是所谓的时间递进关系,比如“乐理”与“和声”之间就存在这样的时间递进关系。当课程之间包含时间递进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绝对化时,可以称这种关系为准时间递进关系,如“播音室声学”与“乐器声学”之间就是如此。 在包含有时间递进或准时间递进关系的课程中,最基础的课程往往具有跨模块的属性。例如在“声学基础”和“音频信号处理”之间、“声学基础”和“声音合成”之间都同样存在时间递进关系。也就是说,“声学基础”在录音子模块和电子音乐子模块中都是基础课程;而“乐理”则是整个专业基础主模块中的最基础课程。 根据专业需要、生源等条件的不同,各模

8、块内部可以灵活组合,设定不同的基础课程和次基础课程。对具有理科知识背景的录音专业学生来说,“声学基础”就是他们需要的最基础课程,针对他们的情况,录音子模块课程可以从次基础级的“声学基础”作为开端,从而省略掉最基础的“数理逻辑”课程。但是对于大多数自幼学习音乐的电子音乐作曲专业学生而言,则需要用“数理逻辑”来补充他们的理科知识,因此,他们需以“数理逻辑”作为开端。 南京艺术学院课程设置由三个基本部分构成:1.录音艺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概论、视听语言、数字媒体艺术概论、录音声学、音乐概论、音响美学、中外音乐文化概论、影视声音艺术、广播电视音乐节目策划等;2.录音艺术专业技术理论课

9、程,主要包括:电子电路、音频硬件、音频软件、音频与录音设备系统集成、歌曲写作、和声、曲式、配器、作品分析等;3.艺术创作与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电子音乐创作、音乐录音、影视录音、录音作品创作等。在艺术创作与实践教学方面,他们比较强调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际动手能力。比如,在电子音乐创作课程中,为强调音乐创作及音响设计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而安排了大量的情景写作、造型写作、特定环境的音响设计、规定风格和体裁的写作练习;为影视片段、广告、舞蹈、场景、策划方案等进行创作练习。他们还对其他院系开设“演唱(演奏)录音实践”选修课,由老师指导录音专业学生为其他院系音乐表演的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音乐录音,校内学生资源将

10、得到充分利用,也直接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如,在电子音乐创作课程中,强调音乐创作及音响设计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安排了大量的情景写作、造型写作、特定环境的音响设计、规定风格和体裁的写作练习等等。要求学生在三四年级必须与动画、游戏等其他专业进行联合艺术实践,毕业作品中必须包含联合艺术实践的作品。 中国传媒大学课程体系分为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两部分:学科基础课包括视唱练耳、钢琴、和声、配器、作品分析等,专业基础课有计算机音序与数字音频制作、采样与应用、电子音乐作品分析、录音技术、音乐声学、音乐创作(传统作曲和流行音乐作曲)、流行与爵士音乐和声、专业英语、电子音乐创作、影视音乐创作等几个方面

11、。在创作实践课上,学生要举办学期及毕业音乐会,要求学生创作学术类及应用型音乐作品各一首。 工作室建设 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工作室大致分四种:一是作为电子音乐教学科研实验中心采用 Mac+Pro tools HD3/192 系统数字化音乐平台及数/模混合周边设备;二是电子音乐作曲专业研究生教学工作室,采用 MacPc 双系统数字化音乐平台及数/模混合周边设备;三是电子音乐制作专业本科生专用工作室,采用 MacPc 双系统数字化音乐平台及多套功能各异数/模混合周边设备;四是教学科研主工作室,采用 Mac+Pro tools HD3/192数字化录音平台及数/模混合周边设备,Mac&Pc系统数字化视

12、频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电子音乐工作室(EMS)分为两大体系,即16套学生设备工作室和1套教师设备工作室。有关配置见下表: 通过以上材料比较分析,我们会发现音乐专业院校依靠学校雄厚的学术资源优势和师资人才储备,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设置了丰富的课程体系,从而树立了培养复合型、综合性和多层次的专业人才的办学思路。艺术类综合院校则更多侧重实用性、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由于电子音乐是个与科技复合而成的交叉学科,从许多教授的发言来看,面对现代电子科技他们还持有一些不同的观点。 电子音乐学科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中国电子音乐学科建设是否要紧随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的脚步,程伊兵说:“我们处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摩尔定律(计

13、算机的计算功能每18个月翻一番)、贝尔定律(性能相同的计算机价格将持续下降)、吉尔德定律(网络的带宽每个月翻一番),甚至为我们制定了当今数字时代的节拍器。作为与科技紧密相关的一个人文学科,我们不得不面对不断更新的硬件设备、不断换代的应用软件,却因此无暇让其人文价值得到沉淀积累,这似乎成为一种无奈。就现象而言,一些教学单位不断购置、更新教学器材,一些教师不断更改教学内容以适应软硬件的变化,大家频频跟进,消耗大量财力,也让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疲态毕现,甚至形成一种说法:科技是一辆高速列车,若不上去就会被抛得越来越远!事实真的如此吗?”“我认为一味跟进可能会带来两种弊端。一是因其软硬件的不断更新,

14、要求不断更换相应教学内容。不断更换内容导致对知识无法深入挖掘,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许能达到博,却远达不到深层,不断更新,让教师疲于应付软硬件的操作和使用方法时,甚至没有机会去总结知识的内部规律和基本原理。二是电子音乐作为人文学科一种,思考其内在的人文价值、挖掘其人文深度是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任何艺术作品无不凝聚着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审美探索。一味跟进,当我们在技术更新的大潮中随波逐流时,又是否能将任何一种新技术所能带来的艺术表达上的探索创新、人文深度都一一挖掘出来呢?” 同样的问题曹光平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电子音乐是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随着电子科技和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不断普

15、及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最早是在法国、德国、美国等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先后成立了自己的研究中心、实验室,最终形成了影响全世界的电子音乐学派。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尤其是90年代,我国电子音乐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我国的起步比西方晚了几十年,现在最重要的是不断跟进科技的发展,研究新技术、新手段、新设备、新硬件、新软件,从而推动我国电子音乐学科不断发展。” 显然,这两位教授的发言,代表了当前电子音乐教育界的两种基本观点。 中国电子音乐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一、课程完善设置应和教材体系建设同步 从以上专家的发言,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中国电子音乐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中

16、心和中国音乐学院多媒体音乐中心都为学生设置了详尽的课程内容和培养计划。但有一点让我们疑惑:他们在教什么,学生在学生什么?整个论坛只有张小夫教授提到了教材问题,并且列出书目。但所列书目中,我们看到只有4本已经出版并付诸使用,其余一半尚属于将来完成式。既然连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尚且如此,那其他的学校呢?他们难道使用的是国外原版教材?他们的理论(教材)是否还需要更多时间的实践来总结可见中国电子音乐学科的探索发展还有一段长路要走,系统教材的“浮出”将是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 二、本科办学定位优选方案应由市场需求而定 中央音乐学院作为全国电子音乐高等教育的领军,先后向中国戏曲学院等全国十几所音乐院

17、系培训、输送了几十名电子音乐专业教师。南京艺术学院自2004年以来,已有三届电子音乐方面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毕业。他们目前主要分布在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江苏省演艺集团,前线歌舞团及省内外的各高校,各类传媒公司、动画公司、电信音频制作公司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所学校办学都是成功的,因为他们培养的人才“人尽其能”, 在人才需求市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电子音乐高等教育要根据自身条件盯住市场需求。中央音乐学院的成功在于它办学早,因为是新兴学科,所以跟进办学的院校就有了师资的需求,他们培养了大量偏重理论型、学术型的电子音乐人才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近几年随着电子音乐高等教育的迅

18、速发展,许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地方院校逐步建立健全了各自的师资架构。如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等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师与学术团队。那么,目前音乐院校本科阶段教育如再偏重“学术”“理论”就可能不合适了。社会更需要“操作”和“实用”型人才,佐证之一就是近两年来南京艺术学院的毕业生良好的就业率。至于硕士和博士人才的培养,也许更为恰当方式不是“普遍”工程而是“个性化培养”,学生自身的才能倾向才是培养方案设置的重要依据。 三、电子音乐的发展应乘上电子科技发展的高速列车 程伊兵副教授提出了一个很有见地的观点:电子音乐作为人文学科的一种,一定要挖掘其人文深度,这需要时间将思想

19、沉淀。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电子音乐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是否就因为“没时间”而要缓步前行呢?曹光平教授说得好,我们要不断跟进才能推动电子音乐的发展。但记者认为,这仍然不够,我们还要乘上电子科技高速发展的列车。贝尔定律、摩尔定律等已经定下了计算机、电子科技发展时代的时刻表,而且至今IT业都还没有打破这“咒语”般的潜规则,软件开发商要考虑到五年后计算机设备的发展状况和运营环境,而在电子音乐领域,五年或十年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软件和硬件还存在吗?到时我们除了无奈还有其他选择吗?从另一个角度讲,科技不过是工具,随着未来的发展,工具会更简单、便捷,比如,从微机DOS操作系统到PC机的WINDOWS、INTE

20、RNET的遍布,让几乎从未接受过计算机专业培训的人都能迅速上手,到互联网遨游,获取无尽的信息资源。科技的发展只会让我们工作得更简单,之所以现在电子音乐软件或设备的更新让更多的人感到疲惫不堪,记者以为,不是电子音乐跟得科技发展列车过紧,而是太慢。因此,电子音乐的发展不是“跟上”而是必须乘上科技高速发展的列车,不仅要在新科技转化上努力,还要在新软件程序、新系统开发上动脑筋,只有这样,电子音乐学科才能拥有更多的学习者,才能迅速普及,才能有更多时间、更多人去发掘属于音乐本身的人文内涵。 记者作为电子音乐的观察者,还想提出中国目前电子音乐发展中可能存在的“盲区”和“羁绊”,与专家商讨。 1.电子音乐的发

21、展离不开“通才”,但提升更不能缺“专才” 2006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上法国里昂音乐创研中心J.Giroudon 和 kientzy 精彩的计算机与萨克斯“交互式”电子音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子音乐师操作着计算机系统及现代音控、音响等设备对声音进行实时运算,“演奏者”事先采样录制好的声响以及萨克斯现场演奏的声音,她就是“演奏员”,她的乐器是“计算机”。 如果作为一名电子音乐领域里的“计算机”演奏员的专才来说, MIDI技术、音频技术、录音技术、声音采样与合成技术、计算机编程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等都会是其基本“演奏技能”。然而我们在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的培养方案中发现,电子音乐技术仅占三

22、分之一左右的课时,由此可以想象,这么短的课时能否培养出技巧高超的演奏员?这显然是不够的。 虽然这仅仅是记者作为局外人观察到的,但艺术的发展规律定有其相通处:专业化程度越高,专业分工就越细,就像电影导演或编剧做演员是有的,但做到“最优秀的”委实不多。 2.电子音乐的发展离不开“电子音乐软件工程师” 目前,中国电子音乐软件设计者寥寥无几。然而,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电子科技的转化以及新的操作软件的研发是推进电子音乐作为与现代高科技交融学科的基本动力。中国没有“电子音乐软件工程师”怎样能够乘上时代科技的高速列车?电子或计算机技术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工具,可是没有他们,怎样设计出更便捷的工具,让中国电子音乐技术普及?没有他们,谁来汉化电子音乐软件程序,怎样积极迅速吸收世界电子科技的最新成果?这恐怕还是一个要认真思量的问题。 3.中国的电子音乐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做到主体的“统一” 很显然,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其基础教育和本科阶段的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教材选择、教学体系上都是基本统一的。我们发现一些发展成熟的传统学科,其教学内容、教材选择的主体内容都是基本相同的。这种情形说明这些学科凝聚了大多数专家、教授、学者的集体智慧,总结了更多探索中的曲折,找到一条较合理的发展之路同一事物的真理原貌一定相同。这也许从一个侧面暗示了我国电子音乐学科体系建设与完善还有一段探索之路要走吧。 (责任编辑:郑锦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